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9日,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第815场在孔学堂明伦堂如期举行。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应强教授带来了一场题为《“清水江研究”——我的历史人类学之旅》的精彩讲座。本场讲座是孔学堂“贵州历史文化”专题系列讲座的第四场。上午9点半,讲座正式开始。尽管寒风冷冽,气温低迷,却依然挡不住近百名贵阳市民群众到场学习的热情。
讲座中,张应强教授首先简要的陈述了自己二十年来在贵州省内的清水江、都柳江、舞阳河及沅水流域开展区域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将这些山河交汇之处、文化与族群多元的地区作为深入田野调查与民间文献研究相结合的“实验场”。他希望“清水江研究”探索形成的研究方法、理念与模式,今后能够进一步推广到对中国西南其他地区的研究。

随后,张教授介绍到,清水江是明清时期被称为“黔省下游”广阔地域里的一条重要河流,汇集区域内众多河流,构成了从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逐渐过渡的一个独特地理单位。特别是在清水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且雨热同期的自然条件,非常适于杉、松、楠、樟等木植的生长。随着明代以来特别是清雍正年间开辟“新疆”之后的大规模区域经济开发,清水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地区,经历了以木材种植和采运贸易为核心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历史过程。
以杉树为主的各种林木的种植与采伐,成为清水江两岸村落社会最为重要的生计活动。随之而来的山场田土买卖、租佃所产生的复杂土地权属关系,杉木种植采运的收益分成以及特殊历史时期发生于地方社会的重大事件等,留下了大量契约文书及其他种类繁多、内容庞杂的民间文献。基于对清水江流域整体性及内在逻辑联系考虑,我们把这些珍贵的主要散存于清水江中下游地区的民间历史文献统称为“清水江文书”。这一命名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可和采用。

张应强教授最后总结到,“清水江研究”的历史人类学取径,仍是最具方向感的一种学术努力。主张以人及其实践与能动性为中心,将国家与地方、时间与空间等因素勾连起来,借助深入细致的历史学田野调查方法,走向“历史现场”,探寻清水江文书文内文外丰富的叙述与表达,整体性地呈现贯通过去与现在的区域历史画卷,并最终使“清水江研究”成为历史人类学和民间历史文献学的一个典范。
作者:郭富春 图片:滚华
图文收集与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