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建欣研究员主讲贵州大学文科讲坛

发布时间: 2021-05-21 浏览次数: 352

    2021520日下午,由贵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文化书院承办的贵州大学2021年第24期(总第706期)文科讲坛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勉学堂开讲。

    本次讲坛主题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中国宗教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建欣主讲。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张连顺教授主持,欢迎李建欣研究员来到贵州大学主讲文科讲坛,并介绍其相关学术研究情况。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文化书院部分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在讲座中,李建欣主要从五个方面来阐述他的观点:一、如何认识宗教——从本质论到还原论;二、现代宗教学术史回顾;三、1964年世界宗教研究所创建与我国宗教学科的建立;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宗教学科的发展;五、对新时代宗教学科体系建设的思考。 

    在如何认识宗教——从本质论到还原论的问题上,李建欣从美国著名宗教学家尼尼安·斯马特《世界宗教》一书导论中提出的“七个面相”,即:实践和仪式的面相、体验和情感的面相、叙事或神话的面相、教义和哲学的面相、伦理和法律的面相、社会和制度的面相、物质和艺术的面相切入并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认为,要想更深入地研究宗教学科就得在以往我们重视的宗教哲学和宗教史向度的基础上注重“七个面相”。这样更能帮助我们思考和理解宗教的性质,推动宗教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在现代宗教学术史回顾中,李建欣例举了民国时期以陈垣、汤用彤、胡适等学者为代表的宗教学家关于宗教研究的情况。认为,他们主要以历史学、哲学为研究方法。与晚清站在教派立场的护教不同,他们共同为中国宗教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我国宗教学科的建立,李建欣研究员认为,虽然我国的宗教学是从陈垣、汤用彤、胡适等学者的研究开始的,但是真正意义上的起点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在国家领导人的关心下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创设世界宗教研究所为标志的。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建立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中国宗教学研究的系统化和机构化。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宗教学科的发展,李建欣梳理了我国宗教学科从1979年昆明会议至今四十余年的发展史,认为该时期基本完成了历史任务,批判了神学并正确认识宗教发生、发展和走向消亡的客观规律,增强了世界各国宗教的历史和现状的了解。

    在对新时代宗教学科体系建设的思考中,李建欣认为,随着二十一世纪世情、国情和宗教等情况的变化,党和国家都高度重视宗教学科的建设,把宗教学科与其他十个学科并列为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支撑学科,为发展新时代宗教学科提供了根本的指导和坚定的信心。认为,在现有发展基础上通过学理性的基础研究和面向社会的应用研究,宗教学科在未来发展成为一级学科具备了相当的条件。

    讲坛尾声,现场同学们结合讲座内容进行了请教探讨。李建欣研究员对同学们的疑问,给予了深入的分析和解答。张连顺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评议,认为李建欣研究员的讲解非常精彩,对我国宗教学的学科发展做了全面系统梳理。相关思考使人深受启发,也为宗教学将来发展成为一级学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李建欣,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世界宗教研究》副主编、编辑部主任;主要从事印度哲学宗教、中国宗教研究,著有《印度古典瑜伽哲学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东方哲学史》(上古卷“印度哲学”部分,人民出版社,2010年)、《印度宗教与佛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译有《佛教伦理学导论:基础、价值与问题》(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等。

 

文图: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罗伯友 吴化文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