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何俊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书号:978-7-5402-5962-4
出版时间:2021年04月
册数:70册
中图法分类号:B313.3

出版説明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有著兩千多年的文明交流史,共同構築了東亞文化圈的主幹部分。在中國,儒學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一直作爲正統學説,影響著社會的方方面面;在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日本,自然少不了對儒學的吸收和轉化。研究日本儒學,不僅有助于理解日本的思想和文化,更有助于從更廣闊的國際視野來研究儒家思想發展的多種可能性,在發展當代儒學、弘揚傳統優秀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等方面,都有重要意義。然而,正如陳來先生所指出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來,我國東亞儒學的研究迅速發展,特别是關于韓國儒學的研究發展尤其迅速,出現了很多高質量的研究成果,但關于日本儒學的研究則發展相對緩慢,尤其對日本江户時代儒學的研究是一大薄弱點,其原因就在于日本儒學基礎文獻資料的整理與編纂方面十分欠缺。
在日本儒學中,最具有研究價值的莫過于江户儒學。江户儒學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因抵制佛教、融合本土文化、適應封建統治等需要,對中國的程朱理學、陸王心學、漢唐經學等進行了極大的發展,形成了朱子學、陽明學、古學派、折衷考證派、獨立學派等衆多學術流派。德川幕府爲鞏固封建統治秩序,將日本朱子學奉爲『官學』。但在進入江户中期以後,由于商業經濟發展、幕藩體制動搖、朱子學逐漸僵化等原因,出現了一個脱胎于朱子學而又以復古的名義反對朱子學的新學派—古學派。
日本古學派可分爲伊藤仁齋(一六二七—一七〇五)創始的古義學派和荻生徂徠(一六六六—一七二八)開創的古文辭派。從學術淵源來看,山鹿素行(一六二二—一六八五)則是古學派的先驅。素行九歲入林羅山之門,十八歲後從北條氏學習兵法,四十以後對朱子學『理氣心性』之説産生懷疑,并著《聖教要録》抨擊程朱,反對宋學。他指出,聖人之教不離日用人倫,『文教名號』乃不得已之義,然而至于宋之理學、心學,周孔之道早已衰微,唯『誣世惑民,口唱聖教』(《聖教要録》上)而已。素行自身所學也不限于經術,主張文武合一、經世致用,在政治、經濟、兵法方面都有創建,尤以『山鹿兵學』聞名于世。他在江户講學期間,門人多達四千,聲振于朝野,因此受到王侯貴族的彈壓,被流配赤穗十年。即便如此,素行也不改其本色,儼然以道統自居,在給北條安房守的信中説,『罪我者罪周公、孔子之道,我可罪而道不可罪』(《配所殘筆》)。
繼山鹿素行之後,伊藤仁齋真正地促進了古學派的興起與繁榮。仁齋少時讀《大學》,深受『治國平天下』章句的影響,十九歲時熟讀《延平問答》,自此尊奉宋儒性理之學。然至中年,疑雲漸生,發現宋儒之學與孔孟宗旨不同,如『沖漠無朕』『體用一源』等皆佛老之辭,非聖人之意。于是自開門户,授徒講學,并作《語孟古義》《中庸發揮》等書,悉廢語録注腳,直求《論語》《孟子》。他自謂『得孔孟之正宗』『明鄒魯之正傳』。在具體理論上,仁齋反對朱子學『以理爲本』『理在氣先』等學説,指出『蓋天地之間,一元氣而已。或爲陰,或爲陽,兩者只管盈虛消長往來感應于兩間,未嘗止息,此即天道之全體,自然之氣機。萬化從此而出,品彙由此而生』(《語孟字義》卷上)。仁齋還對『道』和『理』作了區分,認爲『道』本活字,是指宇宙生生變化之妙;而『理』乃死字,只是事物之條理,在物而不宰于物。他進而指出,『以理字屬之事物,而不系之天與人』(《語孟字義》卷上),由此批判了宋儒將不變之『理』作爲一切主宰的觀點。仁齋雖然否定了理的道德屬性,但却將之賦予了『道』,仍然從根本上維護儒家的仁義道德學説,認爲聖學即王道,王道即仁義,《孟子》七篇之旨莫不在此。仁齋以後,有伊藤東涯、伊藤蘭嵎、并河天民、中江岷山等發揚其學。其中,并河天民更加重視實踐,在繼承仁齋學説的基礎上,批判和修正了其重道德輕經濟和事功的思想;中江岷山捍衛了仁齋的氣一元論,并且更加徹底地批判了宋儒的理學觀,甚至認爲人皆有情欲,情欲即仁義,順天性之自然即是性善。此派因仁齋生于崛河之東街,故稱爲崛川學派,而因所居古義堂,又有古義學派之稱。
晚于古義學派誕生的古文辭派,因其廣泛涉獵先秦典籍,重視古文辭而得名,又因創始人荻生徂徠曾立社名萱園,亦名萱園學派。荻生徂徠少時已覺宋儒之説有不合于六經者,然因不合于主流,只得表面敷衍,左支右吾,内心實不得安。徂徠前期學問和著述多集中于兵學和漢文,後受李攀龍、王世貞的復古文學、伊藤仁齋的古義學以及貝原益軒《大疑録》的影響,于五十歲後思想大變,基于其復古理論既攻擊朱子學,又批判仁齋。徂徠認爲:『今之學者,當以識古爲要物,敏識古言,非學古文辭不能也』。(《辨道》)在他看來,宋儒不懂古文辭而妄逞己見,以理爲道,使孔子之道、先王禮樂之道不傳。與仁齋重《孟子》甚于六經不同,徂徠反對孟子仁義學説,重視六經且尊奉荀子,主張性惡論和禮樂論。徂徠豪邁卓識、博覽强記,常有獨得之見、驚人之論,《辨道》《辨名》《論語征》等皆務在批駁宋儒、排斥思孟,從而創立其復古之學。徂徠著述宏富,在經術之外,還涉及音樂、軍事、法律、制度以及諸子百家之學。其弟子門人衆多,有安藤東野、服部南郭爲代表的文學派,以及太宰春台、山井昆侖、宇佐美灊水等代表的經學派。太宰春台繼承徂徠遺説,并極端提倡功利主義,認爲『仁莫大于安民,故孔子論仁必以事功』(《論語古訓外傳》)。他以事功爲仁,反對宋儒的以心説仁,『不管内心如何,外面守禮儀而不犯者,君子也』(《聖學答問》)。山井昆侖和宇佐美灊水主要發展了徂徠的古文考證學,尤其是山井昆侖所撰《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傳入中國後,被收入《四庫全書》,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文獻。古文辭派反對朱子學,提倡先王的禮樂刑政及荀子、韓非的禮法思想,在當時具有啓蒙意義,由此被視爲异端,成爲寬政异學之禁的主要打擊對象。另一方面,由于其宣揚漢文學,提倡經史考證,即使受到打壓,對後來的學術走向,特别是考證派的興起和發展也有極大的影響。
古學派名爲復古,實爲反對朱子學的一新生學説,具有唯物主義傾向和啓蒙意義。而在同一時期的中國即明清之際,黄宗羲、顧炎武等人有懲于朱子學和心學的空疏和無用,主張研究六經和史籍,從而達到經世致用的目的。然而,不管是古文派的復古主義還是黄宗羲、顧炎武的實學思想,在外部政治壓力和内在學術理路等多重因素影響下,都走向了考證學。當然,日本的古文派又存在著其特殊的一面,從伊藤仁齋和荻生徂徠那里都可以看到試圖繼承中華文化道統并樹立日本文化自信的一面,因此他們的學説又具有一定民族主義色彩。從以上兩個方面來説,對日本古學派的研究,既可與中國明清思想的研究形成對照,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儒家文化及其思想的内在發展邏輯,又可以了解日本對儒家文化的吸收和轉化,更深入地認識日本近世思想形成與發展過程。遺憾的是,當今學界對于古學派的研究僅限于伊藤仁齋和荻生徂徠等少數人物,缺少整體的把握和更寬廣的學術視野。文獻是研究的基礎,而國内關于日本古學派的原始文獻的尤爲缺乏。有鑒于此,我們廣泛收羅山鹿素行、伊藤仁齋、伊藤東涯、并河天民、中江岷山、荻生徂徠、太宰春台、山井昆侖、根本武夷、龜井南冥、龜井昭陽等古義派和古文辭派學者的代表性著作一百餘種,整理爲《日本古學派文獻彙編》,希望能爲相關研究提供基本的資料!

總目録
【山鹿素行】
第一册
四書句讀大全(附四書句讀諺解)(一)六册 山鹿素行 著 大正八年至十年一
第二册
四書句讀大全(附四書句讀諺解)(二)六册 山鹿素行 著 大正八年至十年一
第三册
四書句讀大全(附四書句讀諺解)(三)六册 山鹿素行 著 大正八年至十年一
第四册
四書句讀大全(附四書句讀諺解)(四)六册 山鹿素行 著 大正八年至十年一
第五册
四書句讀大全(附四書句讀諺解)(五)六册 山鹿素行 著 大正八年至十年 一
聖教要録 三卷 山鹿素行 著 明治四十二年四六九
第六册
山鹿語類(一)序至卷四 山鹿素行 著 嘉永六年一
第七册
山鹿語類(二)卷五至卷九 山鹿素行 著 嘉永六年一
第八册
山鹿語類(三)卷十至卷十三 山鹿素行 著 嘉永六年一
第九册
山鹿語類(四)卷十四至卷十八 山鹿素行 著 嘉永六年一
第十册
山鹿語類(五)卷十九至卷二十二 山鹿素行 著 嘉永六年一
第十一册
山鹿語類(六)卷二十三至卷二十六 山鹿素行 著 嘉永六年一
第十二册
山鹿語類(七)卷二十七至卷三十 山鹿素行 著 嘉永六年一
第十三册
山鹿語類(八)卷三十一至卷三十四 山鹿素行 著 嘉永六年一
第十四册
山鹿語類(九)卷三十五至卷三十九 山鹿素行 著 嘉永六年一
第十五册
山鹿語類(十)卷四十至卷四十三 山鹿素行 著 嘉永六年一
第十六册
謫居童問 二卷 山鹿素行 著 大正二年一
武教小學 一卷 山鹿素行 著 日本倫理彙編本四二七
配所殘筆 一册 山鹿素行 著 大正二年四三七
【古義派】
易經古義 一卷 伊藤仁齋 著 日本儒林叢書本四九三
大象解 一卷 伊藤仁齋 著 日本儒林叢書本五一九
第十七册
四書古義(一)十九卷 伊藤仁齋 著 正德四年一
第十八册
四書古義(二)十九卷 伊藤仁齋 著 正德四年一
第十九册
四書古義(三)十九卷 伊藤仁齋 著 正德四年一
第二十册
語孟字義 二卷 伊藤仁齋 著 寶永二年一
讀近思録鈔 一卷 伊藤仁齋 著 日本儒林叢書本一七七
極論 一卷 伊藤仁齋 著 日本儒林叢書本一八三
童子問 三卷 伊藤仁齋 著 寶永四年一八五
仁斎日札 一卷 伊藤仁斎 著 安政三年甘雨亭叢書本四四九
第二十一册
古學先生文集 六卷 伊藤仁齋 著 寶永三年一
理氣辨論 二卷 中江岷山 著 寶永六年四三五
四書辨論序 一篇 中江岷山 著 日本儒林叢書本五九七
第二十二册
周易經翼通解(一)序至卷十 伊藤東涯 著 安永三年一
第二十三册
周易經翼通解(二)卷十一至卷十八 伊藤東涯 著 安永三年一
第二十四册
經史博論 四卷 伊藤東涯 著 元文二年一
經史論苑 一册 伊藤東涯 著 安永八年二六五
經學文衡 三卷 伊藤東涯 著 享保十九年三四七
第二十五册
釋親考 二卷 伊藤東涯 著 元文元年一
大學定本釋義 一册 伊藤東涯 著 元文五年一四五
中庸發揮標釋 二卷 伊藤東涯 著 元文五年二一九
大極圖説管見 一卷 伊藤東涯 著 日本儒林叢書本三四三
大極圖説十論 一卷 伊藤東涯 著 日本儒林叢書本三四九
通書管見 一卷 伊藤東涯 著 日本儒林叢書本三六七
天命或問 一卷 伊藤東涯 著 日本倫理彙編本三八一
復性辨 一卷 伊藤東涯 著 日本倫理彙編本三九三
古學指要 二卷 伊藤東涯 著 享保四年四○一
第二十六册
辨疑録 四卷 伊藤東涯 著 享保十九年一
聖語述 一卷 伊藤東涯 著 日本儒林叢書本二八七
學問關鍵 一卷 伊藤東涯 著 日本倫理彙編本二九七
古今學變 三卷 伊藤東涯 著 寬延三年三一七
第二十七册
抄盍簪録 一册 伊藤東涯 著一
讀詩要領 一卷 伊藤東涯 著 日本儒林叢書本三九
制度通序及目録 伊藤東涯 著 寛政九年五七
刊謬正俗 一册 伊藤東涯 著 寛延元年七九
訓幼字義 八卷 伊藤東涯 著 日本倫理彙編本一七七
閑居筆録 三卷 伊藤東涯 著 日本儒林叢書本四一五
東涯漫筆 二卷 伊藤東涯 著 安政三年甘雨亭叢書本四八九
第二十八册
紹述先生文集(一)序至卷七 伊藤東涯 著 宝暦十一年一
第二十九册
紹述先生文集(二)卷八至卷十五 伊藤東涯 著 宝暦十一年一
第三十册
紹述先生文集(三)卷十六至卷二十二 伊藤東涯 著 宝暦十一年一
第三十一册
紹述先生文集(四)卷二十三至卷三十 伊藤東涯 著 宝暦十一年一
第三十二册
天民遺言(附疑語孟字義序) 三卷 并河天民 著 亨保七年一
書反正 一册 伊藤蘭嵎 著 明和二年二二五
大學是正 一册 伊藤蘭嵎 著三五九
古義抄翼(一)七卷 伊藤東所 著 天明六年三九七
第三十三册
古義抄翼(二)七卷 伊藤東所 著 天明六年一
古義堂遺書総目叙釋 一册 伊藤東所 著 安永三年五七一
【古文辭派】
第三十四册
尚書學·孝經識·孟子識 各一卷 荻生徂徠 著 安政三年甘雨亭叢書本一
論語征(一)十卷 荻生徂徠 著 東都書林刊本七九
第三十五册
論語征(二)十卷 荻生徂徠 著 東都書林刊本一
大學解 一册 狄生徂徕 著二六七
中庸解 二卷 荻生徂徠 著 廣運堂刊本三五七
第三十六册
讀韓非 一册 荻生徂徠 著一
辨道 一册 荻生徂徠 著 享保二年一八九
辨名 二卷 荻生徂徠 著 寛政元年二三五
徂徠先生答問書 三卷 荻生徂徠 著 日本倫理彙編本四七七
第三十七册
徂徠學則(附問答) 一册 荻生徂徠 著 享保十三年一
政談 四卷 荻生徂徠 著 拙修斎刊本四七
第三十八册
太平策 四卷 荻生徂徠 著 明治九年一
度量衡考 二卷 荻生徂徠 著 享保十九年二○一
第三十九册
蘐園随筆 三卷 荻生徂徠 著 正德四年一
蘐園十筆 十卷 荻生徂徠 著 續日本儒林叢書本二一五
第四十册
萱園録稿 二卷 荻生徂徠 著 亨保十六年一
萱園談餘 一册 荻生徂徠 著一三三
學寮了簡書 一卷 荻生徂徠 著 日本儒林叢書本四一七
徂徠先生書五道 荻生徂徠 著 日本儒林叢書本四二五
第四十一册
徂徠集(一)序至卷十一 荻生徂徠 著 寬政三年一
第四十二册
徂徠集(二)卷十二至卷二十一 荻生徂徠 著 寬政三年一
第四十三册
徂徠集(三)卷二十二至卷三十 荻生徂徠 著 寬政三年一
第四十四册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一)三十二册 一百九十八卷 山井昆侖 鼎 撰 物 荻生 觀 補遺 享保十六年
周易考文補遺 十卷一
尚書考文補遺 二十卷二七九
第四十五册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二)三十二册 一百九十八卷 山井昆侖 鼎 撰 物 荻生 觀 補遺 享保十六年
毛詩考文補遺(一)卷一至卷十七一
第四十六册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三)三十二册 一百九十八卷 山井昆侖 鼎 撰 物 荻生 觀 補遺 享保十六年
毛詩考文補遺(二)卷十八至卷二十一
春秋左傳考文補遺(一)卷一至卷四十九一二七
第四十七册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四)三十二册 一百九十八卷 山井昆侖 鼎 撰 物 荻生 觀 補遺 享保十六年
春秋左傳考文補遺(二)卷五十至卷六十一
禮記考文補遺(一)卷一至卷二十九三
第四十八册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五)三十二册 一百九十八卷 山井昆侖 鼎 撰 物 荻生 觀 補遺 享保十六年
禮記考文補遺(二)卷二十一至卷五十四一
第四十九册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六)三十二册 一百九十八卷 山井昆侖 鼎 撰 物 荻生 觀 補遺 享保十六年
禮記考文補遺(三)卷五十五至卷六十三一
論語考文補遺 十卷一三三
孝經考文補遺 一卷三○五
孟子考文補遺 十四卷三二九
第五十册
六經略説 一册 太宰春台 著 延亨二年一
詩書古傳(一)序至卷十一 太宰春台 著 宝暦八年七一
第五十一册
詩書古傳(二)卷十二至卷二十三 太宰春台 著 宝暦八年一
第五十二册
詩書古傳(三)卷二十四至卷三十四 太宰春台 著 宝暦八年一
朱氏詩傳膏肓 二册 太宰春台 著 延享三年三九一
第五十三册
周易反正 十二卷 太宰春台 著 延亨三年一
第五十四册
易道撥乱 一卷 太宰春台 著 安永七年一
論語古訓 十卷 太宰春台 著 元文四年三三
第五十五册
論語古訓外傳(一)序至卷十 太宰春台 著 延亨二年一
第五十六册
論語古訓外傳(二)卷十一至卷二十 太宰春台 著 延亨二年一
論語古訓正文 二卷 太宰春台 著 寶曆四年四一五
古文孝經講釋 二卷 太宰春台 著 文化十二年五四五
重刻古文孝經序略解 一册 太宰春台 著 延亨二年六三一
第五十七册
標箋孔子家語 十卷 太宰春台 增注 寬政元年一
第五十八册
老子特解 二卷 太宰春台 著 宫田迂斎 續著 天明三年一
辨道書 一卷 太宰春台 著 日本倫理彙編本一九七
聖學問答 二卷 太宰春台 著 亨保二十一年二二五
斥非 二卷 太宰春台 著 延享二年三九七
第五十九册
親族正名 一册 太宰春台 著 亨保十年一
赤穂四十六士論 一册 太宰春台 著 安永二年一二九
經済録(一)序至卷六 太宰春台 著 亨保十四年一四七
第六十册
經済録(二)卷七至卷十 太宰春台 著 亨保十四年一
經済録拾遺 一册 太宰春台 著 延亨元年一九七
産語 二册 太宰春台 著 寬延二年二一三
春台上書 一篇 太宰春台 著 日本經濟叢書本四○七
文論及詩論 二卷 太宰春台 著 寶曆二年四一五
紫芝園国字書 一卷 太宰春台 著 日本儒林叢書本五三五
第六十一册
紫芝園漫筆 八卷 太宰春台 著一
第六十二册
東野遺稿(選録) 卷中卷下 安藤東野 著 寛延二年一
送矢子復序 一篇 服部南郭 著 南郭先生文集本一八一
爲學初問 二卷 山縣周南 著 日本倫理彙編本一八五
宣室夜話 一篇 山縣周南 著 日本經濟叢書本二三七
周南先生文集 十卷 山縣周南 著 宝暦十年二四五
第六十三册
論語集解義疏(一)序至卷六 根本武夷 遜志 校正 寬政五年一
第六十四册
論語集解義疏(二)卷七至卷十 根本武夷 遜志 校正 寬政五年一
聖教類語和解 一卷 宇佐美灊水 著 續日本儒林叢書本二六七
服膺孝語 一册 宇佐美灊水 著 天明四年三二一
辨道考注 一册 宇佐美灊水 著 寬政二年三四三
第六十五册
輔儲編 四卷 宇佐美灊水 輯 明和三年一
論語語由(一)序至卷七 龜井南冥 著 文化三年二三一
第六十六册
論語語由(二)卷八至卷二十 龜井南冥 著 文化三年一
奇觀録 一册 龜井南冥 著 寬政六年四五三
第六十七册
尚書考(一)卷一至卷八 龜井昭陽 著 天保二年一
第六十八册
尚書考(二)卷九至卷十二 龜井昭陽 著 天保二年一
夏小正廣説 一册 亀井昭陽 著二六五
大學考 一册 龜井昭陽 著 天保八年三八一
第六十九册
語由述志 七册 龜井昭陽 著 天保三年一
第七十册
讀辨道 一卷 龜井昭陽 著 天保十一年一
家學小言 一册 龜井昭陽 著 安政四年五九
文会雑記 二卷 湯浅常山 著九七
图文收集与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