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师发展中心人员到中国文化书院参观并开展党史学习

发布时间: 2021-05-12 浏览次数: 354

    时值建党一百周年、国家领导人2011年5月9日察贵州大学并在中国文化书院参与师生读书会活动、发表“五•九重要讲话”十周年之际,2021511日,贵州省教育厅直属贵州省教师发展中心人员一行专赴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开展文化参观,听取中国文化书院副教授廖峰博士按照相关工作安排专为教师发展中心人员举行的“学党史”专题学习报告。

    书院负责人及办公室工作人员欢迎省教师发展中心人员一行到来,介绍中国文化书院同时作为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优秀校园文化育人基地、人文社科示范基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的学术研究、文化传承、素质教育等工作开展简况,介绍日前贵州省委书记谌贻琴到校调研全省教育系统及学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在中国文化书院参加“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主题团日活动、勉励广大青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青春力量,在开创多彩贵州新未来中实现人生出彩”的概况。

    发展中心人员一行首先参观了由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博士特意赠送中国文化书院的孔子铜像,体会作致礼状铜像所表达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仁爱、正义、中正、和谐”理念。听取自贵州教育文化鼻祖东汉尹珍先生首创务本学堂以来,至明清时期龙冈书院、阳明书院、贵山书院等所形成“七千举人,六百进士”教育文化历史盛况及学校“学堂—书院—大学”历史文化一脉相承的介绍。

    在书院大门后西侧镌刻有《学规》十条的巨幅石刻前,发展中心人员一行听取关于中国文化书院创院荣誉院长张新民教授创建书院并传承中国古代书院教育思想与文化、为书院文化建设及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学术研究所作杰出贡献、所亲撰中国文化书院《学规》内涵介绍。通过对书院大门后东侧《礼运•大同篇》石刻参观,了解并体会其所强调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思想内涵。

    在书院勉学堂、励道楼及仁文厅等处,发展中心人员一行了解国家领导人亲笔为学校题写校名、关怀学校发展,寄望青年学子以先贤为榜样、立志成才、砥砺奋进并争做中华民族脊梁的情况。感受中华文化所力主长期行德积善之人生修养工夫,同时也外化为彬彬兴盛之礼乐文明,不断推进物质与精神双向增上之渐进发展的理念了解挂靠书院学校学生传统文化社团在书院相关教师指导下开展文化育人活动等情况。

    参观结束,发展中心人员一行在勉学堂听取当年师生读书会指导教师之一廖峰博士所作“学党史”专题学习报告。报告中,廖峰博士重温国家领导人“五•九重要讲话”相关精神:不仅要学习国学,更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青年人现在坐在书斋里潜心学习,就是要养浩然之气,选定奋斗目标、立志的目标;这种选择意义重大,如果方向错了就会南辕北辙;以此为契机,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文化,努力将两者结合起来并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入手并以历史唯物主义为视角,廖峰博士回顾了西方自殖民城邦到资本帝国的历史,又分析中国传统的历史与文化传统。认为,在近代是西方资本主义扩张下,帝国主义冲击了中国固有的文明发展道路,造成了中国传统文明的衰败,从而中国进入到近代向西方学习的道路。这条道路在晚清民国近一百一十年的历史,证明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道路是没办法走得通的。因此,中国人民选择学习马克思主义,跟着中国共产党进行土地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新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是在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基础上,实现了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这恰恰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共同奋斗实现的。党的发展历史深刻表明,中国共产党善于学习,更善于将学习的内容与中国社会的具体现实相结合,突破了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束缚,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人民利益的道路,体现了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必然性。

    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回顾中国人民在历史中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领导的正确道路并不断纠正错误道路的历史。只有不断通过学习和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才能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改革,不断地奋勇前行,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助理 曾育仁 图:张洪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