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学友|哲学博士:遇到孔学堂是缘分

发布时间: 2020-06-17 浏览次数: 278

  

溪山学友以学会友

  

    贵阳孔学堂,背倚大成山,俯临花溪河,恰处溪山之间。

    以文会友,道不远人,学堂上下,弦歌不辍。

    自成立以来,孔学堂定期举办传统文化公益讲座和各种礼仪、节日活动,举办琴、棋、书、画、诗、礼等新六艺的研习。

    此外,还推出溪山踏歌行系列文艺演出、溪山翰迹展览等,并集聚海内外一流学者开展课题研究、学术交流。

    美教化,可移风俗。

    这些活动,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为知识界所广泛认可,对铸就文质彬彬的礼乐中国奉献力量。

    孔学堂从一开始就清楚地认识到,这里不是庙堂,而是学堂。

    《礼记·学记》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说文》曰:同志为友。

    孔学堂素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其发展和开拓,皆离不开志同道合的各界参与者。

    我们开设这个小小的栏目,取名溪山学友,旨在分享那些长期以来关注孔学堂同道友好的故事。

    “从来只为溪山好,友于学问相激昂,希望更多的溪山学友与我们并肩共行。

  

周之江

庚子闰四月

  

哲学博士:遇到孔学堂是缘分

  

    2013年,当时正在陕西师范大学求学的邓国元从师友处第一次听闻孔学堂时,除了引发进一步了解、认知的兴趣与动力,更多的还有好奇。因为,他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皆求学于贵州师范大学,其间并未听说贵阳有这样一个集学术研修与社会教化为一体的机构。

    此外,我作为一名儒家哲学的学习者,也想具体去认知在贵阳这样一个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的地方,新建孔学堂这样的机构,对具体理解儒家文化,进一步发展儒家文化,将会有何种价值与意义?言及当时的想法,邓国元如此回忆。令他没想到的是,毕业后到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工作,无论是工作会议的原因,还是单位事务的要求,孔学堂都成为了不断拜访学习的地方。  

    邓国元,贵州思南人,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副教授,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宋明理学、阳明学。

  

    这位青年学人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到访孔学堂,正是2014年的孔学堂学术委员会年会之际。当时,他在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丁为祥的引荐下,拜访了蜚声海内外的儒家哲学领域著名学者、武汉大学教授郭齐勇。

    对我而言,能够拜见郭先生,孔学堂所提供的机缘显然尤为重要。事实上,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正是因为孔学堂所提供的机缘,虽然身处贵州这样一个学术信息及交流相对较少的地方,自己也不断得以认识与拜见诸多的学界前辈。——而这无论是从学术交流,还是从个人的发展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邓国元说。

    在近六年左右的时间里,他或因参加学术会议,或因旁听学术讲座,前往孔学堂早已超过百次。在这些多次前往孔学堂的经历中,记忆最深的,则是201555日至201669日期间,参加由郭齐勇先生担任主讲的《礼记》选讲讲习班。 

    参加孔学堂主办的此次讲习修业过程,不仅使自己能够有幸聆听郭齐勇先生的授课与教诲,更让我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礼记》这一儒家经典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阅读和学习。邓国元表示,除此之外,在孔学堂旁听的各种学术,参加的诸多学术会议等活动中,也有不少值得分享的深刻记忆,这些不仅成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重要部分,也增加了对孔学堂特殊的认识与情感。

    如果说最初与孔学堂的相遇,基于特定的机缘,那么从孔学堂这一平台所带来的收获与改变角度来说,则可以通过助缘一词得到恰当的理解,具体来说就是拓宽了学术视野,也推动了学术交流。邓国元说。

    他表示,自己作为一名身居贵州的青年学人,正是在孔学堂的各种学术活动中,认识和了解到来自国内著名大学和学者,以及港台海外的丰富学术信息,不断将自己置于学界学术研究的前沿与主流之中,在更宽阔的学术视野上推动和提升自己的学习及研究,也在学术交流中得以学习和成长。

  

来源:贵州日报报刊社官方新闻客户端“天眼”2020-06-16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赵毫

图文收集与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