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书院李秋莎博士参加钦明书院暑期线上学术研讨

发布时间: 2020-09-07 浏览次数: 1266

    2020年暑期,由四川大学儒家哲学方向师生发起的钦明书院线上学术研讨活动举行。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教师李秋莎博士参加相关活动,进行文献会读、论文汇报并学术点评。

    816日,儒家哲学方向“云切磋班”第四期在“腾讯会议”网络平台上举行。四川大学哲学系陈建美老师主持,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李秋莎作了名为“常变与经权”的主题报告,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赵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吴婕出任评议,相关师生参加切磋并就报告立意、结构、内容展开了充分的讨论。

钦明书院线下活动

    李秋莎在报告中提出:朱子在讨论经权时,会有看似两条思路的说法。一条调和汉儒“反经合道”及程伊川“权只是经”,指出经权所面对的场域、所采取的应对有常变之分,但以常应常、以变应变所依循的都是恒常之道,是分殊的一理;一条则认为经是行常道大法,权是在精微曲折处曲尽其宜,济经之所不及。

    两条思路互相发明,可见权虽有轻重大小浅深的区别,但权之为权,其判准则在于在可暂而不可常、需独立应对而难有倚恃的境遇之中,挺立心体作为权衡,在行常道而不得之后,行“不得已”的非常、却又时中之道。这一“不得已”的跌宕,是权并非先退过地步,流为自恕甚至变诈的前件。基于“挺立心体以为权衡”,我们依据《论语》所载圣人行事,会发现“以常应常”、“以变应变”并不足以赅括感应之道。

    圣人会在面对“今拜乎上,泰也”的风俗之衰时,独守“拜下”之正;会在“没阶”“复位”常人敬意渐减时,独有“踧踖如也”的振起,这恰是“守常拒变”、“兴变起常”。从“以常应常”、“以变应变”到“守常拒变”、“兴变起常”,心体之灵愈益彰显。可见感应之道若仅仅被理解为物感我应,便会因忽略作为权衡的心体,而失去本柄,从而不但“以变应变”的行权成为随波逐流,“以常应常”的守经也沦为乡愿。挺立心体,日新又新,我们才能在常变纷纭中弘恒常之道。

李秋莎博士

    821日至26日,以“生道”为主题的钦明书院理学班第五期会讲在网络平台“腾讯会议”上举行。围绕本期会讲主题,共有六位主讲发表报告并导读了相关文献。

    李秋莎博士的报告题目为《朱子论天地之心》。提出:朱子与其学友讨论“天地之心”,沿循前代“复其见天地之心”、“人者,天地之心”、“天地无心而成化”等话题,主要涉及了说天地有心、无心各因为什么,何处见天地之心,天地之心对人意味着什么,人心对天地意味着什么四个方面。

钦明书院线下活动

    详细考察这些讨论,我们能够发现,“天地以生物为心”,通过即用言体的方式,说明了天地造化大生自定,若有主宰明见其趋向、意志,由此说有心;天心并无如同人心的思虑营为,由此说无心。人因禀气灵秀,其心能思,独能于静、动之转关处,明见天地有心。天地无心成化,圣人有心无为,学者有心有为。圣人为枢,以人心而同天心,使人知有心有为,皆准于无心成化;亦知有心无为,必在于辅相裁成。而在气化、历史的阴阳生死盛衰治乱循环之中,人以崇阳、向生、持盛、趋治,为天地之心。

 

图文: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