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2021年第7期文科讲坛在中国文化书院举行

发布时间: 2021-03-09 浏览次数: 743

为进一步推动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活跃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氛围,拓宽师生视野,202138日,贵州大学2021年第7期(总第689期)文科讲坛特邀贵州省博物馆馆长李飞研究馆员来我校作学术报告。本次讲坛由贵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承办。

    晚间19:30-22:30,以《海龙囤:从斡腹山城到土司行署》为主题的学术报告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勉学堂举行。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黄诚教授主持,杨军昌教授、张清教授、刘峰教授、张明副教授、苟军博士、张洪滨博士等老师及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部分中国史专业硕士生、历史学本科生参加。

讲座中,李飞馆长在阐述了海龙囤险峻的地理位置后,抛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明代贵州巡抚郭子章有“土司无城”一说?李飞指出,经过他们的考古发掘工作并结合文献进行研究以后发现,海龙囤并不是一直在使用的。它在宋代末期修建好以后,其实是被废弃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直到明代晚期,最后一代播州土司杨应龙又对海龙囤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与扩建,才变成了我们今所看到的海龙囤。

紧接着,李飞馆长介绍了海龙囤的格局、城墙的年代的不同,新王宫的具体格局、年代和每个建筑的用途、性质,讲述了他率领考古队进行为期八年的艰辛考古历程和文献探研。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海龙囤考古项目不断取得新的发现和突破。海龙屯遗址也获得非常多的奖项并与其他遗址一道,成功申报获列中国贵州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海龙囤为什么叫“海龙囤”以及海龙囤性质的变化,从考古队的海龙囤遗址现场发掘与整理出发,李飞馆长还详细介绍了播州杨氏家族的墓葬及其出土物品。同时,通过对播州杨氏的家谱资料及其他文献进行细致的分析发现,杨氏家谱虽然有攀附汉族的行为,杨氏家族在杨贵迁以前的家谱发展有明暗三条线索,但是杨贵迁以后的历史都可信的。

经过考古发掘和文献互证研究发现,海龙囤的历史演变与两场著名的战役相关:一是宋蒙战争,二是平播战役。海龙囤最初为宋代时期在中央政府支持下,由地方因应对蒙军的“斡之计”而修筑的抵御蒙军进攻的要塞,从而成为“斡山城”。完成历史使命后,山城曾一度废弃。明代时期,随着播州杨氏土司力量的发展,杨氏土司除在行政中心今贵州遵义城内设置行署进行地方管理外,又在原有“斡腹山城”的基础上进行修缮与扩建,从而形成杨氏土司在遵义城外的土司行署。

正是由于遵义老城并无土司的防御性垣墙,因此,在作为平定地方土司势力坐大的平播战役指挥者与亲历者巡府郭子章看来的确“土司无城”,而海龙囤则属于土司在行政中心之外另行修筑并不被认可的土司行署“违章建筑”。但是,通过对海龙囤城垣、建筑及碑刻、瓷片等的考古研究,同时对比杨粲墓等杨氏历代土司墓葬发掘成果及省内外其他城堡考古研究表明,海龙囤确实是一座“城”,形成了海龙囤土司行署与古遵义主城区土司行署的功能互补关系。

在热烈的掌声中,报告结束。现场师生就海龙囤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请教,李飞馆长做了详细的讲解,气氛十分活跃。黄诚教授向李飞馆长颁发“东方思想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聘书并对本次讲座作了总结。他表示,李飞馆长的报告有三个特点:一是以历史时间为线索,通过考古发掘与文献资料的互证对海龙囤的变迁进行了深入剖析;二是以战争史的视野,阐述了海龙囤为什么是“无城之城”及其性质的演变;三是从考古的角度,通过完整而丰厚的考古报告为今后的相关文化遗产研究提供了直观科学的考古资料与学术依据。

李飞,云南昌宁人,毕业于四川大学考古系,博士,现为贵州省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西南考古,曾任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长期主持海龙囤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及海龙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是贵州省“四个一批人才”,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

 

图文: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 历史学专业171班 卢威威 文正云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