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学校文科振兴工作,进一步推动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2021年10月8日下午,贵州大学2021年第52期(总第734期)文科讲坛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勉学堂开讲。讲座由贵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文化书院承办。
本次讲座特邀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与国学院郭齐勇教授主讲,主题为:《四书》中的词语与格言。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张连顺教授主持本次讲座,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文化书院部分师生现场参与相关活动。

讲座伊始,郭齐勇教授首先对“四书”的重要性作了阐释。他认为“四书”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四书”之于中国,如同《吠陀经》《奥义书》之于印度,《古兰经》之于阿拉伯,《新约》《旧约》之于西方。可以说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就主要汇集于或者来自于“四书”。“四书”,特别是《论语》,就是中国人的圣经,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同时“四书”也是我们走进“五经”的门径和阶梯,当代学子和国人必须重视对“四书”的学习与领悟。
之后,郭齐勇教授围绕主题“《四书》中的词语与格言”,以关键词形式引经据典地展开了讨论。《论语·里仁》篇言:“朝闻道,夕死可矣。”郭齐勇教授以此切入谈生命的意义,认为儒家是重生的文化,而不是重死的文化。生命的意义在于对价值的追求和其实现的过程,要在生的过程中实现价值。正所谓“未知生,焉知死?”

在教育方面,郭齐勇教授对儒家的“有教无类”作了阐发。他认为教育首在“立志”,学习“四书”要从中发现古人的志气以“尚志”。教育分为知性教育和德性教育,但学习之道都在于“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孔子育人教学的四种内容,即是“文、行、忠、信”。郭齐勇教授认为“有教无类”的提法不仅是教育公平的前提,也是政治公平的先导,要深刻认识到“四书”词语格言背后的丰富涵义。
“四书”中还有个重要内容就是“修身”。郭齐勇教授强调修身是贯穿始终的,修身是自修也即内修,它是自我教育、自我实现的过程。儒家是为己之学,而不是为人之学。修身之根本在于丰富提升自己。我们要通过修身明白人伦之界限,晓日常之事理,将儒家之道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最后,郭齐勇教授总结指出,“四书”在根本上就是教人如何做人。对于中国人来说,不读“四书”,就不知道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四书”不仅是读书人的经典,也是平凡的老百姓真正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依据。中华民族的“伦理共识”与“文化认同”,就在“四书”当中孕育。总之,“四书”是中国人的基本信念、信仰,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我们要用心去读四书,联系实际,知行合一,修身养性,完善自我。
在讲座过程及提问环节中,郭齐勇教授还和大家讨论了四书的义理、断句、对四书的误解及儒学的开放性等问题。讲座结束后,郭齐勇教授与现场师生在文化书院前合影留念。

郭齐勇,湖北武汉人,1947年生。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与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荣誉主任。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2017年被评为世界儒学研究杰出人物,2019年被评为儒学大家。曾任武汉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哲学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等。现兼任湖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贵阳孔学堂学术委员会主席等。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专长为中国哲学史、儒家哲学。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通史》(先秦卷)《中国儒学之精神》《儒学与现代化的新探讨》《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中国哲学的特色》《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人的智慧》《中国思想的创造性转化》《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研究》《熊十力哲学研究》等。
文图: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吴化文 陈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