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四化蹲点采访】修文中国阳明文化园里的奇妙“物语”

发布时间: 2021-05-27 浏览次数: 661

        

    一年前,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辛柏青和摄制团队来到贵州,在阳明洞里,他坐在石凳上思考、吟诵,感触王阳明悟道的情景。辛柏青说,有那么一刻,他在有限的空间里感受到无限的遐想,仿佛穿梭时空和王阳明先生展开了一场心灵对话。

历史人物类纪录片《王阳明》剧照 

    今年3月,这部名为《王阳明》的历史人物类纪录片在央视科教频道火热登场,辛柏青扮演王阳明先生在阳明洞、龙冈书院悟道传学的场景被众多网友封为经典再现。同时,这个助力经典再现的拍摄实景地阳明洞也得到更多关注,在抖音、马蜂窝等平台上,阳明洞所在地修文中国阳明文化园被1600多万人次浏览,被3000多人鼎力推荐,网友文子说,阳明文化园对贵阳人来说是一次家门口的深度旅行。

中国阳明文化园正门景观 

    中国阳明文化园位于贵阳市修文县,是以阳明洞为核心景区建设的文化旅游园区,2017年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除了众所皆知的阳明洞、龙冈书院遗址、王阳明纪念馆等代表性景点,这里还有文成柏等名木古树50多种、处处可见的花草、木屋、清泉……春清、夏明、秋爽、冬琼,四季在这里留下脚步,变得有迹可循。 

    但事实上,阳明文化园的美远不止视觉带来的冲击,其内敛的设计美学和人文艺术更是别出心裁。5月初夏,记者走进阳明文化园,细细聆听一花一木的故事,领悟知行合一的境地,解码这座美丽园区背后的冷门奥义

 

乡土石作的艺术风格 

    “当你来到中国阳明文化园的大门口时,你就已经开始了和王阳明先生的对话,因为你站立的每一块砖、所见的每一片石都有着特别的蕴意,它们相辅相成,看似独立却又紧密相连。站在知行合一广场上,唐耀娓娓道来。

手工制作的石墙以乡土风格融入阳明文化园中 

    唐耀是贵州旅游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是参与阳明文化园的建设人之一。提到阳明文化园的建设过程,他总有聊不完的话题。在他看来,阳明文化作为全世界的文化瑰宝,如何在景观中去物化和体现阳明心学的元素,如何在有限的景观内把阳明文化系统性展示出来是一个重要且难攻的问题。但精雕细磨没有辜负唐耀团队,经过考察和比选国内外诸多旅游胜地的建设风格和元素,阳明文化园核心区建筑风格在反复修改后决定采用乡土石作景观的方式来呈现,它既符合传统的审美情趣和阳明心学的价值取向,也兼顾了贵州本土的文化特征、民族风格、现代功能等。

知行合一广场上所铺石板均出自贵州本土且为手工打造 

    游客如何在游览中触摸到乡土石作的风格?唐耀的答案是:认真观察、细心感受。”“为了展现阳明心学的脉络,我们在山前开阔的广场做了一个空间的围合,以层层递进的方式让人们有观瞻、放缓的感觉。因此,从正门到王阳明纪念馆,再到龙冈山下是需要有准备、有酝酿过程的,这是一种敬意的表达。唐耀说,“‘乡土石作,顾名思义是以乡土石为主角的,整个园区铺陈的石板我们采用贵州本土石头全手工制作而成,它具有很好的历史传承效果,也体现着建设者们的诚心和敬意。

知行合一广场上伫立的8根石柱代表王阳明心学的8个学派 

    石头带给人们的直观视觉是朴实和简洁,阳明文化园整体风格亦是如此。唐耀表示,这也是设计师的有意为之古朴而简洁的形态寓意心学的源远流长,也给未来人们解读阳明心学留下更多的创造空间。

知行合一牌坊采用整石砌筑而成,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座整石牌坊 

    在阳明文化园,游客确实能看见许多有趣的。广场上伫立的八根巨石代表阳明文化的8个学派,而旁边的青石墙,则是由高而低往阳明洞遗址区方向延伸,在视觉空间与心灵感受上增加仰观和攀升的体验。此外,23米长,14米高的知行合一牌坊采用整石砌筑而成,取材自山东,属黄锈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座整石牌坊。在河北加工好基本框架后,不远万里运到龙场组装,其四面八柱的形状,暗喻欢迎四面八方的游客之意。后通过全球征集的方式,由中国楹联协会精选了四副对联,镌刻在牌坊立柱上。

 

严谨且清雅的意境美学 

    中国阳明文化园于201610月建成开放,它虽然不像阳明文化那样的古老,但它却像时间的容器,装着一个时代的故事和审美。它守护着阳明心学的纯粹,也让知行合一”“此心光明的智慧在当下更为鲜活。

四通八达的阳明纪念馆,池中水四季清澈 

    园林设计风格确立后,为了在园区内系统展现阳明心学,项目总体布局分为一带二心三坊六区,并在布局中融入意境美学理念, 强调相结合,从而整体提升设计的内在, 具有更强的感染力与号召力,让观者在观看时情景交融, 有所感思。

正心池,寓意以清泉洗涤旧染,唤醒内心的良知 

    从阳明文化园广场一路行走,会遇见一汪清泉,这便是正心池,取意为正心、诚意、致良知,这也正是阳明心学的重要理论架构。拾级而上便到了亲民台亲民是阳明先生的重要思想之一,是他坚持以民为本的民本政治论。亲民台上安放了15.08米高的王阳明铜像,用以纪念先生初至龙场的日子,即1508年的春天。铜像四周,分位而立的是四块巨石,分别刻上了明德、亲民、至善方面的内容。

亲民台上的古树,寓以讴歌王阳明先生的高风亮节 

    环护四周的石栏杆,刻有梅兰菊竹四君子,古香樟与罗汉松相互映衬,墨绿色的砂岩材质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相得益彰。龙冈山下,亲民台边,一块上了天然水墨画的巨石映入眼帘,它纹理苍劲、巧夺天工、美轮美奂,用以彰显王阳明先生真三不朽的历史地位与超凡影响。

真三不朽石,未经加工其天然纹路似水墨画卷 

    木与石的搭配,不仅具有诗意化表达,更蕴含着王阳明先生文与武的通达,柔与刚的相济。唐耀介绍说,这样从视觉上缓和了新建园区的疏离感,并与原有遗迹景区形成了互补。扩大了原有阳明洞遗迹景区的保护范围,增加了景区的承负能力,获得了更多的体验空间。

 

为心灵留白的能量场 

    “来到阳明文化园,我能获得什么?这不仅是游客思考的问题,也是阳明文化园景区不断完善升级的方向。在唐耀看来,获得并不是指简单的旅行体验,更是迈向心灵深处的考问

元气亭,清咸丰年间僧人寂禅修建仓圣宫时所建 

    在中国画里,它的意境来自画里的留白,这一处留白往往带给人无限遐想。回归到阳明文化园,阳明心学便是整个园区的留白,它引人思考、给人启发,引领人们放缓脚步,在这留白处感悟生命的松弛。当下,快节奏的社会让越来越多的人都显得有些急性子,迷茫、繁杂填满了生活。阳明文化园的氛围是缓慢的、静谧的,我们希望它能变成人们精神栖息的能量场,能在这里消除焦虑,获得深层次的体验。唐耀说。

阳明先生当年悟道、讲学的阳明洞,内有摩崖石刻43 

    慢生活、静思考、细品悟,这是阳明文化园倡导的心学之旅正如著名阳明文化学者、贵州省儒学研究会会长、贵州大学教授张新民所说,阳明心学就是王阳明先生在不断做减法的过程中,所提炼出来的生命智慧。给大脑减负,降低生活的密度,这是一种温暖的慢,而对于阳明文化来说,这也是一种自然的传承方式。

龙冈书院原址,是王阳明先生教学育人的地方 

    “当人们不断探寻这场问心之旅,在致良知中感悟真我时,其实就是在慢慢延续阳明心学的传承发展,这也是阳明文化园的活力来源。在唐耀心里,阳明心学是整个园区的内在生命力,传承和弘扬阳明文化是园区的使命和职责,他希望更多人加入到这个传承行列中,走进这个心灵能量场,在解读王阳明深奥的知行观的同时,也获得内心的丰足。

亲民台与王阳明先生铜像,铜像高15.08米,寓意先生来到龙场的时间, 1508年。 

    下一步,如何打开阳明文化的传承方式?唐耀心中有了清晰的答案,我们会加大研学力度,融合心理学教育理念,通过传统文化培训等方式让更多孩子参与进来。同时,针对企业管理和企业培训方面,研发一些深度课程,推出阳明商道项目,与高校合作,做好团队服务。

 

文、视频/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缨 向秋樾  /修文中国阳明文化园提供

原载:贵州日报报刊社官方新闻客户端“天眼”2021-05-27 经授权转载 

图文视频收集与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