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8日上午,贵州大学2021年第51期(总第733期)文科讲坛特邀武汉大学欧阳祯人教授来我校作学术报告。本次讲坛由贵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文化书院承办。

欧阳祯人教授的讲座以《王阳明良知之学对孔子心学的继承和发展》为主题。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龚晓康教授主持讲座,贵州大学张连顺教授、张清教授、何茂莉教授、张明副教授、邓国元副教授、朱兵副教授、陈中副教授、邓国坤副教授,贵州师范大学唐昆雄教授等师生参加。
讲座伊始,欧阳教授开宗明义地指出,阳明的心学实源自孔子的心学。王阳明提到的“圣人之学,心学也”,正是表明孔子之学无非在于发明人之本心。随后,欧阳教授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是“心即理”,万物皆备于我,而天理在我心中。本心即是天理,表明王阳明张扬了人的主体性,并将道德的实践由遵循外在的规范而转向依循内在的自觉。
第二是“致良知”,这是阳明最有代表性的学问,也是他最伟大的创造。这种道德的实践关乎天人关系、身心关系、人伦关系,其途径则可概括为“诚”“纯”“减”三字,即真诚意念、纯一本心、减除私欲,其目的则在于“建中立极”以回归最高的本体。
第三是“知行合一”,其理论前提在于“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善”。知行之所以有二分,乃是因为外心以求理。若是求理于吾心,即在本心之流行处证得本然之天理,则为圣门“知行合一”之教。知行合一思想,相对于此前的相关理论来讲,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而是地地道道的道德实践、道德修养论。“知”乃是建立在认识论基础之上的良知,“行”乃是在此基础上致得良知。只有在行动上致良知之后,良知的认知才能成为真正的可能。这是阳明知行合一之说的根本旨趣。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现场师生围绕讲座的主题积极提问,欧阳教授也做了详尽的解答。龚晓康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本次讲座角度新颖,学界多关注阳明心学与孟子学的关系,而对其与孔子思想的关联则少有留意,欧阳教授的讲座为我们打开了新的研究视角。同时,欧阳教授不但对“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内涵分别做了阐发,而且对三者的关联有着透彻的讲解,义理辨析极其精微,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欧阳祯人,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阳明学研究中心主任、《阳明学研究》杂志执行主编。现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陆九渊研究委员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王阳明研究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曾子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周易》研究学会副会长。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贵州省贵阳孔学堂学术委员会委员。已经出版学术专著13部、其他相关著述16部,发表学术研究论文170多篇。主持完成国家重大攻关项目、省部级重大攻关项目十多项。担任国内外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兼职教授。近年来给大专院校、党政各级政府、军队企业等讲授中国古代经典一千多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图: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熊小俊 张仁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