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贵州·黔地非遗”2019年试点项目贵阳研讨会举行

发布时间: 2019-12-06 浏览次数: 483

    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助力文化与教育脱贫攻坚工作,2019125日正值国际志愿者日当天,“善行贵州·黔地非遗”2019年试点项目贵阳研讨会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暨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优秀校园文化育人基地、省社科联人文社科示范基地“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举行。研讨会由贵州省民政厅指导、贵州省慈善总会主办,贵州省人类学学会、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承办。

    来自贵州省民政厅、贵州省慈善总会、北京联合大学、中国民商书院、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文史馆、贵州省民族博物馆、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贵阳市非遗中心、贵阳市众益志愿者服务发展中心等,以及“黔地非遗”项目主持及涉及单位、贵州日报、贵州广播电视台、多彩贵州网等媒体的60余名文化遗产学者、项目专家与项目人员参加本次研讨会。

    贵州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张惠明表示,近年来,“黔地非遗”项目依托贵州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作出了积极有益的尝试,让非遗从村落走进“益童乐园”、走进课堂进行传承实践,通过开展传承与学习、教学与教育、就业与产业相结合的运用性培训、传承活动,丰富了男女老少的学习文化生活和互动交流,衍生了本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样式。要想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就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贵州省慈善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莫莉,贵州日报高级记者、贵州省人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黔地非遗”项目专家王小梅分别主持开幕会及研讨会。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院长、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张清对与会专家莅临表示欢迎并介绍基地的学术研究、文化传承、素质教育情况。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何茂莉、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文产专家金颖若,贵州民族大学非遗专家郜凯、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暨省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专家杨晓辉、贵州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何京、贵州省非遗中心主持工作副主任龙佑铭等参加会议研讨。

    此次研讨会旨在探索“黔地非遗”文化与文创、文化与教育脱贫攻坚的新模式。与会专家学者及项目人员就如何融合创新文化善行,如何推动“黔地非遗”项目的社会化、大众化行动,如何更实效地整合多方力量,探索非遗慈善扶贫新模式,“善行贵州·黔地非遗”项目的发展方向和未来走向等议题进行讨论,围绕地方与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文化与教育脱贫攻坚的新模式等进行总结,探讨相关经验并纷纷就此提出意见和建议。

    在研讨会现场,“善行贵州·黔地非遗”2019年试点项目的贵州黄平谷拢镇试点项目、凯里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银饰技艺传习路径探索与实践项目、雷山县中等职业学校苗族芦笙舞传习项目,如苗族芦笙舞传习、银饰技艺传习、阿妹戚托舞蹈等进行了工作进展与总结汇报。同时,研讨会还举行了试点项目及其他非遗项目的图片与成果作品展览及非遗技艺现场演示。

    “善行贵州·黔地非遗”扶贫项目旨在搭建一个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技术、文化和市场结合的平台,在贵州深度贫困地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习、推广和体验等活动,共同打造贵州慈善文化的非遗名片。在传承与弘扬优秀非物遗产的同时,尝试拓展慈善助力脱贫攻坚的文化与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创新模式。在持续解决贫困问题的基础上,通过非遗传承挖掘和彰显贵州地域文化的丰厚内涵并提升海内外对贵州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认知度与认可度。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靖晓燕 申云帆 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图:贵州日报高级记者 王小梅 贵州省人类学学会 杨波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