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刘金才教授主讲2020年第24期文科讲坛

原载: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网站 2020-11-01 原标题:贵州大学2020年第24期文科讲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 2020-11-02 浏览次数: 179

    20201031日上午9点,由贵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贵州大学202024期文科讲坛,在东校区中国文化书院举行。本次讲坛特邀北京大学典籍英译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刘金才教授作题为文化翻译的理论与方法的讲座。讲座由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王晓梅主持。

    刘教授讲座大体分为引言、文化翻译轮和文化语境三个部分。首先,刘教授提出,当前外语人的使命是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以此引出翻译不仅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也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不仅要完成语言符号的转换任务,更要完成文化的诠释、移植和传播任务。

    接着,刘教授以无奸不商的日语译法为例,讲解语言、文化与翻译三者的关系,并提出语际翻译必须植根于不同语言的两大片文化。所谓两大片文化,其一是源语文本中的特定文化;其二是译语所属的特定文化。刘教授提出,在面对诸多文化翻译方面的问题时,必须导入文化翻译的理念、理论和方法。

    当谈到文化语境部分时,刘教授以20世纪最大的误译”——“黙殺和自身对天天进中南海,夜夜宫廷玉液酒的翻译,突出基于不同立场(文化氛围)、认知形态理解和解读而造成的翻译差异。据此提出文化氛围认知形态,要求译者应该理解源语的语义和文化内涵,将其转换和移植为与自己语言习惯和文化习俗相应的译语。

    最后,刘教授谈到:我们从来不培养翻译工具人,只培养文化人。要想达到此目标,翻译硕士的论文不仅要做作品翻译或者翻译理论研究,而且对作家、作品本身以及作品的价值和思想的研究也要进行深入挖掘,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占比应至少达到三分之一。与会师生纷纷表示,刘教授对翻译的深度思考与研究,增加大家对翻译的理论、翻译注意事项、译者的认知对译品的影响、不同语境对译品的理解差异等多方面的了解,引导大家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对今后的研究有着重要作用,受益匪浅。

 

文字:梅雪 图片:李佳瞳 汪丽容

图文收集与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