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蔡曙山,博士,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阳明心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 985 重大创新基地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创新基地主任。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认知科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语言、思维、文化层级的高阶认知研究”(15ZDB017),2015 年立项,2017年滚动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汉语非字面语言大脑加工的神经机制研究”(14ZDB154);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汉语认知加工机制与计算模型”(61433015);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国学单列重大项目“认知科学与阳明心学的实证研究”(20G2GX10)。
摘要:阳明心学不仅包含哲学的本体论(心即理)、认识论(格物致知)和实践观(知行合一),还包含了从行为主义心理学到认知心理学的相当完整的理论体系,涉及从神经认知、心理认知、语言认知、思维认知和文化认知等人类认知的所有五个层级。可以说,阳明心学与当代认知科学目标一致、理论契合。阳明心学就是中国古代的认知科学。我们可以从人类认知五层级理论和人类认知五层级研究方法两个方面将阳明心学问题转变为当代认知科学的重大问题,并且用当代认知科学的方法研究阳明心学,进而把握认知科学的经验转向机遇,以阳明心学建立中国的文化自信,重建中华文化辉煌。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世界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其思想和理论的影响自明清至现当代,并遍及全球,尤以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一些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为盛。他不仅是与尼采齐名的伟大哲学家,更是与孔孟并称的儒家圣人。他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而“真三不朽”,实现了古代圣贤的最高人格理想,是深受中外伟人推崇的心学大师。
早在2011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大学和学生们交流的时候就说,他很景仰龙场悟道的王阳明先生,贵州的文化传人对王阳明先生的学习更应该有深刻的心得。我们的古代优秀文化值得自豪,要把文化变成一种内生的源泉动力,作为我们的营养,像古代圣贤那样格物穷理、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习近平总书记还说,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
王阳明晚年对心学思想作了一个总结,后人称为阳明先生“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先生自己曾说“此四句,中人上下无不接着。我年来立教亦更几番,今始立此四句。”王阳明高徒徐爱在《传习录》中说道:“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
阳明心学是一个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包括作为本体论的“心本论”,心外无理,心外无物;作为认识论的“格物致知”;”作为伦理学和实践观的“知行合一”,“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实质是恪守儒家伦理,成为圣人。
过去把阳明心学斥为“主观唯心主义”,那是在唯物唯心二分法的西方古典哲学时代的一种划分。古典哲学之后,20世纪的西方哲学又经历了分析哲学、语言哲学、心智哲学三个阶段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期认知科学建立以后,心智哲学已经成为当代西方哲学的主流。分析哲学拒斥了形而上学,语言哲学拒斥了分析哲学,心智哲学则拒斥和扬弃了之前的所有哲学。阳明心学(Yangming’s theory of mind)与心智哲学(philosophy of mind)和认知科学关系密切。
一、阳明心学的人文历史和自然资源的考察
(一)为何阳明心学会诞生在贵州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过去我们一直把阳明心学看作是一种哲学。阳明心学有非常完备的哲学体系,包括“心即理”的本体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和“知行合一”的伦理学和实践观。所以,阳明心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杰出代表。
其实,阳明心学也是中国古代的认知科学,认知科学的所有基本原理都体现在阳明心学之中。例如:认知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心智和认知,而阳明心学的核心概念“心”就是“心智”(mind)。由脑和神经系统产生心智的过程是认知,阳明心学对此也进行过各种的讨论。可惜的是,囿于历史条件,阳明心学没有也不可能用现代实验科学的方法来对他的理论学说做实证研究,而在认知科学发展的今天,阳明心学的科学实证研究已经成为可能。本文将对此展开论述。
研究阳明心学,一定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阳明心学为何诞生在贵州?
我们来看阳明先生在贵州的这段经历。据史载,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阳明)举进士,次年,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后改兵部主事。弘治十八年(1505年),王阳明“专志授徒讲学”“共以倡明圣学为事”。正德元年(1506年),王阳明一度被权宦刘瑾排挤,谪为贵州龙场驿丞。三年,到龙场(今修文县境内),潜心修炼心学,史称“龙场悟道”。张廷玉《明史·王守仁传》对此记载:“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业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可谓占有天时、地利、人和。龙场三年,是命运对阳明先生的考验。“祸兮福所倚”, 阳明先生在龙场困顿三年,却潜心悟道,从此改变命运,此天时也。贵州有优美的自然环境,龙场在万山之中,“书卷不可捣”,阳明先生在此可以修身养性,纯心悟道。于是默记《五经》要旨,但凭自己的理解去领悟孔孟之道,忖度程朱理学。这一改变,使他摆脱了世间凡俗,跳出了“以经解经”“为经作注”的窠臼,发挥了独立思考,探索到人生解脱之路,此地利也。龙场是夷人居地,民风古朴,淳朴善良的龙场人给予他无私的援助,“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这与京城中“各抢地势,勾心斗角”的情况相比,有如天渊之别,使他体味到人间“真情”,深感“良知”的可贵,从中得到新的启示和灵感,此人和也。
因此,阳明心学诞生在贵州,占有天时、地利、人和,有其历史的必然性。阳明心学,是贵州自然和文化财富的宝贵结晶。
(二)阳明心学在贵州的发扬光大
在贵州研究阳明心学可谓是得天独厚,不仅有阳明龙场悟道的天时地利人和,有研究阳明心学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有理解阳明心学的金钥匙——当代认知科学的理论与方法。
首先,贵州有研究阳明心学的自然与人文条件。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得益于贵州天人合一、优美安静的自然环境。这种“孕育万物,人文益昌”的自然资源,自古而然。近年来,贵州坚定走生态文明道路,贯彻“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着力从山青、天蓝、水清、地洁四个方面牢牢守住生态底线,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建造绿色家园、完善绿色制度、筑牢绿色屏障、培育绿色文化,全力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长城,环境质量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据《贵州统计年鉴(2020)》的数据,2019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0%,9个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全省88个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98.3%。贵州的自然环境和资源至今保留完好,这在自然环境和资源日益遭受严重破坏的当下,显得尤其宝贵,是不可复制、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这是研究阳明心学必须的自然与人文条件。
其次,贵州有研究阳明心学的第一手资料。王阳明在贵州龙场(今贵州修文县)悟道,后又在全国讲学授徒,并将他的心学传播到亚洲和全世界。修文因此被誉为“王学圣地”和“心学故乡”。为发扬光大阳明心学,当地政府建造了“中国阳明文化园”和“王阳明纪念馆”。文化园区占地3500余亩,总体布局为“一带二心三坊六区”。王阳明纪念馆新馆面积达到3600平方米,现馆内藏有国家一级文物——王阳明记功碑复制品,阳明学相关专著600余本,年代跨度400余年,有欧美、日韩及国内专家的众多著作。阳明心学的根在贵州,研究阳明心学的第一手资料也在贵州。
其三,阳明心学蕴藏着非常宝贵的学术资源,阳明心学就是中国古代的认知科学。用当代认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阳明心学,这是贵州阳明心学研究最大的特点和创新之处。认知科学是21世纪的带头学科,是世界一流大学竞相争夺的科学研究高地和学科建设前沿。认知科学的目标是揭开人类心智的奥秘,它的学科目标是促进21世纪各学科的发展。笔者领导的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团队携手张学立教授和笔者共同领导的贵州民族大学认知科学团队,以当代认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使用现代科学技术,潜心研究阳明心学,提出“阳明心学就是中国古代的认知科学”的重要论断,并于2016年成立“阳明心学和认知科学研究中心”,积极推动阳明心学在贵州的发扬光大。
二、阳明心学与当代认知科学
(一)人类认知五层级理论
认知是脑和神经系统产生心智(mind)的过程和活动。一般而言,只要有脑和神经系统的动物都有某种程度的心智。人类心智从初级到高级的进化经历了神经、心理、语言、思维和文化五个阶段,因此,人类认知对应的形式也有五种:神经认知、心理认知、语言认知、思维认知和文化认知。人类认知五个层级的认知是人类心智进化的五种能力在大脑中的留存。非人类的动物只进化出神经和心理两种心智能力,因此,它们仅仅具有神经和心理两个层级的认知。非人类的动物的认知称为低阶认知(lower-order cognition)。在人类心智进化过程中,语言的出现是至关重要的。语言的发明使人类最终告别非人类的其他物种而进化为人。在人类特有的抽象的概念语言的基础上,形成了人类思维,语言和思维的共同创造,产生了人类的全部知识,而知识的积淀便形成文化。语言、思维和文化,是人类特有的认知能力和认知形式,即高阶认知(higher-order cognition)。
图1 人类认知五层级结构图
人类认知各个层级之间的关系是:
1.低阶认知决定高阶认知。在人类认知的五个层级中,每一种初级认知依次成为高级认知的基础。例如,神经认知是心理认知的基础;心理认知是语言认知的基础;语言认知是思维认知的基础;思维认知是文化认知的基础。当然我们也可以说,神经认知和心理认知是语言认知的基础;神经认知、心理认知和语言认知是思维认知的基础;神经认知、心理认知、语言认知和思维认知是文化认知的基础等等。
2.高阶认知影响低阶认知。较高级的认知形式包含初级认知,并对其产生影响。例如,文化认知会对思维认知、语言认知、心理认知和神经认知产生影响;思维认知会对语言认知、心理认知和神经认知产生影响;语言认知会对心理认知和神经认知产生影响等等。
3.由语言认知、思维认知和文化认知构成的高阶认知是人类特有的认知形式,非人类的动物并不具有这种认知形式。在人类认知五个层级中,语言认知至关重要。语言认知区分了高阶认知和低阶认知,并作为高阶认知即人类认知的基础。人类认知是以语言为基础,以思维和文化为特征的。
4.五个层级的认知是按照科学标准划分的。所谓科学标准,就是将科学研究的对象作为划分的根据。人类认知的五个层级则是以认知科学的对象心智和认知作为标准来划分的。迄今为止,认知科学所研究的对象都分属于这五个层级,没有也不可能有超出这五个层级的认知科学对象。
图2 认知科学五层级结构与学科结构映射关系图
5.认知科学的科学标准和划分是基础,是第一性的,它决定认知科学的学科标准和划分。认知科学的五层级结构和“6+1”的学科框架之间存在如图2所示的映射关系,相反方向的映射并不成立。这就证明了认知科学的科学结构决定它的学科结构,而不是相反。有的认知形式映射到多个学科之中,这就形成认知科学跨领域、跨学科的研究。例如,思维认知在哲学、教育学和计算机科学中都是学科研究的对象。
认知科学的目标就是要揭开人类心智的奥秘。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认知科学需要从神经、心理、语言、思维和文化五个层级来研究人类的心智和认知。这五个层级的心智和认知是人脑对信息加工的五种典型的方式,是发生在我们头脑里的过程。
作为对人们头脑里认知过程的摹写和对认知规律的描述,产生了神经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思维科学和逻辑学以及文化研究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和研究领域。
认知科学就是以认知过程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阿什克拉夫特(M. H. Ashcraft)认为,认知涉及学习、记忆、思维、理解以及在认知过程中发生的其他行为。但这个定义失之过窄。对认知和认知科学有不下十几种定义,但都不如依据人类认知五层级理论所下的定义来得恰当。“认知科学”是用“认知”来定义的,而“认知”又是用“心智”来定义的。这样,我们可以先定义“心智”,然后再定义“认知”和“认知科学”。
心智:心智是有脑和神经系统的动物所具有的智能和行为方式。心智的进化依次经历了神经、心理、语言、思维和文化五个层级。非人类的动物只具有神经和心理两种心智。人类具有所有五个层级的心智。
认知:从脑和神经系统产生心智的加工过程叫做认知。由心智进化形成的认知相应地也分为五个层级:神经 认知、心理认知、语言认知、思维认知和文化认知。非人类的动物只具有神经认知和心理认知两种加工方式,人类具有所有五个层级的认知加工方式。
认知科学:认知科学是研究人类认知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根据定义,认知科学就是要研究五个层级的人类认知的内容、形式和规律。由于认知是由心智决定的,所以,认知科学同时也研究五个层级的人类心智的内容、形式和规律,即研究神经层级的心智和认知、心理层级的心智和认知、语言层级的心智和认知、思维层级的心智和认知、文化层级的心智和认知等等。由于人类心智和认知的五个层级向下包含了非人类动物的心智和认知,所以一般而言,认知科学也研究动物的心智和认知。
认知科学的目标是揭开人类心智的奥秘。从这个目标来看,认知科学的重点是研究人类特有的心智和认知形式,即语言的心智和认知、思维的心智和认知以及文化的心智和认知。这是不言而喻的,因为语言决定人之所以成为人,人类的心智和认知是以语言为基础,以思维和文化为特征的。
由于对认知的研究自然包含对心智的研究,为了简明,我们把五个层级的心智和认知简称为五个层级的认知,即神经层级的认知、心理层级的认知、语言层级的认知、思维层级的认知和文化层级的认知,更简明地,称之为神经认知、心理认知、语言认知、思维认知和文化认知。
21世纪关于人类的两大秘密将被揭开,美国为此制定了两大科学计划。一是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它将揭开生命的奥秘;二是人类认知组计划(Human Cognomen Project,HCP),它将揭开人类心智的奥秘。
在罗科和班布里奇(Mihail C. Roco and William Sims Bainbridge)等编著的21世纪科学技术的纲领性文献《Converging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Human Performance:Nanotechnology,Biotechnology,Informational Techn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简称CTIHP)一书中,霍恩(Robert Horn)提出的人类认知组计划(The Human Cognome Project)被给予最高的优先权,即通过多学科的共同努力,理解人类心智的结构、功能,并提高其潜能。
21世纪的四大带头学科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统称聚合技术(Converging Technologies),简称NBIC。CTIHP是这样来描述NBIC的研究目标的:“在下个世纪,或者在大约5代人的时期之内,一些突破会出现在纳米技术(消弭了自然的和人造的分子系统之间的界限)、信息科学(导向更加自主的、智能的机器)、生物科学和生命科学(通过基因学和蛋白质学来延长人类生命)、认知和神经科学(创造出人工神经网络并破译人类认知)和社会科学(理解文化信息,驾驭集体智商)领域,这些突破被用于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并可能会再一次改变我们的物种,其深远的意义可以媲美数十万代人以前人类首次学会口头语言知识。NBICS(纳米-生物-信息-认知-社会)的技术综合可能成为人类伟大变革的推进器。”这个重要的研究报告中还有这样一句话也是非常经典的:“聚合技术(NBIC)以认知科学为先导。因为一旦我们能够以如何(how)、为何(why)、何处(where)、何时(when)这4个层次上理解思维,我们就可以用纳米科技来制造它,用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来实现它,最后用信息技术来操纵和控制它,使它工作。”
这将是怎样的一幅图景啊!——由于认知科学所具有的这些特征,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它是新世纪科学的制高点,在21世纪科学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二)阳明心学就是中国古代的认知科学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心学与国学的其他圣人学问开始被“哲学化”,阳明心学还被贴上“唯心主义”的标签。但阳明心学不同于其他儒学,在于他强调生命活泼的灵明体验。其实,阳明心学更像是中国古代的认知科学。阳明心学不仅包含哲学的本体论(心即理)、认识论(格物致知)和实践观(知行合一),还包含了从行为主义心理学到认知心理学的相当完整的理论体系。阳明心学具体讨论了心、意、言、行之间的关系,辨析了“亲”和“新”、“亲”和“仁”、“理”和“礼”、“理”和“文”、“博文”和“约礼”、“博文”和“惟精”、“约礼”和“惟一”、“格物”和“致知”、“天理”和“人欲”等等这些核心概念和范畴之间的关系。这些概念、范畴和思想理论大大超越了哲学领域,涉及心理学、语言学和认知科学所有的领域。所以我们说,阳明心学就是中国古代的认知科学,而不仅仅是一种哲学。
从人类认知五层级看,阳明心学涵盖了人类认知的所有五个层级。
1.神经层级的认知。由于科学发展阶段的限制,阳明心学不可能进行脑与神经认知地分析,但却涉及同一层级的“心”(心智)、“身”(身体)和“意”(意向、意念)的非常深入地分析,对“心”(mind)、“身”(body)、“意”(intention)、“言”(speech)、“行”(acts),阳明心学均有涉及。如:“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又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中庸言‘不诚无物’,大学‘明明德’之功,只是个诚意。诚意之功,只是个格物。”这段论述,将“心”“身”“意”“言”“行”的关系表述得十分清楚。对此,我们要使用当代认知科学包括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深入地发掘和研究。
2.心理层级的认知。阳明心学的知行观非常深入地讨论了心理和行为层级的认知。例如,在解释《大学》“在亲民”时,阳明先生不同意朱熹解为“作新民”,他说:“‘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亲民’之新不同,……‘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新’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亲民’犹如《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阳明先生的这段话,说明朱熹对“在亲民”的理解是行为主义的理解,而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心智主义的理解。从心理认知层级看,朱熹的解释在行为心理的层次上,阳明先生的解释则在认知心理的层次上,两者对“在亲民”的理解差异很大,阳明先生的解释更接近于今天认知科学的理解。
3.语言层级的认知。在《传习录》中有一段专门讲到“理”与“文”、“博文”与“约礼”的关系。这里的“文”指语言文字。徐爱问:“先生以博文为约礼功夫,深思之未能得,略请开示。”先生曰:“‘礼’字即是‘理’字。理之发见可见者谓之文。文之隐微不可见者谓之理,只是一物。‘约礼’只是要此心纯是一个天理。要此心纯是天理,须就理之发见处用功。如发见于事亲时,就在事亲上学存此天理。发见于事君时,就在事君看上学存此天理。发见于处富贵贫贱时,就在处富贵贫贱上学存此天理。发见于处患难夷狄时,就在处患难夷狄上学存此天理。至于作止语默,无处不然。随他发见处,即就那上面学个存天理。这便是博学之于文,便是约礼的功夫。‘博文’即是‘惟精’。‘约礼’即是‘惟一’。”阳明先生这段话深刻阐述了语言与心智的关系。
4.思维层级的认知。对思维的研究是儒家的传统。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篇第二》)。阳明心学,一言以蔽之,曰:“致良知”,就是讲如何思维,如何认知。具体方法是:纯其心→知天理→致良知(格物致知)→博文约礼。
但这并不是阳明心学的全部。阳明心学区别于从孟子到程颢、陆九渊的心学,根本之处在于,阳明先生认为,一旦纯其心,则知天理、致良知乃至语言和行为层次上的博文约礼,便可同时完成:纯其心←→知天理←→致良知(格物致知)←→博文约礼。
我认为这是阳明心学中最有价值的地方,因为它与当代认知科学的原理和结论不谋而合,西方为此还得准备500年!
更难能可贵的是,阳明先生似乎已经猜测到心智的两种基本的方式:思维(逻辑)和心理(直觉),这就是阳明心学中所讲的“省悟”功夫。“省”是左脑的功能,用的是逻辑思维;“悟”是右脑的功能,用的是心理直觉。这个道理在当代认知科学中用科学实验的方法研究得十分清楚了。阳明先生在500年前就解得个中奥秘,凭的也是他的心智所至。
5.文化层级的认知。对于历史、文化和社会,阳明心学多所涉及,并做了心学的深入分析和阐释。《传习录》中《徐爱录》18节,自第11节“爱问文中子、韩退之”起,都是讲历史、文化和社会。例如,先生曰:“使道明于天下,则六经不必述。删述六经,孔子不得已也。自伏义昼卦,至于文王周公。其间言易,如连山归藏之属。纷纷籍籍,不知其几。易道大乱。孔子以天下好文之风日盛,知其说之将无纪极,于是取文王周公之说而赞之。以为惟此为得其宗。于是纷纷之说尽废。而天下之言易者始一。书诗礼乐春秋皆然。书自典谟以后,诗自二南以降,如九丘八索,一切淫哇逸荡之词,盖不知其几千百篇。礼乐之名物度数,至是亦不可胜穷。孔子皆删削而述正之,然后其说始废。”这段讲孔子删六经,而使天下返朴归真。又如,先生曰:“羲黄之世,其事阔疏,传之者鲜矣。此亦可以想见。其时全是淳庞朴素,略无文采的气象。此便是太古之治。非后世可及。”又曰:“专事无为,不能如三王之因时致治,而必欲行以太古之俗,即是佛老的学术。因时致治,不能如三王之一本于道,而以功利之心行之,即是伯者以下事业。后世儒者许多讲来讲去,只是讲得个伯术。”又曰:“唐虞以上之治,后世不可复也。略之可也。三代以下之治,后世不可法也。削之可也。惟三代之治可行。然而世之论三代者,不明其本,而徒事其末。则亦不可复矣。”这几段表明阳明先生提倡复古、贬斥今儒的历史观和文化观。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阳明心学包含了当代认知科学的所有要素,阳明心学就是中国古代的认知科学。
三、阳明心学就是中国的认知科学
(一)正确理解阳明心学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正确理解阳明心学。
第一,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主义。过去我们讲哲学喜欢“唯物”“唯心”戴帽子,而阳明心学最适合戴的帽子就是“唯心主义”。你看他的本体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万物皆由心生”——这岂不是“意识决定存在”“精神决定物质”的唯心主义?
但是,看看当代物理学和认知科学的一些新发现,我们就不会这样认为了。
例如,量子与物质存在。与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适应,出现了以F. 培根、T. 霍布斯、J. 洛克为代表的一批英国唯物论者。唯物论者主张物质决定精神。例如,霍布斯继承了培根的思想,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思想。他认为,哲学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物体是不依赖于人们思想的东西,它是世界上一切变化的基础。
20世纪物理学的新发现,却提出了一种新的物质存在观。1900年,普朗克在对热辐射的研究中第一个窥见了量子。这一年的12月14日,普朗克在德国物理学会会议上宣布了他的伟大发现——能量量子化假说,根据这一假说,在光波的发射和吸收过程中,发射体和吸收体的能量变化是不连续的,能量值只能取某个最小能量元的整数倍,这一最小能量元被称为“能量子”。普朗克的能量子概念第一次向人们揭示了微观自然过程的非连续本性,或量子本性。许多科学家认识到,要从没有意识的物质中产生意识,这需要奇迹的发生,而唯物论是不承认有超自然现象的,这就是说,从没有意识的物质中产生意识是不可能的。在长期研究大脑工作中,神经科学对大脑的功能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多的认识,但是许多人怀疑从唯物论的立场能够解决以上“意识难题”。现在有科学研究者从量子测量的角度分析,认为意识不能够被进一步简化,也不是在物质运动中突然出现的,因为如果意识只是物质的副产品,那么这无法解决量子力学中的“测量难题”。量子力学认为量子物质在没有测量之前,都是几率波,测量使得物体的几率波“坍塌”(collapse)成为观测到的现实。
于是问题就出来了:如果意识是从物质中产生的,那么从根本上讲大脑也只是由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微观粒子组成的几率波,大脑的几率波如何能够使得被观察物体的几率波“坍塌”呢?对于更大的宇宙的现实来说,这是不是意味着存在宇宙之外的具有意识的观察者?这就是量子力学中的“测量佯谬”。为了解决这个量子测量佯谬,物理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但是从根本上仍然无法绕开意识的问题。
由于实证科学研究意识遇到难以克服的问题,现在在哲学界、神经科学、心理学、物理学等多学科领域里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就像时间、空间、质量和能量一样,意识是物质的一个基本属性,是宇宙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基于上面的原因,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认识到,沿着机械唯物论世界观来研究意识只能走进死胡同,因此他们(其中很多是西方人)认识到,必须要改变西方实证科学的世界观,转而求助于东方哲学的世界观。
其实,最有可能解决物质和意识难题的世界观正是阳明心学。阳明心学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万物皆由心生”的思想,与现代物理学和认知科学的结论完全一致。所以,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主义,而是一种更接近于当代物理学和认知科学的哲学思想。
第二,阳明心学是中国古代的认知科学。阳明心学一直被当作是一种古代哲学,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但哲学肯定是容纳不了阳明心学。从学科上看,阳明心学不仅涉及哲学,还涉及心理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宗教学、人类学等众多学科。从人类认知五层级看,阳明心学涉及人类认知所有五个层级。可以说,阳明心学与当代认知科学不谋而合、高度一致。阳明心学就是中国古代的认知科学。
上文我们从人类认知五层级理论来论证阳明心学的认知科学特征。下面我们从阳明心学的主要思想理论再论阳明心学就是中国古代的认知科学。
1.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阳明心学的“心”就是认知科学“心智”(mind)。心智是认知科学的对象。具有脑与神经系统的动物皆有心智。从脑与神经系统产生心智的过程叫做认知,而认知科学是研究认知现象和规律的科学。从这一系列的定义我们看出,没有心智,人类不可能感知世界的存在,也不可能认识世界。没有心智的加工,人类不可能从环境中获得信息,也不可能与环境交换信息。而人一旦从一个开放的系统变成封闭的系统,人就会立即死亡,这个世界对他而言也不会再存在。所以,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格物致知。从词源学上说,格物学或格致学就是科学。Science即“科学”一词系近代引入的外来词,最初就译为“格物学”。
据《说文解字》,“科”,会意字。“从禾从斗,斗者量也”。故“科学”一词乃取“测量之学问”之义为名。唐朝到近代以前,“科学”作为“科举之学”的略语。“科学”一词虽在汉语典籍中偶有出现,但大多指“科举之学”。自明代起,中国始称“科学”为“格致”,即“格物致知”,以表示研究自然之物所得之学问。直至中日甲午战争以前出版的许多科学书籍多冠以“格致”或“格物”之名。
日本明治时代,“science”这个词进入了科学语言,启蒙思想家使用“科学”作为“science”的中译词。中国最早使用“科学”一词的学者是康有为。他出版的《日本书目志》中就列举了《科学入门》《科学之原理》等书目。辛亥革命以后,中国人使用“科学”一词的频率逐渐增多,出现了“科学”与“格致”两词并存的局面。在中华民国时期,通过中国科学社的科学传播活动,“科学”一词才最终取代“格致”。
科学有两个特性,一是观察和实验,二是实验结果可以重复验证。这两种属性在阳明心学中均有详尽深刻的表述。
3.纯心、正心、诚心。阳明心学,仅一个“心”字而已。若要用二字,则是“纯心”“正心”和“诚心”。
先讲这个“心”字。按《传习录》上卷三大语录《徐爱录》《陆澄录》《薛侃录》统计,《徐爱录》6688字,“心”字出现73次,占1.09%;《陆澄录》9501字,“心”字出现108次,占1.14%;《薛侃录》8398字,“心”字出现95次,占1.13%。阳明先生讲(包括弟子提问)不过百字,即要提到“心”这个字。三大语录中,“心”字出现的比率大致相当,这也绝非偶然。可见“心”在阳明心学中的重要性。
阳明先生曰:“身之主宰便是心。”先生又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认知科学把心智(mind)看作认知科学的目标,以“心智”为最基本的概念,用“心智”来定义“认知”,从心智的五个层级来理解脑与神经认知、心理认知、语言认知、思维认知和文化认知。王阳明关于心身问题和心身关系的表述,与当代认知科学的理解是完全一致的。
再说纯心、正心和诚心。阳明先生曰:“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先生又曰:“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先生又曰:“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然圣人之才力,亦有大小不同。……才力不同,而纯乎天理则同。皆可谓之圣人。犹分两虽不同,而足色则同。皆可谓之精金。……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先生又曰:“工夫难处,全在格物致知上。此即诚意之事。意既诚,大段心亦自正,身亦自修。但正心修身工夫,亦各有用力处。修身是已发边。正心是未发边。心正则中。身修则和。”
在阳明心学中,“心”不仅指心智(mind),也指产生心智的身体(body),以及思维器官——大脑(brain)。从本文前述的认知科学定义我们知道,认知科学的对象是人类的心智和认知,认知科学就是研究人类心智和认知规律的科学。用阳明先生的话来说,便是“心即理”——事物的规律不在身心之外,而在自己心中。这一论断特别重要,是与现代量子论物理学和认识论是完全相合的。阳明心学还认识到,认识事物的方法是“格物”,但“格物”不是“观察事物”,而是“明明德”“天理即是明德。穷理即是明明德”。阳明心学与认知科学,两者真是一般无二!所以说,阳明心学就是中国古代的认知科学。
4.知便是行,知行合一。知行观是阳明心学的另一个精髓。在“知”与“行”的关系问题上,儒家有较为深入的探讨。有知先行后、知易行难、知轻行重、知行并进、知行合一等多种说法。
《尚书·说命中》记载了傅说说过“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话,反映了先秦已有“知易行难”之说。孔子认为人有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三种,主张“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实际上是主张以行为本的。子思著《中庸》引孔子论“知行”之言:“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这是明确将知行问题作为修身治国的根本。《荀子·劝学篇》提出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命题,可以说是“知行合一”说之滥觞,但先秦儒家还没有系统的知行观。
汉代王充认为所有人都是“学而知之”的,即便是圣人也不能“生而先知”或“生而知之”的;知识的真伪必须通过事实的检验才能证实,即所谓“事有证验,以效实然”,但他对知行关系未作深入探讨。朱熹提出了“知行相须”“知先行重”的观点,认为“知行常相须”“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陆九渊也有“致知在先,力行在后”的观点。
王阳明则针对朱陆的“知先行后”说提出了“知行合一”说。阳明先生曰:“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先生又曰:“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个‘明明德’。虽亲民亦明德事也。明德是此心之德,即是仁。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阳明心学的知行观有三个要点:第一,知行只是一个工夫,不能割裂。而所谓“工夫”,就是认知与实践的过程。第二,知行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知是行的出发点,是指导行的,而真正的知不但能行,而且是已在行了;行是知的归宿,是实现知的,而真切笃实的行已自有明觉精察的知在起作用了。第三,知行工夫中“行”的根本目的,是要彻底克服那“不善的念”而达于至善,这实质上是个道德修养与实践的过程。显然,王阳明所谓的“知”即“吾心良知之天理”,其所谓“行”即“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的道德实践。可以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在本质上是集道德、伦理、政治于一体的道德人文哲学。
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重点放在“行”上。阳明后学的黄宗羲在其《明儒学案·姚江学案序》中指出,阳明先生“以圣人教人只是一个行。如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皆是行也,笃行之者,行此数者不已是也。先生致之于事物,致字即是行字,以救空空穷理,只在知上讨个分晓之非。”这是深得阳明良知心学精髓的精辟之论,也是对王阳明“知行合一重在行”思想的最好注脚。
阳明心学的知行观,强调“心”和“理”、“知”和“行”是相通的,而且这种相通是即时的,是瞬间贯通的——这就是阳明心学的知行观:“知行合一”。
按照前述人类认知五层级理论,人类五层级也是瞬间贯通的,即在人类认知的过程中,当我们执行某一认知加工任务时,例如阅读、理解、推理、决策等等,人类心智的五个层级——神经层级、心理层级、语言层级、思维层级、文化层级——也是瞬间贯通的,并且是相互影响的。由此看出,现代认知科学的心智观与阳明心学的知行观也是一脉相承的。
综上所述,阳明心学就是中国古代的认知科学。
(二)将阳明心学转变成中国当代的认知科学
1.现代科学的两种重要品质。将阳明心学转变为当代认知科学,就是将阳明心学的问题转变成认知科学的问题并进行研究。为此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科学。
现代科学具有两种品质,一是它的可证实性:科学理论(假说)可以用实验来进行验证,而且这种实验必须是可以重复的;二是它的可证伪性:科学理论(假说)是可以被证伪的,这就使得科学理论是可以被推翻、可以被发展、可以被创新的。
第一,科学理论的可证实性。科学理论是一种假说,它成为科学理论的要求是必须被实验、事实所证实。科学研究起源于对现象的观察和对问题的思考。
第二,科学理论的可证伪性。任何科学理论必须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就是能够解释理论范围内的尽可能多的观察现象ꎮ。我们用 T 表示一个科学理论,用 p1 ,p2 ,…pn 表示有穷多个观察现象,亦称科学事件。那么,理论 T 的解释性可以表示为:T→p1 ,p2 ,…pn 。
如果观察到一个相反的现象或事件┓pi ,这时,根据归谬律,我们就有:┓T,即理论 T 被证伪。就是科学理论可证伪性的根据,它是很强大的。因为任何科学理论都具有一定范围内的解释力。当观察到理论不能解释的科学现象,或者出现与理论推导结果相矛盾的科学事件时,这一理论就要被证伪。科学理论的解释性决定了它的可证伪性。科学理论的可证伪性正是它的创新性所在。这是科学理论的第二种品质。
2.如何将阳明心学转变成中国当代的认知科学?阳明心学包含了当代认知科学的所有要素,阳明心学是当代认知科学研究的最重要的学术资源。但如何将阳明心学的问题转变成当代认知科学的问题,却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我们认为,这需要从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来加以认识。
第一,人类认知五层级理论是阳明心学问题成为科学问题的理论依据。阳明心学的很多问题,如“心即理”的问题、“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问题、“格物致知”的问题、“知行合一”的问题,都可以用人类认知五层级的理论,放在人类认知五层级的结构中进行分析。
将阳明心学的问题转变为当代认知科学的问题意义重大。首先,阳明心学中丰富的思想理论和命题论断可以成为当代认知科学的思想理论资源,从而可以使用当代认知科学的先进方法进行研究。我们深信,阳明心学中一定蕴藏着如同屠呦呦从中医典籍中获得灵感而最终摘取诺贝尔桂冠的那样的宝藏,这些宝藏正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并在脑与认知科学的时代去造福人类。其次,阳明心学是500年前中国人思考心物问题、心身问题、心智问题的思想精华,它还可以上溯到2500年前孔子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家思想,以及由此传承,并经王阳明承上启下、发扬光大的中华文化的精华。阳明心学在王阳明身后不仅传遍亚洲,而且传播到世界,充分证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所以,阳明心学的问题,不仅是当代中国认知科学的重大问题,也是当代世界认知科学的重大问题。
第二,人类认知五层级研究方法为阳明心学研究提供科学方法。人类认知五层级结构,不仅是一种科学理论,也是一种科学方法。我们可以从人类认知的五个层级,使用对应的学科研究方法,如:神经科学的方法、心理学的方法、语言学的方法、思维科学和逻辑学分析的方法、文化人类学和文化研究的方法,来研究阳明心学中的认知科学问题。20世纪中期以来,这些学科发展出了很多先进的研究方法。例如:在神经科学中,使用先进的脑电设备ERP和fMRI等,可以对脑的认知加工进行时间和空间的分析。这些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形成了神经认知科学的成熟规范的研究方法,可以为阳明心学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帮助;在心理学领域,我们可以使用行为心理学的测量方法、认知心理学的成熟规范的研究方法,对阳明心学中的心理认知问题进行研究;在语言学领域中,成熟和规范的句法分析方法、语义分析方法和语用分析方法,可以对阳明心学中的语言认知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思维科学和逻辑学领域,形式化方法、逻辑分析方法、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方法,同样可以用来对阳明心学中的思维认知问题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在文化人类学领域中,基本研究方法有实地参与观察法、全面考察法、比较法,认知科学诞生以后,神经科学的方法、语言分析和逻辑分析的方法、计算机模拟的方法也被应用到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之中。
以上这些学科的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以及多学科交叉形成的认知科学的综合研究方法,突破以往阳明心学研究狭隘的历史、哲学、文化研究的单一学科模式和传统的研究范式,必将为阳明心学研究带来新的突破。例如,根据前述科学理论的可证实性和可证伪性,我们可以应用认知科学的研究方法,对阳明心学进行实验研究和实证研究。阳明心学的某些结论,如果得到实验证明(犹如屠呦呦从《肘后备急方》证明青蒿素能够治愈疟疾一样),就会成为科学理论;而阳明心学的一些结论也可能会被证伪,并被新的理论假说所替代,从而得到新的发展。
综上所述,将阳明心学的问题转变成当代认知科学的问题,并且用当代认知科学的方法研究阳明心学,这是一个具有中国和世界意义的重大课题。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提出:做贵州的认知科学,同时也是做中国和世界的认知科学。
(三) 认知科学的经验转向与中国人的世纪
20世纪90年代末,两位卓越的思想家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约翰逊(Mark Johnson)提出了认知科学的新蓝图。在《涉身哲学——被体验的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一书中,一开篇他们就阐明认知科学的三大发现:心智与生俱来是被体验的;思维通常是无意识的;抽象概念大多数是隐喻的。莱考夫认为,最近的认知科学已经摧毁了长期以来关于人的推理和预测能力的假定,而认知科学的三大发现提示了对“人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的全新的和详尽的理解。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观点,灵与肉完全分离的笛卡尔哲学意义上的人根本就不存在;按照普遍理性的律令而具备道德行为的康德哲学意义上的人根本就不存在;仅仅依靠内省而具备完全了解自身心智的现象主义意义上的人根本就不存在;功利主义哲学意义上的人、乔姆斯基语言学意义上的人、后结构主义哲学意义上的人、计算主义哲学意义上的人以及分析哲学意义上的人统统都不存在。
中国文化是一种农耕文化,其本质是经验文化。在经验文化的土壤中,中国人的语言、思维也呈现出明显的经验主义特征。例如,中国的思维和逻辑不同于西方以分析和演绎为特征的认知方式,而表现出经验综合的优势。中国人并不擅长演绎推理,却擅长类比、归纳和溯因等经验推理。过去西方学者和相当一部分中国学者因此而贬低中国人的思维和逻辑,甚至认为中国古代没有逻辑。在人类认知发生经验转向和认知科学发展的今天,经验思维和经验逻辑受到格外的重视。笔者曾在《科学通报》发表文章,证明科学发现的逻辑方法主要是溯因推理、类比推理和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对科学发现并无贡献,但可以用来验证科学假说。在此基础上,笔者建立了科学发现的心理逻辑模型。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学说与当代认知科学也是相通的,联结点便是经验。在理性与经验之间,中国人的认知方式更偏重经验;在分析与综合之间,中国人的认知方式更偏重综合,而西方人的认知方式偏重于理性和分析。
2000多年以来,人类认知一直是以左脑优势的方式进行,所以西方的理性和分析的思维方式占据统治地位,而中国人的注重经验,注重归纳、类比和综合的思维方式,却被加以贬低。现在,西方人纷纷把眼光转向中国,转而寻找“东方的智慧”。由于认知科学的经验转向,我们可以预判,中国人的世纪到了!
四、结论和讨论
本文可以引出几点重要的思考和结论,下面略作讨论。
(一) 阳明心学是当代中国的认知科学
我们以认知科学特别是人类认知五层级的理论与方法,从神经认知、心理认知、语言认知、思维认知和文化认知各个层级深入分析了阳明心学的特征及其与认知科学的关系,指出阳明心学就是中国古代的认知科学。接着我们又从阳明心学的“心即理”的本体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和“知行合一”的实践观全面考察阳明心学,指出阳明心学的知行观,强调“心”和“理”、“知”和“行”是相通的,而且这种相通是即时的,是瞬间贯通的。而在认知科学看来,在人类认知的过程中,即当我们执行某一认知加工任务时,人类心智的五个层级也是瞬间贯通的。由此看出,阳明心学的知行观与当代认知科学的心智观是一脉相承的,阳明心学就是中国的认知科学。本文还讨论了如何从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将阳明心学问题转变为当代认知科学的问题。将阳明心学的问题转变成当代认知科学的问题,这就形成中国当代认知科学的重要问题,也是世界认知科学的重要问题。因此可以说,本文的研究以及本团队的相关研究为中国认知科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二) 以阳明心学确立中国的文化自信
过去我们缺乏文化自信,言必称希腊,唯西方马首是瞻。究其原因,一是由于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积贫积弱,受西方列强欺凌,造成国民心态的孱弱,缺乏精神自立和文化自信。二是更深层次的原因,人类过去一段时间一直被左脑年统治,这就形成分析和演绎思维的优势,而这正是西方文化的特征。
科学的认知转向是经验转向。认知科学诞生以来,笔者和认知科学家如莱考夫对西方理性主义进行了严肃批判,转向东方寻找认知的智慧。卡尼曼(D.Kahne-man)的前景理论和双系统加工学科更是指明人类认知是右脑主导和左右脑并重的,这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性提供了认知科学的证据,也为中华文化自信提供了科学支撑。阳明心学强调“心”即精神和心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经验在认知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五层级贯通的实践功夫——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我们要以阳明心学来确立中国的文化自信。
(三)把握认知转向机遇,重建中华文化辉煌
我们要从人类认知五层级理论,特别是从高阶认知即人类认知,重新认识中国人的语言、思维和文化的价值。
首先,要宝爱我们的语言和文字。从认知科学看,语言在人类认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是它区分了高阶认知(人类特有的认知形式)和低阶认知(非人类动物的认知形式);二是它是高阶认知即人类认知的基础,语言使人类最终进化为人;三是语言决定思维,语言与思维形成知识,知识积淀为文化。所以,语言在人类认知中至关重要。
中国人的语言和文字是中国人的思维和文化的基础,是中华文化的基因。中国的语言和文字(汉语言文字)具有特殊的认知意义和价值。汉语系统具有最少的基本符号——初始符号或称字母表,即汉字五种基本笔画和偏旁部首,却有最强的生成能力——由基本笔画生成偏旁部首,由偏旁部首生成汉字,由汉字生成语词,包括一字词(汉字本身)、二字词、三字词、四字词(包括丰富多彩的汉语成语)、多字词。6000个基本汉字组成的二字词、三字词、四字词可多达数千万个,故中国人只需认识6000个基本汉字便可保证阅读和学习之需,而英语或其他拼音文字则需要记住10万至100万个单词才能达成此目的。
因此,我们应该宝爱我们的语言和文字,宝爱祖宗留给我们的这份独一无二的无比珍贵的遗产。
其次,要了解我们的思维。从认知科学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是与世界其他民族不同的。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和农耕文明,形成中国人独特的以经验、直觉和心理为特征的思维和认知方式。中国人擅长的是经验而非理性的、综合而非分析的思维和认知方式。在世界共同的四种推理形式: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和溯因推理之中,中国人擅长的是三种经验推理方式:类比推理、归纳推理和溯因推理。沃森选择任务实验(Wason’s selection task)的结果表明,人们在做逻辑推理和决策时,会受到心理和经验因素的影响,从而使逻辑推理发生偏差。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则证明人们在做判断和决策时,是心理和直觉主导的,而非理性和逻辑决定的。通过认知科学我们了解到,在人类的思维和决策中,右脑即经验和心理直觉占有主导的地位,而左脑即逻辑和数学推理仅处于从属的地位。与西方人的左脑优势相对照,东方人和中国人是右脑优势的。认知科学的建立和人类认知的经验转向,表明中国人的世纪到了!
其三,继承优秀的文化。根据认知科学,文化是人类认知中最高层级的认知。文化对认知的影响是最稳定的。党的十九大报告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又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战乱频仍,而中国并没有分裂,一是由于秦始皇统一文字,汉字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认知和交际工具。所以,中国不会像使用拼音文字的欧洲分裂成几十个国家。二是由于孔子建立的一套封建伦理道德体系,其中,家国情怀、忠孝思想、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修齐治平的理想抱负,成为维持家庭和社会稳定的伦理道理标准和视听言动的行为准则。
阳明心学继承和发扬光大儒家的思想。阳明心学要求人们要自觉地从内心认同儒家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知行合一,内心与言行一致,实现修齐治平的理想,做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儒家圣人。所以,奉行儒家思想学说的人,从士大夫文人到戍边将士,能够自觉自愿、无怨无悔地报效国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就是儒家学说和传统文化的力量!
今天我们要建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必须从儒家思想和阳明心学中去汲取营养。可惜儒家思想和文化包括阳明心学,遭到近代以来的多次破坏,至今没有重新建立起它合理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因此,重建中华文化的辉煌,任重而道远。
图文收集与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