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1日上午,贵州民族大学王晓辉教授以“近代中西动物保护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为主题主讲孔学堂第894场传统文化公益学术讲座。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贵州大学青年学术骨干暨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付星星担任学术主持。

讲座现场
王晓辉教授从历史脉络视域出发,以近代上海防止虐待动物协会成立为切入点并以中西方历史文化比较的脉络,深入探索中西方动物保护文化的碰撞与张力。讲座内容由四部分组成:19世纪前中西方的动物保护理论和实践、西方动物保护运动的兴起、近代西人在沪动物保护活动及中国本土动物保护运动的兴衰。

贵州民族大学王晓辉教授主讲
王教授指出,西方动物保护观念的兴起是18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文明概念在西方社会的传播,在概念传播的过程中关爱动物也被纳入了西方文明的范畴。残忍对待动物、虐待动物则作为文明的对立面而成为野蛮、落后的象征,并与英国等文明国家的身份不相契合。动物保护也成为西方国家文明的要素与社会机制,得到了同步的建构。西方动物保护是在西方工业化、城市化、商业化、经济化的过程中得以发展的,可见西方的动物保护观念是制度的、工业的、机器的、功利性的动物保护观念。
他进一步指出,“英国动物保护运动取得一定成绩后,部分英国人很快就将善待动物视为英国人的特质,一待其国内动物保护有所突破,就以文明自居,开始将其动物保护模式对外输出,其中就包括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侵略中国的同时,以文明为外衣,在上海等地实施动物保护,西方人在中国的动物保护协会成为近代西方文化侵袭的幌子。近代西方动物保护活动在中国的兴起,是西方以动物保护为外衣、以文明自居的宣告,是对本国优越文明的夸耀与对中华文明的蔑视。

贵州大学付星星副教授主持
王晓辉教授从中国传统文献出发,揭示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动物关怀理念。在儒释道禅多元共存的文化体系里,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浓郁的动物关爱之情,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明之初破除人类中心主义的最早宣言与文化实践。儒家的仁民爱物、佛教的戒杀护生、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在我国有着巨大的影响。如《论语》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云:“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董仲舒说:“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谓仁?”王阳明云:“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
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在中国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国传统典籍里有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诗意描述:如“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尔羊来思,其角濈濈。尔牛来思,其耳湿湿”“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是一种活泼泼的共生共存的生命理念。王阳明在《啾啾吟》中说:“君不见东家老翁防虎患,虎夜入室衔其头?西家儿童不识虎,执竿驱虎如驱牛。”可见中国的动物观念是:伦理的、审美的、理想的,是天人合一的物物相生与万物相连的生命观。在近代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中国也成立了一系列的动物保护团体与法规并在随后的历史发展进程不断推进相关实践。

讲座现场
从历史、文献、文明进程等维度深入解析近代中西方动物保护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从长时段的历史研究与文献比较研究中,王晓辉教授得出“中西传统文化中均有善待动物的思想或理念,我国相比西方在丰富性和深刻性上还更胜一筹”的结论。讲座引起了广大听众的广泛共鸣,深受广大听众好评,是一场关于中西文明与文化观念相比较的精彩学术讲座。
文:贵州大学 付星星 图:贵阳孔学堂 孙小媚
信息收集与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