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诗话》专栏之十六:今来消息我先闻

来源:《贵阳晚报》 2020年08月06日 版次:A13 作者:赵永刚 经作者授权

发布时间: 2020-08-06 浏览次数: 950

    202086日《贵阳晚报》第A13版“文史博阅”刊载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中文系主任,贵州省《红楼梦》研究会副会长、贵州省儒学研究会常务理事、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赵永刚博士“《阳明诗话》专栏之十六:今来消息我先闻”。编者按及全文如下:


 

    王阳明龙场悟道是贵州学术发展史的辉煌篇章,也是中国学术发展史的巨大转折。阳明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阳明文化既有深远的学术价值,也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目前阳明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学领域,对于阳明彪炳千秋的历史贡献与文学成就之研究尚显薄弱。有鉴于此,本报特邀赵永刚博士开设王阳明诗话专栏,以王阳明诗歌为中心,采用诗史互证、诗思互鉴的研究方法,呈现王阳明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叙写王阳明波谲云诡的传奇人生,论述王阳明超凡入圣的心学智慧。

 

专栏作者简介

    赵永刚,文学博士,现为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中文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学术兼职有贵州省《红楼梦》研究会副会长、贵州省儒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诗教学会理事、北京曹雪芹学会理事等。

    出版学术专著《王阳明年谱辑存》、《中国古代文学传习录》、《清代文学文献学论稿》、《杭世骏年谱》等。

 

    奉刘瑾之命而来的两位官校不杀王阳明确实难以交差,仰慕王阳明的两位侠义之士沈玉、殷计二人却在绞尽脑汁地拖延时间,设法保全王阳明性命,万不得已,即使王阳明被杀,也希望能为王阳明留个全尸。与之相反,两位官校则恨不得马上取王阳明首级回京复命,故而拔刀冲将过来,就要杀王阳明。唬得沈、殷二人忙来劝解,沈玉说:两位官爷暂息雷霆之怒,王大人获罪在身,今夜定然是难逃一死,我们也不敢拦阻官爷公干。只是王大人身首异处,我等着实不忍,两位官爷也未必忍心,不如让王大人自我了断吧。两位官校说:怎的一个了断法?沈玉说:王大人因言获罪,其心可悯,与屈原同其高风,天缘凑巧,前面就是大江,就让王大人效法屈原,投江自尽吧。殷计说:王大人夜半自投江中而死,既可以留个全尸,又不至于惊动地方官府,两位官爷也可以回去交差,有此三便,还望大人俯允。

    两位官校小声商量了几句,脸上的怒气慢慢退去,把刀收入鞘中,说:既然如此,就依二位之见吧。沈玉说:王大人命尽于此夜,我等拟略备薄酒,一来感谢两位官爷仁德,二来也是为了让王大人醉而忘忧。两位官校听说有酒肉,才发现经过半日折腾,已是饥肠辘辘,就爽快地答应了。王阳明对沈玉、殷计说:我今夕必死,烦请两位到我家中通报一声,请家人来此收吾之尸吧。两人说:大人放心,我等一定不负所托。只是空口无凭,大人最好亲笔写下遗嘱,方可取信呢。王阳明说:我衣袖中恰好有些白纸,只是没有笔墨。两人说:我们去城中买酒食,顺便给您借回来吧。沈玉就同一位官校往城中去了,殷计和另一位官校留在此地看守王阳明。

    酒食买回,沈玉默默流泪,斟满一瓢酒递给王阳明。王阳明说:我得罪阉宦,求仁得仁,阁下何必如此悲伤?接过瓢来,一饮而尽。殷计也端过来一瓢,王阳明又喝下。王阳明酒量不高,两瓢下肚,已有些醉意,说:不能再喝了,两位恩情,王某铭感在心。两位先陪远客饮酒,我也写封遗嘱吧。沈玉把笔墨递过来,王阳明从袖中取出纸来,写了两首绝命诗,其一曰:

学道无成岁月虚,天乎至此欲何如?

生曾许国惭无补,死不忘亲恨有余。

自信孤忠悬日月,岂论遗骨葬江鱼?

百年臣子悲何极,日夜潮生泣子胥。

    其二曰:

敢将世道一身担,显被生刑万死甘。

满腹文章宁有用,百年臣子独无惭。

涓流稗海今真见,片雪填沟旧齿谈。

昔代衣冠谁上品,状元门第好奇男。

    王阳明遇难的这段经历以及上面征引的这两首诗,见于杨仪《高坡异纂》、沈周《客座新闻》,冯梦龙《王阳明出身靖难记》也将其纳入小说之中,清代谷应泰编纂《明史纪事本末》也有征引,足见其影响之大,以至于很多学者信其为王阳明之作。其实,浮海避难的经历乃是王阳明杜撰的一段历史,根本未曾发生过,关于这一点,后文会有论证,此处先说上引两首诗。这两首诗见之于笔记、小说,乃是增强文本趣味性的游戏之作,并非王阳明手笔。从诗歌的艺术水准方面来看,这两首都是非常拙劣的,首先是句法雷同,如生曾许国惭无补,死不忘亲恨有余满腹文章宁有用,百年臣子独无惭,两处以有、无作对,句法缺少变化。其次,昔代衣冠谁上品,状元门第好其男,这两句直白无味,毫无温柔含蓄之意,且有自夸炫耀之弊,谁上品”“好奇男是自我夸大,状元门第是炫耀门楣,此等低劣境界,绝非王阳明所有,显然系小说家模拟之作,而且模拟的水准着实不高。

    根据笔记小说记载,王阳明写好这两首绝命诗,又写了一首绝命辞。夜半时分,两位官校酒食已毕,逼着王阳明投水。王阳明先向两位官校谢其全尸之德,再把绝命诗辞托付给沈玉、殷计,并对两人说:拜托两位一定送达我家。说完就径直走向江岸,两位官校有些酒意,江滩湿软,也不愿弄脏了鞋袜,就站在岸边,远远望着。夜色朦胧,王阳明越往前走,两位官校就看得越不真切,模模糊糊听到一声堕水的声响,以为王阳明已经投水。但是这一响之后,接着就是一片寂静,两人放心不下,就一步步挪动到江边来,看到沙滩之上有一双鞋子,水边也漂浮着一领头巾,遂长出了一口气说:王主事果真死矣。两人捡起来鞋子,回京复命去了。沈玉、殷计二人不觉失声哭了出来,向江边拜了几拜,便起身去王府报丧。

    再说当晚王阳明身边的仆人回到圣果寺,不见王阳明的踪影,询问寺中的和尚,也都说不知所往。仆人打着灯笼寻找了一夜,又各处去打探,都没有王阳明任何消息。本年是乡试之年,王阳明的弟弟王守文在省城应试。仆人将王阳明失踪的消息报告了王守文,王守文一面报官,一面搜寻王阳明的下落。恰好沈玉、殷计来找王守文报丧,王守文接过来绝命诗辞,认得果真是其兄长笔迹,痛哭流涕,险些昏厥过去。一时间,王阳明投水的消息传遍了省城。王守文将兄长凶信报告家中,家人无不悲痛欲绝。老年丧子,王华老泪纵横,派人到江边,请渔人打捞王阳明的尸首,一连数日,都毫无所得。亲友门人都以为王阳明已死,唯独得意门生有王门颜回之称的徐爱说:先生肯定没死。众人问其根据,徐爱说:天生阳明先生,是为了继承往圣绝学,天不丧斯文,道统所在,先生不死。

    果如徐爱所言,王阳明并未投水。当晚王阳明料定江滩是个绝地,没处藏身,两位官校必然放心。他们都是酒后之人,也不愿走这泥泞的江滩,这就给王阳明留下了脱身的机会。王阳明走到江边,把鞋子脱下放在沙滩上,留作证据,又把头巾丢在水面上,作出投水的假象。王阳明在江边捡起来一块大石头,投入江中。夜晚视线不好,远观看不清楚,只听到扑通一声,便以为是王阳明投水了。此事做得机密,不单两位官校不知,就连沈玉、殷计也被瞒过了。

    王阳明藏身于江边石坎之下,等众人离去之后,方才出来,开始了长达数月之久的亡命生涯。天亮之后,搭了一只小船,船夫看到王阳明光着双脚,心生怜悯,给了王阳明一双草鞋。小船飘飘荡荡,七日之后,抵达江西广信。行至铅山,又换乘了一艘船,一昼夜就漂流到了福建北部边界,又被巡海的士兵抓捕起来。士兵发现王阳明不像是商人,就来盘查王阳明的身份。王阳明知道隐瞒不过去,就说:我是兵部主事王守仁,因言事被贬谪到贵州龙场。士兵说:龙场在西部,大人何以逆向至此?

    王阳明自然不能说官校逼迫之事,也不能说逃亡的经历,就随口编了一个理由,说:我自念罪孽深重,无颜苟活世上,就投钱塘江自杀了。落水之后,朦朦胧胧地看到一个怪物,鱼头人身,自称是巡江使者,并说是奉了龙王之命前来迎接我。我跟着他到了龙宫,龙王降阶迎接,告诉我前程尚远,命不当绝。龙王设宴款待,说不尽珍馐美味、琼浆玉液。龙王留我住了几日,就派使者把我送出江面,仓促之中,我爬上一艘小船,莫名其妙就到了此地。等我登上岸来,再看那小船,早已不见了踪影。士兵越听越觉得神奇,胡乱拿出些酒食来款待王阳明。士兵也觉得王阳明之事牵涉面广,不敢擅自作主,就派一名士兵禀告当地官府。

    王阳明担心一旦落入官府之手,又有性命之忧,趁士兵不注意,急忙逃遁出来。沿着山路无人之处,一路狂奔,一口气跑了三十里地,到了一座寺庙前才停下脚步。此时天色已晚,王阳明打算在庙中借宿一晚。没曾想寺中有规定,不留宿陌生人。王阳明疲惫不堪,在山下另一座废弃的破庙中坐下来休息,头倚靠着香案,昏睡过去。哪知这破庙早已成了老虎的洞穴,夜半时分,老虎围绕着走廊大吼大叫,却始终不敢进入。庙中和尚听到虎啸之声,以为王阳明早已葬身虎腹。第二天早早打开山门,下得山来,准备捡取王阳明的行李获利。来到破庙中,推开房门,王阳明还在酣睡,目睹此景,把和尚惊得目瞪口呆,半天才缓过神来,和尚摇醒王阳明,说:先生真乃神人也!王阳明太过疲倦,一夜昏睡,压根不知昨晚之事,和尚详细讲述一番,王阳明也感叹虎口脱险,真是幸运。

    时隔多年之后,王阳明对这次的遭遇依然记忆深刻。王阳明晚年有一诗题作《啾啾吟》,大意是说人生在世,不能悲悲切切,而要洒落阔达,其诗有四句曰:

东家老翁防虎患,虎夜入室衔其头。

西家儿童不识虎,执竿驱虎如驱牛。

    一个村庄东头的老汉天天防备老虎,设置了重重陷阱机关,终究还是被老虎吃掉了。村西头的儿童,天真烂漫,也不认得老虎为何物,更不知道老虎的危害,自然也不会防患老虎,伤害老虎。有一天,村子里果真来了一只老虎,这个儿童还以为老虎是牛,竟然拿着竿子驱赶老虎,就像驱赶牛一样。儿童无害虎之心,老虎也就无伤人之意。

    有了这番奇遇,和尚对王阳明再也不敢等闲视之,忙忙把王阳明接入庙中,好生款待。

    饭后,王阳明在庙中散步,偶然到了大殿之后,看到一位道士在打坐,且口中高吟:二十年前已识君,今来消息我先闻。王阳明正在纳罕,那道士却站起身来,对王阳明说:一别二十年,大人还记得贫道吗?


赵永刚

 

图文收集与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