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9-10日,中华孔子学会2021年年会暨“中国心学的现代转型”学术研讨会在贵阳孔学堂举行。在为期两天的研讨时间里,来自全国的12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心学的时代特点和现代价值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暨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专、兼职人员多人与会。
研讨会以中国心学的概念及范畴、中国心学的人物研究、各个时代中国心学特点研究、中国心学的比较研究、中国心学在东亚的发展、现代新儒家的心学研究、中国心学的现代实践性为讨论主题,共收到论文(摘要)120余篇并汇编了论文(摘要)集。

闭幕式现场
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张新民教授、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副教授暨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邓国元博士与会,分别提交论文“‘求仁’实践功夫的社会化开显与落实——《罗汝芳学谱》序”“‘人病’,抑或‘法病’——一种对阳明学的批判性考察”。
张新民教授在大会主题演讲中认为,泰州学派对阳明心学的发展,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极大地发展了自由、平等的思想。泰州学派重要代表性人物罗汝芳,不仅是知识精英与庶民大众的沟通者,也是大传统与小传统两种文化的整合人,透过他一生心路跋涉历程及话语言说主张,也能一窥泰州王学共同的价值诉求与思想理论特征。

张新民教授
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特聘研究员杨德俊先生提交论文“王阳明黔中亲传弟子考”参会;兼职研究人员邓国坤博士提交论文“宇宙儒学:象山学阐释新探”、龚晓康教授提交论文“‘物’之显现、聚集与诚明——基于阳明心学的考察”、刘振宁教授提交论文“《艾玛》儒学伦理指向及意义发覆”、唐耀先生提交论文“修文地区阳明文化相关古迹——王阳明龙场悟道环境辨析”、赵永刚副教授提交论文“中国《孟子》学论著东传朝鲜半岛考论”、朱小明副教授提交论文“岛田虔次对阳明心学的人学阐释及其思想探析”参会。

杨德俊先生
闭幕式上,南昌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华孔子学会陆九渊研究会副会长杨柱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东方朔,曲阜师范大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心教授、副主任、中华礼乐文明研究所所长宋立林,衡水学院教授、《衡水学院学报》主编、董子学院执行院长魏彦红,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国学研究所教授、中华孔子学会陆九渊研究委员会副会长王兴国等专家学者分别就会议期间各组讨论内容进行了总结发言。

杨柱才教授
“第一组学术论文主题比较集中,先秦儒学和汉代儒学就是议题主旨、主题、核心的范围。”会上,杨柱才一一分析了第一组各个专家学者的学术观点与主题,提出了中国早期“性”观念、起源和意义等问题。

东方朔教授
在第二组论文中,主要涉及内容为宋明理学,其中有9篇为有关陆象山方面的研究。“这9篇有关陆象山的文章,从自己独特角度提出了自己非常不同于一般研究文章的看法,而且这些看法对于推进陆象山思想的研究有非常重要作用。”东方朔说。

宋立林教授
“阳明学海外传播、东亚儒学与阳明心学的关系等等,都是整个中国儒学在对外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阵,有若干学者在这方面做了重新的探讨和梳理。”在第三组发言人宋立林看来,反思是学术进步重要的前提,在建全研究基础中继续作深化和探讨,也值得进一步思考。

魏彦红教授
魏彦红在分析第四组讨论主题时表示,该组主要围绕心学“悟、心、知、义”等方面,泰州学派的影响以及学派渊源考辨以及学术史的研究方面,以及阳明心学受佛道思想影响等方面进行交流探讨。

王兴国教授
如何将中国心学应用到当今社会生活生产中,也是本次研讨会的一大关注点。“第五组里有一篇关于心学和实学关系的研究,透出一个重要的关系,那就是我们今天如何在儒学和实业家以及实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二者互通,这是重要的议题。”王兴国说。
分组总结发言结束后,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教授、董仲舒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委员会会长余治平对本次大会进行了总结发言。

余治平教授
“尽管是心学的主题会议,其实我们已经远远超了阳明心学和象山心学,涵盖了从秦代秦汉一直到现代、新当代、海外新儒家以及国际儒学的视野,具有扩散性和放射性,可以成为全领域全覆盖。”余治平认为,中国心学的现代转型还在开始,没有形成,此次会议将目光至于“现代转型”的主题非常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华孔子学会2021年年会合影
闭幕式当日下午,专家学者们纷纷前往修文阳明文化园考察,感受阳明文化的底蕴与魅力。
图文:“孔学堂”公众号2021-10-10 记者:李桢 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