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3日下午,由贵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文化书院、阳明学院承办的贵州大学文科讲坛2020年第10期(总第641期)在中国文化书院勉学堂举行。本次讲坛邀请到中山大学哲学系陈立胜教授作题为《“工夫”的出场与理学修身之道的转进》的讲座。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张连顺教授主持、龚晓康教授评议,中国文化书院、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阳明学院等120余名师生参加讲座。

陈立胜教授的讲座内容主要从两个主题展开。他首先简要概括先秦儒学修身的路径与目标,其次介绍宋明理学的新进展即工夫的“出场”,并重点刻画理学修身工夫的种种新特征。陈教授指出,孔子的“修己以敬”体现出一种个体生命自我反思的自觉意识,奠定了一种对生命整体进行省察和完善的基调。孟子和荀子均含有此“自反”以修德的修身诉求。总体上看,先秦儒学的修身目标是成为君子,而成就君子则需要德性及德行之培育的方式。分而言之,孟子和荀子采取不同的修身路径。前者通过“践行-养气-尽心”由内而外的“扩充”模式(development model),后者可称为由外而内的“改造”模式(re-forming model)。

在讲座第二部分,陈教授分享了他对儒家修身学在宋明时期进展的全方位观察。首先,关于“工夫”(或“功夫”)一词的出现,作为专门术语,它用来指称系统化的修身活动。宋明理学的修身工夫,相比先秦儒学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革新。陈教授列举了以下七个方面的改变:第一,修身的焦点从行为转移到内心,比如朱子把慎独之“独”解释为“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而非汉唐的“闲居之所”。第二,意念的对治成为工夫的重要内容。第三,相比于孔子对长时段生命的反省以及曾子“三省吾身”的事后省察,出现了意念发生之后顷刻间的省察乃至与意念发生当下、同步的省察方式,反省之道趋于精微。

第四,修身的广度、深度均有重大拓展与深化,例如梦成为理学家做工夫的对象,生死一念成为修炼的对象等。第五,修身技术日趋多元,例如静坐成为宋明士人的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日谱、日记变成理学家的修身功课。第六,重构圣人心性图像。在先秦至两汉,圣人天纵,累世罕见,而明代王阳明却有满街圣人说。第七,与孟子的扩充模式、荀子的改造模式不同,宋明儒家的修身工夫是一种“复其初”的模式。

此次讲座是陈教授近年探索儒家修身学众多收获的一个缩影,在短暂的一个多小时中全面刻画了宋明理学工夫论的轮廓。评议人龚晓康教授总结了本次讲座的要旨并基于自身丰富的佛学素养提出,理学家的工夫论与佛学学行存在诸多相通之处。主持人张连顺教授也就《大学》“亲民”与“新民”的问题、身体哲学的问题,与陈立胜教授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交流探讨。

现场师生互动交流中,中国文化书院邓国元副教授请教在西方哲学和宗教传统中有无与“修身”“工夫”对应的观念?陈教授回应道,西方确实无“修身”这样的概念,也没有把身体作为修炼对象的做法,这即表明中国文化的特质所在。有同学请教,程明道《定性书》所言“圣人之喜,以物之当喜;圣人之怒,以物之当怒”与范仲淹之名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似有不一致。陈教授认为,这是由于《定性书》写作时间较早,明道表达不当所致,准确的表达当为“圣人之喜,以理之当喜;圣人之怒,以理之当怒”。

陈立胜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学术委员会人文社科分委会委员,中山大学禅宗与中国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撰有《入圣之机:王阳明致良知工夫论研究》《王阳明万物一体论》《身体与诠释:宋明理学论集》《从“修身”到“工夫”——儒家“内圣学”的开显与转折》等多部著作。
文: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刘荣茂 图:张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