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7箱!贵大杰出校友陈祖武向母校捐赠图书近万册

原载:贵州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贵州大学”2020-12-15

发布时间: 2020-12-16 浏览次数: 496


    1210日,在陈祖武先生图书捐赠入馆收藏仪式上,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张新民教授代表陈祖武先生向贵州大学捐赠图书,图书馆馆长张正平代表学校接受捐赠。

 

点击视频,查看图书捐赠现场


    1961年,陈祖武先生考上贵州大学历史系,受教于姚公书、张振珮、张汝舟等一批在全国文史界享有盛誉的大家,尤其是张振珮先生对他影响极大。张新民教授(张振珮先生之子)回忆说,少年求学的陈祖武给父亲留下了深刻印象,常夸赞他文章写得好,不虚势,不夸张,扎扎实实,文字精确、简练。

 

    在求学的过程中,陈祖武与恩师和母校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为表达对恩师的感激之情,他对张振珮先生的遗著《史通笺注》逐字逐句进行了校改。 

    每每忆及求学生涯,他自认学问的起点在贵州大学。为感恩母校,他希望将一生中积攒起来的书捐赠给母校。2020年初,陈祖武先生向张新民教授表达了向母校捐书的意愿。张新民教授向学校转达后,学校高度重视,成立工作组开展捐赠图书的相关工作。

 陈祖武对张振珮先生《史通笺注》进行校改


    202011月底,学校图书馆副馆长何隽受学校委托,来到北京陈老先生的家中,将捐赠的图书悉数分类、登记、打包。一行人踏进老先生家的那一刻,被眼前的场景震惊了。

    “我想不到现在还有人住在这样的老房子里,尤其还是这样一位学术大家。何隽说,陈祖武先生所居住的是一个三室一厅70平米的老房子,水泥地、老木窗、老式家具,一切都还是80年代的陈设。何隽用斗室”“大家来描述自己此行的感受。 

    令何隽更为触动的是,狭小的房间里全部都是书,除了书还是书,先生平常就睡在这些书中,在两摞书之间搭起个木板就是床,白天收起来,晚上睡觉就拿出来。

    对生活,他要求极低;对荣誉,他淡然处之;唯独对学术,他始终孜孜不倦、精益求精。 

    年入晚景,哪怕身体不好,他仍然坚持步行上下班,拒绝公车接送。吾生有涯而知无涯,老先生始终将生命与学问融为一体,耄耋之年,不顾朝夕,伏案手书,从未间断。

    “他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用毕生的积蓄换来了满屋子的书,认真做学问、不争名利,真正把做学问和做人统一起来的读书人。张新民教授说。 

    一直负责联络捐赠事宜的黄诚(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教授)回忆起2011年与陈祖武先生的第一次见面,亦是感慨良多,走进先生的家就仿佛到了刘禹锡所描述的陋室。

    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在将近12个小时的打包过程中,老先生全程陪同,与工作人员畅聊自己的求学和学术研究经历。

陈祖武先生陪同工作人员打包书籍 

    “先生虽居陋室,但他宽厚真实,谈吐贯通中国学术思想史,既观照局部问题,又具有宏观视野,称得上是致广大而尽精微,他是一个拥有真学问的大家。黄诚教授如是说。


    陈祖武对家乡和母校始终魂牵梦绕。少年离乡,他无论走到那里,都是一口地道的贵州话。在整个打包过程中,老先生都是用贵阳话与我们交谈,常谈及从前在贵阳生活和贵大求学的时光。何隽说道。

    陈祖武先生此次向贵州大学共捐赠了257箱近万册书籍。不同于其他的藏书,这些书都是他在长期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专业性书籍,覆盖了历史研究主要领域。更为特别的是,书中有他读书时的批注和夹注,或就某一学术问题提出的思考。陈祖武先生希望这些书籍能够引导后人继续研究,推动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 

    “无论从数量还是书籍的专业性、系统性、全面性、稀有性和书籍捐赠的符号象征性意义上说,陈祖武先生捐赠的这批书籍具有难以估量的价值和意义。黄诚强调。

    为了更好地陈列、保存先生的书籍,贵州大学将联合学校相关部门,在图书馆建设专门区域。陈祖武先生亲命名为感恩书屋 

    何隽表示,图书馆将成立工作组,专门整理这批图书,为学校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保存好、利用好、传承好老先生的心血,推动贵州大学学科建设发展。

生也有涯,学无止境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陈老先生的治学态度、为人品质、家国情怀

值得每一位贵大后学之辈

敬仰之、学习之、弘扬之!

 


文字:宁玉梅 实习记者 陈思鱼 蒙锦丹 江新桃 视频:李柏锋
图片:由贵大图书馆、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提供 部分来源于光明日报、学习强国 动图制作:陈思鱼

图文收集与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