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著名历史学家,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珞珈杰出学者”特聘教授。
家训,或称家规、家范、内范、家则、家诫、宗教、世训,是中国传统社会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规条,既是家庭、家族良好规矩养成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时期,虽然没有家训的文本传世,但在孔子、孟子等先贤的有关论述中,有家训的内容是没有疑义的,孔子提出的尊礼、处恭、有信、敬事、俭用,孟子强调的仁、义、正、礼、恭、俭等修身要义,无不映现着“修身为本”“修己以敬”的旨规。
诸葛亮的《诫子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最早以文本新式呈现的家训文和家训著作,特别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由于内容宏阔,被视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反复刊刻,几至家喻户晓。此后历朝历代,家训著作延绵不绝,除了耳熟能详的《朱子家训》《钱氏家训》等外,不太著名的家训著作也连绵不绝,如《千顷堂书目》卷十一《儒家类》著录的家训著作有《周自修家训》《曹端家规辑略》《徐氏家规》《李裕归田训》《杨廉家规》《张世训》《顾谅家范》《孙简肃公家训》《史氏内范》《忠愍家训》《周凯家规》《端肃公家训》《袁氏家训》《万氏家训》《家庭庸言》《杨氏塾训》《家儿私语》等。《明史》卷九十六《艺文志一》则著录有郑绮《家范》二卷,王士觉《家则》一卷,程达道《家教辑录》一卷,周是修《家训》十二卷,杨荣《训子编》一卷,曹端《家规辑略》一卷,杨廉《家规》一卷,何瑭《家训》一卷,程敏政《贻范录》三十卷,周思兼《家训》一卷,孙植《家训》一卷,吴性《宗约》一卷,《家训》一卷,杨继盛《家训》一卷,王祖嫡《家庭庸言》二卷等。
在地方志中,家训也作为各地方的重要著作予以著录,如乾隆《浙江通志》卷二百四十五《经籍志》记载的宋明以来浙江的主要家训有孙景修《古今家诫》、叶梦得《石林家训》、吴叔元《家训四诫》、章樵《章氏家训》、杨子祥《家范》、李珂《传家龟鉴》、郑绮《家范》、周凯《家规》、吴宗元《王氏宗教》、徐履诚《徐氏家规》、袁颢《袁氏家训》、石懋《家训类编》、薛厚《教家类纂》、王士觉《家则》、孙植《孙简肃公家训》、郦洙《教家辑略》、孙枝《家训》、叶树声《家训》、张伯枢《家训》、顾谅《家范》、张一琳《家范》、董汉策《苏庵家诫》、沈异《思永堂家训》。
另外在族谱家谱中,家训也是谱牒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代代传承,即如明人杨荣《文敏集》卷一五《戴氏族谱序》所云,“立祠堂,定家规,又皆具载诸谱”,为子孙者“世守而弗坠”。
除了单独刊刻的家训外,各种文献典籍之所以不断著录各种家训,一方面正说明中国人对家训的关注,可以认为,家训是中国人的传家宝典,只有传习家训,才能立身处世,才能延续家族的繁盛。另一方面,家训又是“家国一体”的重要体现,也许正是家训的“家国一体”化,才更被统治者重视和提倡。
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国一体”化,在《孟子·离娄上》中已经说得很清楚,即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只有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的前提,又在于“心正”,即《礼记·大学》说的“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明人徐有贞《武功集》卷三《史馆稿·序海虞徐氏家规》也说:“父由父道,子由子道,而父子正矣。兄由兄道,弟由弟道,而兄弟正矣。夫由夫道,妇由妇道,而夫妇正矣。……家正而余无不正,故曰正家而天下定矣。是以圣人之经王业,于天下立法制治,必自家始。”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体系,正是以《颜氏家训》为代表的传统家训的终极关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情 怀”的凝练表达。
传统家训,有的可称为巨制,像《颜氏家训》全书二十篇,包括教子、兄弟、治家、风操、慕贤、勉学、名实、涉务、省事、养心等诸多内容,有的只有寥寥数十字或数条,有的耳熟能详,有的只在家族中流传。不论篇幅长短,不论是否彰显,大都从细微处着眼,其精华都与遵礼守法、报效国家、乡邻和睦、交接友朋、孝顺父母、长幼有序、修身齐家等关联。即使览观不太彰显的家训,也颇有意味。如明人曹端《曹月川集·家规辑略》载:“子孙年未三十者,酒不许入唇,壮者惟许少饮,亦不宜沈酗,杯酌喧呶,鼓舞不顾尊长,违者棰之。若奉筵宾客,惟务诚实,不必强人以酒。”这是就饮酒、待客而言。“牛之耕田,狗之防寇,有功于人,深所当念。吾家所畜牛狗,有三年以上之功者,死则埋之。”这是就善待牛狗而言。又如桐城怀义堂《义门陈氏宗谱》所载家规,有修宗谱、立宗长、严家训、重祖坟、供赋税、敬师长、谨名讳诸条,其“供赋税”条云:“凡有产业,必有税粮,务必依期急纳。谚云:公税完,心便宽。”岳阳颍川堂《义门陈氏宗谱》载有家训二十二条,其“急公税”条云:“公赋乃朝廷军国所急需,义当乐输者。故凡我子姓,于差粮开限追征,及时上纳,不惟省吏胥追呼之扰,而家室亦享凝谧之福。”这是就纳税而言。长沙雍睦堂《石岭陈氏族谱》更是将家训直接分为“孝、弟(悌)、忠、信、礼、义、廉、节”八字,其“孝”云:“父母生我,罔极恩深,提携捧负,哺乳成人,教读婚配,煞费苦心,粉身碎骨,报有不能。”其“忠”云:“大哉忠字,日月齐明,尽忠报国,万古名存。”其“信”云:“人生处世,信字为先,格鱼贯石,誓日指天。”其“廉”云:“凡人洁身,以廉为本,一念贪污,身名俱损。”可谓谆谆告诫。

张艳国著,《中华家训讲读》, 人民出版社,2020年11月版。
也正是由于传统家训的丰富内涵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的重要意义,所以受到历朝历代的重视,广泛传播。时至当下,学者们不断对家训进行总结、汇编、解读,以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张艳国教授撰著的《中华家训讲读》有其鲜明的特色,在笔者看来,其主要特色,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端:
第一,对家训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有很好的归纳。作者认为,中国传统家训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一是先秦到两汉时期,二是三国两晋到隋唐时期,三是宋元明清时期。三个时期各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路径,从而构成完整的家训肇始、发展、演变的历史全景。家训的文化内涵,从本质上讲,以儒家文化作为价值轴、理想轴和参照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具象体现,并通过家训的具象体现,使家庭—家族—社会成员顺畅地接受儒家伦理道德、价值体系的教化,从而构筑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家国一体”的理想模式。
第二,谋篇布局精当,在通俗化的外表下阐释深刻的学术识见。该著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家训名言选萃,二是家训概览。体会著者的本意,在第一部分,是想在有限的篇幅内把数千年间上起周公、下至章学诚的家训精华予以集中展示。除原文、注释和译文外,重在“讲读”。注释和译文当然也反映着著者的学术功力,但“讲读”更能体现作者的见解。在第二部分,则是把家训的主要内容分门别类地进行归纳和论述。这一部分,共分为五章,分别是家庭(包括夫妻观、兄弟观、长幼观)、家政(包括齐家之道、理财之道、教子之道)、修身养性(包括立志为要、修身为本、养生为基)、勉学(包括学习志趣、学习内容、学习之道)、经世应务(包括为政以德、交友得贤、涉世周全),基本上涵盖了家训的重要内容。除阐释各个具体部分的思想内涵外,每一部分的引言,可以视作著者对相关问题的论述。
第三,资料选取审慎,资料来源广博。第一部分,主要选取历代的名家、名篇、名句,如周公对其子伯禽尊贤的训诫,刘邦劝诫其子刘盈勤学的敕文,马援对其侄谦约节俭、不可妄行的训导,诸葛亮对其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告诫等等,大多属于立志、勤学、修身的范畴。资料来源除家训著作外,主要是文集和纪传体史书。第二部分,涵盖的内容更为广泛,资料来源也更加多样化,除家训、文集、纪传体史书外,也包括了《国语》《左传》《吕氏春秋》《晏子春秋》《礼记》《大戴礼记》《世说新语》《说苑》《十六国春秋》《资治通鉴》《太平御览》《艺文类聚》《明太祖实录》《潜书》《文史通义》等各类著作。资料来源的广博意味着资料梳理的艰辛和选材的多样化,有些资料也因此有首发之功,对家训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多有助益。当然,如果再进一步扩大选材范围,如家谱中有关家训的选取,则会更上层楼。
可以期待,张艳国教授这部著作的出版,对传统家训的普及,对家国情怀的人格塑造,将会有积极的意义。
笔者对传统家训没有多少研究,只是一个热心的读者,在有幸读过艳国教授这部著作的样稿后,有所体会,略叙数语以为序。希望作者、读者指教。未能感悟和概括者,读者诸君也可以各各领略。
本文系《中华家训讲读》序言
图文收集与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