2019年11月23-24日,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厦门市台港澳事务办公室指导,厦门筼筜书院、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厦门白鹭洲建设开发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凤凰网国学”媒体支持的“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在厦门筼筜书院隆重召开。来自海峡两岸的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华侨大学、吉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中国书院学会、厦门筼筜书院、山东尼山书院等,以及台湾政治大学、台湾中华奉元学会、台湾辅仁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高雄师范大学、台北故宫博物院、台湾文藻大学、台湾宏远经典书院、台湾海峡两岸朱子文化交流促进会、台湾鵝湖书院、台湾两岸书院等,约66所高校、研究所、书院等文化机构的百余位著名专家学者,围绕“国学的现代转型与未来发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应邀参加论坛,作大会主题发言交流、主持分会场讨论、在论坛闭幕会上总结分会场讨论情况并向论坛赠送图书。

2019年是筼筜书院建院十周年,亦是海峡两岸国学论坛的第十一届。筼筜书院十年如一日,秉朱子“培养新知”之志,膺“新时代新作为”之命,以经典为凭依,商量旧学。在国学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往来于筼筜书院的诸多君子,留下他们培养新知的印迹。一直以来论坛都重视承传经典,诠释现代,以达其经世致用的目的。论坛经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核准,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十一届,成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两岸传统文化交流平台之一,对增进两岸文化认同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论坛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科学应坚持与时代同步伐的精神,发时代之先声。本届论坛得到厦门市台办、市文广新局、市政园林局和市政集团等单位的支持,邀请了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以“国学的现代转型与未来发展”为主题,共同探讨国学经典的现代诠释、国学研究的现代转型、国学新思维、新思考、国学传播及当代书院的研究与实践等议题。

海峡两岸国学论坛发起人、厦门筼筜书院创院理事长、院长王维生主持开幕式,厦门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部主任、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支平教授,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北京大学道家研究中心主任、原台湾大学教授陈鼓应分别致辞。中国秦汉史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王子今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小健教授,国家易学联合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晶,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黄玉顺教授等知名学者,福建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马照南等以及来自台湾的知名人士、国际易学联合会长、学者朱高正先生,中华奉元学会理事长、台湾咸临书院刘君祖山长,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名誉教授、孔孟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董金裕,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陈福滨教授、台湾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所长郑卜五教授等出席论坛。论坛在筼筜书院师生“庭燎之光、君子止此;庭燎皙皙、君子止此;庭燎有辉,君子止此”的琅琅童声中拉开序幕。表演融合了古琴花艺、琵琶独奏、琴箫合奏等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歌颂政之乾、臣之贤、梅之清、逸士之心胸,文化传承在品德、品行、品味和品行中,使与会专家学者身处浓浓的礼乐文化之中。

本次论坛共收录两岸学者论文共计71篇。论坛学者从多个方面探讨了新时代国学的现代转型和未来发展问题,特别是对国学新思维的思考、催生国学研究和发展的新方向包括如何面对现代化过程的危机、全球背景下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渗透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哲学研究》编审罗传芳教授提出,在中西文化对比背景下,在会通和转换的时代要求中以及在中国文化与西方哲学的对比中,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化首先应该是人的现代化和人的思维观念的转化问题,但也不是“以西释中”,而是重新回到自身的传统“自己讲”与“讲自己”。

台湾中华奉元学会理事长刘君祖先生就近两年国际时局的剧烈动荡、形势多变,提出为国族深谋者仍需敬慎明辨、高瞻远瞩,以期文明昌盛、国泰民安。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谢清果教授、董熠博士对人类文明传播视域下的“中国”观念作重新审视,认为“中国”观念缔造过程中,孕育出以“中”致“和”的理念,从而在空间与时间上为人类文明交往树立了典范,也成为“文明型中国”建构的主流意识。因此,在当代阐扬“中国”观念中的文明交往观,高扬可沟通的“中国”形象,理应成为传播学者的应有责任与担当,也是建构向世界说明中国的话语体系的内在需要。

台湾师范大学东亚学系潘朝阳教授就“儒家的知性与科学”,依儒家经典并举中国科学家和大儒为例,彰明儒家除了宋明儒强调并首出的“本心之德性”之义以外,也同时和同等重视“本心之知性”之义。厦门大学哲学系朱人求教授论析中国哲学的认知与悟道,以朱子的思想世界为切入点,指出格物致知并非西方意义上的知识论,而是一种工夫论,是为学的起点、为道的起点、成圣的起点,也是朱子理学建构的起点。格物致知最终所达到的事物的表里精粗、内心的全体大用的彻底认知,本身就是一种彻悟性的认知,即达到对最高天理的心领神会,进入悟道的境界。

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孙艳红教授以苏东坡为人格范例,论述苏东坡超然的人生观、恬淡的价值观和彻悟的处世观,其意义在于向现代人彰显高尚品格追求和认真生活态度,在于能帮助现代人战胜物欲诱惑,使之心灵恢复平静而忘却“营营”,并且也给现代人的生存提供新的方向,安慰、激励、成就着一个又一个处于困境中的求索者。

结合新时代国学传播的方式展现出与新媒体融合的趋势,在23日晚举行的论坛“两岸名家会讲”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子今、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潘朝阳、台湾高雄师范大学教授韩必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小健等四位著名学者同台论道,围绕“国学的核心”“国学的思维”“国学发展与融汇中西”“国学的传播”展开讨论,纵论国学的现代转型与未来发展。会讲由筼筜书院王维生院长主持,凤凰网国学全程直播,吸引了约 27万人同时在线观看。

王子今教授在会讲中述及国学的“核心”时,提出国学中“国学的核心是儒学,儒学的核心是经学”的说法仍有争议。指出儒学只是百家之学中的一家,经学列位经史子集四部最先,但是学术总量远不如史学。“六经皆史”有合理性,考察清华国学院导师们的教研内容,多在儒学、经学之外。朱小健教授认为,计算机技术带来了文化传承传播的新态势和学习需求、传播的新变化,指出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在古籍整理、辞书编纂、文化传播等方面都有新的应用。他以探讨“良知”的语义特征为例,梳理从孟子到王阳明以及现代人们对该词的理解阐释,分析该词的构词理据及其词义演化情况,探讨人工智能环境下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国学传承传播的途径。北京师范大学目前免费开放古文使用HNC的两种应用:一是自动断句读,一种是唐诗别苑。这些应用都是现代技术的发扬和传承,是一种创造性应用。

在潘朝阳教授看来,国学的发展包括“学”与“教”,学术本身应该继续坚持高层次方向并加以转型和调适,需融汇其他文化的会通和交流。应以中国为本位,再以健康的态度去学习与转化。“教”,包含在传统教育教学方面、国家体制教育里。“论语”“孟子”的教化,都属于平民化教育。面对工业世界价值的冲击和疏离,未来能否认识到民间教化呼应城市、乡村空间文化的变化,义务教育是不是需要国学经典的内容,如何让迷失的人心回归本质等,都值得思考。韩必霁教授用王国维的三重境界来表达自己走向西方又回归传统文化、认识传统文化的心路历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没落的原因,反思传播古典文化可能努力的方向以及目标。通过思考一些哲学语境的命题,如国学是什么、什么是中华文化绝学,我们与他国、他者最大差异、相似处,如何互相依存并思考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现代意义,认为学习、反思、践行缺一不可,家庭、家风的构建,更多的问题导向式的学习、提问为基础的学习、素养能力导向性的学习,强调通过更多的博雅教育提升素养并提出几个践行的方向与策略。

在两个分会场各两场次的讨论中,各位专家学者就“国学”的学术内涵与研究、古代书院与古典教育、当代书院建设与多元化发展、现代书院的发展方向与路径等问题展开探讨,认为古代书院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一种独特的教育组织,在知识传播、文脉传承、人格培养和社会教化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近年以厦门筼筜书院等为代表的现代新书院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书院文化,争取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型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现代书院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厦门大学杨玲教授从新时代传统书院公共文化供给角度,讨论在新时代语境之下传统书院如何供给优质公共文化、承继历史使命,提出首先需要厘清“新时代”给传统书院带来的机会、挑战与新的要求。其次,梳理“新时代”背景下国家与个人对传统文化的新需求。以此为基础,讨论传统书院公共文化供给的目标,缘着目标探索传统书院公共文化供给路径与供给工具。兰州交通大学杜华伟副教授通过实地调查和系统研究,将当代书院划分为十六种类型,在总结当代书院多样化文化传播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古典教育是当代书院的使命与责任,也是当代书院存在的价值所在。厦门理工学院的王元珍副教授,在考察蓝田书院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探究其复办以来的运营模式和经验启示,以期对当代书院的建设发展有所启发和助益。

台湾鵝湖书院吕荣海院长对鵝湖书院的成立缘起、几年來的工作状況、对未來的展望进行简要梳理,包括编书、创办台湾鹅湖书院,宣传鹅湖会精神、致力於融会中华文化与现代法治、学田式经营,从古文中找到有助于现代法治的元素等。台湾文藻外语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湖南石门逸迩阁书院学术顾问邓文龙博士以湖南逸迩阁书院典籍收藏,如宗教文化书籍、器物3万多种等为例,希望让整理初步成果为学界与书院届了解,吸引地方收藏家加入民间古籍整理分类,同时也希望有关单位能积极收集古籍与整理古籍,建构古籍网、分享民间古籍。西安唐少阳文化研究院院长杜艳妮谈及研究院积极创新传统文化传承传播方式,构建文化资源开放业态平台,整合政府、高校、企业、专家资源实现文化资源的整合,也依托高端智库和专家导师团向政府、企业、学校等客户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资源的规划设计和落地执行等服务。

复旦大学孙燕华副教授认为,在推动复旦大学复旦学院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和书院建设中,兴办书院是包括大中小学校在内开展和推行通识教育的重要基础。兴办枫下书院等乡村书院既是教化乡村民众的重要手段,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怀化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刘克兵博士以湖南攸县石山书院为例,结合其发展现状、由此及彼、由个性而共性展开探讨国学传播背景下民间书院的发展路径;两岸书院院长赵丽娜从贤人影响力角度,略述南方儒宗言子传道的时代背景及其个人修身立命的抱负,引领着南方吴地两千年来的性格形成和生存价值趋向,奠定了一个荆蛮之地的富庶走向、后世文明所崇尚的礼仪、小康、礼乐、惠教等基础。台湾宏远经典书院院长赵美玲在列举经典教育中诵读经典著作的一些方法的同时认为,经典诵读为高度语文能力培育的基础和人生智慧的熏陶启蒙,是人类两千多年来历史文明的共同特征。不论中西,凡是有高度文化发展的民族,经典阅读成为儿童基础教育的主要课程。中华文化的传承,需要全民族普遍爱好经典读诵之教育传统。

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张清教授在论坛闭幕大会上向论坛赠送中国文化书院所主办连续学术辑刊《阳明学刊》《人文世界》,在主题发言中以“学术研究引领下的素质教育与以文化人”为题,对中国文化书院暨省级科研、育人、示范基地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特别是学术研究、素质教育、文化传承情况进行介绍。主要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与阳明文化、贵州地域文化特别是清水江文书学研究、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书院文化等学术研究领域与相关积累,以学术文化交流为平台与手段进行传统文化传承,通过举办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学术报告、学术交流等活动开展素质教育,以传统文化为中心、以书院为平台、以全校性通识课程及专业课程为主、以各学院及校外为拓展实践素质教育的范围,充分发挥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优秀校园文化育人基地、人文社科示范基地功能实现以文化人。

本届论坛期间,还举行了筼筜书院文库《国学新知》《其命维新》新书发布。《国学新知》从历届论坛千余篇文章中精选论文组成文集,《其命维新》汇集筼筜书院创办和运营经验的王维生院长文集为一体,以此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筼筜书院开院10周年,体现筼筜书院等当代书院对书院事业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孜孜不倦追求与探索,对当下当代书院的创办与运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希冀对于当代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进程有所启发和帮助。

图文:筼筜书院 戴美玲 邱晓静 何松青 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