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学研究|2021年度欧美国家阳明学研究概况

发布时间: 2022-06-23 浏览次数: 162


作者:王格(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 曾顺岗(贵阳孔学堂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员)

 

    按:作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长期致力于推动阳明学的研究、阐发和传播。从2016年起,由贵州省孔学堂发展基金会资助,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组稿,每年出版一部《阳明学研究年鉴》,对全球范围内的阳明学研究进行总结和归纳,以期推动阳明文化进一步发展。本文选自《阳明学研究年鉴(2021)》,由孔学堂书局出版,有删改。


  阳明学进入西方视野甚早,1585年西班牙的门多萨在其“Historia del Gran Reino de la China”(《中华大帝国史》)中就有关于王阳明评定宸濠之乱的记载。而欧美国家对阳明学的关注,则与传教士关系密切。近代以来,传教士在进入中国传教的同时,也把中国文化带到了西方国家。如著名传教士利玛窦与阳明后学徐光启等人的交往,使得西方文化与阳明学(儒学)得到进一步交流。而后一大批研究中国的西方学者,将阳明学在欧美大地推广开来,如荷兰汉学家高延在其研究中国葬礼的巨著“The Religious Systemof China”(《中国的宗教系统》)中讨论了明代的信仰问题,其中就涉及到阳明学与大众信仰的关系问题。建国后,出现了一大批推动阳明学向西方传播的学者,如秦家懿、陈荣捷、余英时等华人学者以及万白安、安靖如等西方学者。

    2021年度,欧美国家关于阳明学的研究成果较少,但覆盖面较广,在哲学义理、历史研究、教育思想、现代价值等方面均有所涉及。

  第一,在哲学义理方面,相关研究注重挖掘阳明学的多维价值。香港中文大学郑泽绵的“Wang Yangming, Descartes, and the Sino-European juncture of Enlightenment”一文认为,王阳明对于中国,好比笛卡尔对于欧洲,是中国启蒙运动的奠基人,他是中西启蒙的接合点the Sino-European of Enlightenment。王阳明和笛卡尔都主张关于每个人判断力的平等主义,都通过分析意志与理性之关系来捍卫平等主张,重新定义了获得知识的方法,强调应该从简单的事物开始,然后上升到复杂的事物;在卢盈华的英文专著“Confucianism and Phenomenology: An Exploration of Feeling, Value and Virtue”(《儒学与现象学:对情感、价值与美德的探索》)中,多有关于王阳明思想,特别是有关知行合一以及现象学中的先天价值与情感等方面的讨论。

  第二,在历史学科,思想文化史研究经常关注王阳明与明清思潮。焦堃的“The Learning of the Mind as an Ideological Movement: Probing the Historical Origins of the School of Wang Yangming”(《作为意识形态运动的心学:阳明学的历史起源之探讨》)一文认为,王阳明所提倡的心学之所以能够在明朝中后期风靡一时,并非只是其本身的思想魅力所带来的结果;明朝文化政策的缓和、王阳明所采取的种种传道策略,以及书院的发展和繁荣等社会因素,都是心学在社会上大范围传播、成为一时显学的重要时代背景。王阳明能够以在任官员的身份宣扬不同于官学的心学思想,与明初以后朝廷思想控制的逐步弱化有着直接关联,这一点在与明朝前期理学代表人物薛瑄、吴与弼等人讲学活动的对比中体现得极为明显。而王阳明在贯穿其一生的讲学传道事业中,大多以地方上的中下层士人,即生员、举人头衔的保有者作为弟子群体的主要来源,同时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资源来积极支持地方的书院建设,以之作为传播自身思想的阵地,这些都是其讲学传道事业能够获得极大成功的重要现实因素。

  第三,在教育学方面,阳明学与道德教育密切相关。游柱然和胡英姿的“Wang Yang-Ming’s Theory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Beauty in the Extension of Innate Knowledg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Moral Education”(《王阳明的审美经验论:先天知识外延中的美及其对德育的启示》)一文认为,王阳明的审美经验理论深深植根于他的良知学说,由良知产生了美感,并促进了心灵中的道德理解,即由良知学产生了一种为道德修养服务的审美体验,这对当今的道德教育有深远影响和启发意义。檀传宝的“Thre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Confucian Moral Education”(《儒家德育的三大特征和优势》)和李庆军的“Self-Cultivation as Moral Education in Chinese Philosophy”(《中国哲学中作为德育的修身》)等论文也涉及到王阳明思想研究。

  第四,有关阳明学对中国现代性进程的影响。美国College of Staten Island(史泰登岛学院)的徐锦Jean Tsui发表了“Liang Qichao and affective liberalism”(《梁启超与情感自由主义》)一文,探讨了中国民主自由主义的情感起源,该文展示了梁启超如何将王阳明良知学的道德形而上学融入到中国现代政治转型中,揭示了儒家思想和政治现代性中的潜在焦虑。

    此外,中文专著的外译,对欧美国家的阳明学研究也提供了重要研究视角。张学智教授的《明代哲学史》英译本“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in Ming Dynasty”Springer(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该书中多有关于王阳明思想的探讨和研究。

    当前,在英语世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论文提及王阳明思想。随着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推进,阳明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定会在欧美国家得到更广泛的研究、阐发和传播。

 

来源:“孔学堂”公众号2022-06-22

信息收集与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