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3日上午,四川音乐学院江澹曦、范琨明、许琳琳三位老师主讲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学术讲座第901场暨“游于艺”专题(十二)。本次讲座的主题是“古往今来话秦筝”,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贵州大学青年学术骨干暨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付星星担任学术主持。

古往今来话秦筝——“游于艺”专题
音乐,在流淌的历史长河中始终展现着中华民族坚韧执着和奋斗不息的民族精神。《礼记·乐记》云:“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论语·述而》有载:“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泰伯》又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筝,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在历史长河中,筝一直是中国传统器乐艺术的代表,不仅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也有丰厚的艺术魅力。因其音域宽广、音色优美,演奏技巧丰富、表现力强,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自古以来便有“仁智之器”之称。秦代和秦筝,都是古典的奇迹。在古老而沧桑的秦地上,古人创造了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灿烂与辉煌,亦如秦筝的铿锵悠远。在源远流长而又绵长悠远的秦筝艺术历史动态呈现过程中,体现着中华民族对于内蕴于心、外化于声的秦筝艺术实践与艺术创造精神。

江澹曦教授讲授
讲座中,江澹曦教授从筝乐器的起源、形制、功能的历史发展过程,讲述了秦汉唐宋至近现代筝的发展历程以及国内外筝的发展历史,从时间与空间交融的视域展现了筝的名称、筝的形制、筝的功能、筝乐器化独奏发展的历程,呈现了筝这一古老而又充满生命活力的艺术发展脉络。在传统“无筝不成乐”的重要乐器功能理念下演绎了铿锵浑厚、刚柔相济、粗狂豪迈、跌宕起伏、深情委婉、华丽流畅、旖旎俊秀、庄严肃穆、深邃典雅之山东、河南、陕西、浙江、潮州以及朝鲜、内蒙等不同筝流派及其风格特征。
他指出,山东筝铿锵浑厚、刚柔并蓄,慢板婉转清雅、古朴厚重,快板声繁激越、热情奔放;浙江筝清雅秀丽、明快流畅,清秀中不失挺拔,细腻且兼具铿锵;客家筝古朴典雅、深沉含蓄,乐曲结构是大调与串调相结合,庄严肃穆、深邃优雅。
许琳琳老师演奏《西域随想》曲
许琳琳老师具体演奏并讲解了《西域随想》曲,讲解了该曲在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素材基础上,融合了区别于传统音乐语言新语汇与现代作曲技法,是古筝曲谱的经典之作。许老师指出,该曲采用非传统调式音阶定弦、模仿打击乐演奏技法以及左手演奏等创新性的演奏技法等。
许老师优美而又跌宕起伏的琴声,把听众朋友们带入了那个遥远而美丽的西域、辽阔的沙漠、悠远的驼队以及由远而近的悠长驼铃声。一幅粗狂而奔放、热情而喜悦的西域风情画,通过美丽的筝与许老师繁复而又优美的琴声呈现在听众眼前,让听众感受到经由筝所传达的西域人民载歌载舞之律动场面与生命自由怒放的艺术审美精神。

范琨明老师讲授
范琨明老师分享了音乐中的情绪,亦如《毛诗序》所云:“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他指出,音乐的情绪与自然生命情绪的融合,既是一种无我的音乐体验,也是音乐和主体相融合的生命体验。
范老师致力于钢琴与筝合奏的艺术探索,阐释出西洋乐器与中国传统乐器的融合是相互倾听、相互合作、相互沟通进而相互支撑与相互成就的艺术过程,是两种乐器息息相通、声气相投之后所成就的和谐之美与美妙之音。亦如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张力与融合、协调与创新中,共创一个丰富而多彩、多元而共存的未来。
江澹曦、范琨明、许琳琳三位老师的讲座引起了广大听众的广泛共鸣,深受广大听众好评。讲座中这些唱彻了两千多年的音乐,是我们思想史、社会史、风俗史中最切近人生的一面。在这音乐与历史,艺术与文化、声音与筝相交融的传统文化讲座里,听众感受到了蕴含秦地古老文明又汇聚不同地域文化,不同民俗风情所滋养、传承与创新下的古筝艺术的盛宴。她携带着思想的精灵、语言的精灵与音乐的精灵,穿越逝水流年,呈现在听众的眼前。
文:贵州大学 付星星 图:贵阳孔学堂 曾顺刚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