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讯(记者 应腾)明清两代,贵州出过六千举人,七百进士,但“贵州学霸”们在考场上留下的真迹,保存至今的并不多见。近日,在贵州省博物馆“文教兴延”书画展厅,“上新”的展品中,这些来自清代的贵山书院、安顺源泉书院、贵州乡试试卷,和一张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弊小抄,或许能带你换个角度,了解贵州地方文化。
首先,我们来看看“学霸”母校的试卷长啥样。
清 贵山书院试卷
这是一份来自清代贵山书院,一位名叫“李天培”同学的试卷。从试卷内我们看到,这次考试他排名第15位,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老师当年改卷的痕迹。
清 贵山书院试卷
贵山书院是清代贵州“规模最大、师资力量最雄厚、经费最充裕、培养人才最多”的书院,也就是如今国家重点“211工程”高校贵州大学的前身。
清 贵山书院试卷
作为一家高等学府,输出“学霸”的能力也是一流的。据记载,仅嘉庆二十一年(1817年)丙子科就有25人考取举人,如谢庭薰、宋劭谷、花杰、胡万青、何应杰、翟锦观、苏廷棻等“学霸”,都出自贵山书院。
清 贵山书院试卷
清 贵山书院试卷
下面这一份,来自清代同治年间,安顺源泉书院的学生考试卷汇编。
清 同治 安顺源泉书院学生考试卷汇编
安顺的书院始见于明代,清代是它最为辉煌的时期。其中的源泉书院,是由地方筹款改建,友单位“凤仪书院”和地方来支付学生如膏火和粮食补贴等求学费用。
清 同治 安顺源泉书院学生考试卷汇编
同治六年(1867),知府毕大锡聘请比举人学历还高的“拔贡生”王立超,来给源泉书院的学生们上课。“学霸”上课,要求自然更高,每张试卷批改地方多且严格,严师出高徒,那段时间,源泉书院可以说是“人材辈出”。
这次所展示的这套试卷,来自一位名叫“陈绍蕃”的同学,他在本轮考试中取得第33名的成绩。
清 同治 安顺源泉书院学生考试卷汇编
接下来展出的这一份,是来自贵阳“学古书院”,或许还来不及使用的空白试卷。
清 学古书院空白试卷
“学古书院”的前身,是清代时贵州三大书院之一的“正习书院”,到了清代末,书院才改名为“学古书院”。
清 学古书院空白试卷
而这一份,是来自清代光绪年间的“三场程试”刻本。
清 光绪 “三场程试”刻本
什么是“三场程试”?简单理解,这就是发给参加乡试考生的“考试须知”。其中,对考试书写格式、答题避讳、答题规则作出说明,考生基本是人手一本。
清 光绪 “三场程试”刻本
接下来映入眼帘的这份“延绵不绝”的书法作品,是来自清代光绪二十七年(1901)贵州乡试试卷。
清 光绪二十七年(1901) 贵州乡试试卷
清代正式的考试有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种,府县能举办的只有每三年一次的乡试,一般在8月开考。能参加乡试的同学已经可以称为“学霸”了。因为他首先要通过科考,成为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而通过乡试,排名前六的考生便成为“举人”,这就意味着,这些同学终于有了选官的资格。
清 光绪二十七年(1901) 贵州乡试试卷
从试卷中的文字记录我们发现,这位没有留胡子,名叫“杨鸿翥”的同学,参加乡试的那一年,他20岁。
清 光绪二十七年(1901) 贵州乡试试卷
在答题前,他先打了草稿,最后再工工整整的将答案填写到试卷中。值得注意的是,每张答卷在拼接时,都加盖有印章,防止中途被换卷,安保工作还是非常到位的。
清 光绪二十七年(1901) 贵州乡试试卷
清 光绪二十七年(1901) 贵州乡试试卷
杨鸿翥同学的答案是否紧扣当年的试题,我们不得而知。但卷面整洁,书写规范,没有一点涂改的痕迹,可见他在答题时不仅“心中有数”,书法功底也不弱。都说见字如面,或许他的字,能得到考官的青睐。
清 光绪二十七年(1901) 贵州乡试试卷
清 光绪二十七年(1901) 贵州乡试试卷
只要有考试,就会有作弊。这一点,从接下来这份来自清代科举考试中,令人“惊掉下巴”的小抄,可以看出。
清 绸科举考试中的夹带
作弊的这位仁兄是不是“学渣”,我们暂且不论。但能在绸缎上耐心书写这份整齐、详尽的答案,我们不仅敬佩他的“眼力”,也可窥见到,这位同学的考前工作做得多么“充分”。同时我们不禁担忧:在这密密麻麻的字中找答案,找到的时候,考试都结束了吧?
清 绸科举考试中的夹带
仔细看,这一粒大米都能盖住4个字的“微雕版”书写能力,是不是令今天的微缩技术都汗颜?这样的“微书法”,也让往来参观者感叹:“练习书法20年,水平都还不如古代作弊的小抄!”
清 绸科举考试中的夹带
查阅史料我们发现,古代对科举考试中作弊,不仅百官盯得紧,皇帝处罚也极为严酷。
清 绸科举考试中的夹带
乾隆在位时,曾对考生的穿戴做过严格规定:不论是帽、衫、袍、褂、袜都必须是单层的,皮衣和毡衣要去掉里子,鞋子要求是薄底的……同时,入场前还要脱衣接受检查。考试作弊者,依照《大清律例》,作弊要戴枷三个月示众,杖一百,最后还要发往边彊充军。因此,这样的作弊小抄,由于量少且私密,能流传至今,并不多见。
清 绸科举考试中的夹带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选官制度,为当时国家选拔了大量人才,对我国的传统政治、经济、学术、文化等方面,也带来了及其深远的影响。
清 绸科举考试中的夹带
在贵州省博物馆“文教兴延”书画展厅展出的这些试卷或小抄,不仅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贵州科举、乡贤文化,也领略到了贵州古代书法艺术。下期,我们将通过另一批贵博馆藏文物,与清代贵州“学霸”见字如面!
图文收集与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