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8日,由贵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与中国文化书院承办的贵州大学2020年第6期(总第637期)“文科讲坛”在中国文化书院勉学堂举行,特邀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张晶主讲“中国古代美学命题研究的意义何在”。

人民日报社贵州分社社长万秀斌,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李开学、中文系教师魏家文教授、赵永刚副教授,以及文学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本科生150余人参加讲坛。
讲座由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谭德兴教授主持,向在场师生介绍了张晶教授的专业研究方向以及本次讲座的相关背景。张晶教授从国内美学界研究现状入手,分析中国美学命题研究与西方哲学美学命题研究之间的关系与其独特性,进而更具体地分析命题研究对中国美学研究的意义及其独特性。

张晶教授的讲座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完整地将“中国古代美学命题研究”的现状、意义以及方法进行分享,为中国古代美学命题研究提出了3条建设性的建议并对同学们寄予了厚望。
在第一部分中,张晶教授对当前国内美学界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进而引出了命题研究的概念,与范畴研究进行了区分,并且指出:“要在中国美学理论建设上有突破性进展,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仅停留在范畴研究的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
在第二部分中,张晶教授深入展开对“命题”的讨论,以融贯中西的学术视野来进行中国美学命题研究和西方哲学美学命题之间的比较研究,并且指出“它们都在长期的阐释与评价中成为思想史、美学史上的亮点,也因其学术根源的渊深而具有广阔的阐释空间,而且双方都兼具客观性和意向性。”

在第三部分,张晶教授继而提出中国美学体系具有独特气质——自明性,而命题研究对中国美学研究来说能为其增添独特的风采,如“诗言志”“诗无达诂”“大象无形”等命题,都是相对完整和系统的美学观念。
在讲座的最后一部分,张晶教授梳理了中国美学研究的发展史,并提出命题研究或许可以打开中国美学研究的新层面,向大家推荐了相应的研究著作与研究文章。对于如何将命题研究提升到更高的水准,张晶教授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进的方法:一是对中国美学文献中蕴含着的大量命题进行整理性研究;二是对美学命题的本体研究进行学术建构;三是借助当前国家人文社科研究体制机制推进美学命题研究。
谭德兴教授对此次讲座总结说,张晶教授旁征博引,中西融通,融贯古今,以多学科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丰富的中国美学世界和中国古代美学命题研究的意义和方法,为我们研究中国美学提供了宝贵的建议,是我们视野的又一次开拓。讲座结束后,张晶教授与我校师生合影留念。

张晶,满族,中共党员,民进会员,中国传媒大学文艺学学科带头人,从1996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艺术学理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担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基地首席专家、北京市美育与文明研究基地主任兼首席专家;任中国辽金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等。兼任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北京语言大学、黑龙江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佳木斯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兼职研究员等),并任香港能仁书院学术顾问、辽海出版社特约编审。在中国古代文论、美学和辽金元文学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国内学术界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及北京市项目多项,获省部级以上优秀成果、一等奖十余项。
文字、摄影:文学与传媒学院 朱思羽 宋国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