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8日上午,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支持传统戏剧传承发展、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文旅深度融合大背景下,由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贵州省戏剧创作中心)承办的“神秘的面孔·贵州戏剧面具展”在贵州省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10日,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袁伟在开幕式上致辞并宣布展览开幕。开幕式由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省戏剧创作中心)党支部书记王力农主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省戏剧创作中心)院长龙仕勇介绍展览情况。省有关专家学者、省文旅厅机关各处室,贵州省美术馆、贵州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贵州省博物馆等省厅直各单位,以及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等文化单位负责人及社会有关人士近百人参加开幕式并观展。
据贵州日报“天眼新闻”、多彩贵州网等媒体报道,贵州省文化多元、特色鲜明,戏剧面具保存数量大、品种类型多,相关学术研究也较为活跃深入。各类戏剧面具几乎遍及全省所有地区和汉、苗、彝、布依、土家、仡佬等多个民族,地域文化特征十分鲜明,是表现形态多样、具有丰厚内涵的地方非物质文化与艺术载体。
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自成立之初就开始对贵州民族民间戏剧面具以及相关剧本、画案、道具、服饰等的收集收藏,组织召开了多次专题展览和学术会议。1988年,“傩艺术形态展”是第一次品类较为齐全的贵州傩面具展出。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期间,“傩面具艺术展”在北京、上海先后举办,使傩戏及傩文化一时成为国内国际戏剧学研究的热点。本次贵州戏剧面具再次集结亮相,旨在弘扬我省优秀传统民族民间戏剧文化,进一步讲好多彩贵州精彩故事的传统戏剧篇章,促进民族民间戏剧和戏剧面具制作技艺传承发展。
本次展览的各类面具即为从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收集珍藏的上千件面具中,精选出傩戏、地戏、阳戏、撮泰吉等400余件藏品进行展出。各精品戏剧面具分属清代、民国及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造型独特、工艺精湛、韵味十足,具有较高的的学术研究和美学欣赏价值。据了解,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将考虑在今后赴省内外巡展并走进旅游景区等,进一步扩大展览的影响和价值。
本次展出的戏剧面具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神态各异、刀法简练、线条流畅,包括多件清代时期的面具文物。其造型因角色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体现人物的骠悍、凶猛、狰狞、威武神采与形象。无论是夸张的动物面型还是人脸面具的一瞥一笑,都透着古老而神秘的精神与文化气息。每一个傩面具背后,无不凝聚着久远的文化密码,如同神灵一般让人敬畏。
在展出的面具精品中,使用千年古槐整雕而成的“面具王”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大整木雕刻傩面具。该面具净高2.5米、宽1.3米,集贵州地戏面具和傩戏面具造型风格于一体。面具整体气势宏大,造型奇罕、雄浑夸张、表情奇幻、工艺精湛;面具上方附生的各种脸相,构思巧妙、表情各异;双耳所盘飞龙蜿蜒缠绕,直抵额顶,嬉戏抢夺凤凰尾翅上的熠熠宝珠,为中国古今面具所仅见。
在开幕式结束后随即举行的贵州民族民间戏剧振兴发展专家座谈交流会上,与会专家围绕贵州传统戏剧挖掘和保护、传承和创新等方面进行交流。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余未人、省地方戏曲研究会会长罗运琪、文艺评论家张建建等认为,文化界人士、非遗研究专家应加强和面具使用者、非遗传承人的沟通联系,共同将贵州这门“活化石”艺术以新的方式展现给大众;保护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就是一次“寻根找魂”的出发;只有让地戏、傩戏、阳戏等戏剧“活”起来,才能实现“面具艺术”的最大价值与魅力。
专家们认为,在面对民族民间戏剧文化生态日渐式微、传承濒危的今天,组织此次贵州戏剧面具展,将有利于展现贵州丰富多彩、内涵厚重、外延广泛的民族民间戏剧艺术和造型独特、工艺精湛、风格各异的戏剧面具艺术,必将促进贵州民族民间戏剧和戏剧面具工艺的传承发展,也将增进广大观众对贵州面具戏和戏剧面具的了解,促进贵州民族民间戏剧的传承发展与传播推介。
图文收集与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