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学堂》(中英双语)纪念王阳明诞辰五五〇周年专号刊载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张新民教授论文:过化与施教——王阳明的讲学活动与黔中王门的崛起

发布时间: 2022-07-06 浏览次数: 190

    2022年第2期夏季号《孔学堂》(中英双语)纪念王阳明诞辰五五〇周年专号刊载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张新民教授论文,题:过化与施教——王阳明的讲学活动与黔中王门的崛起。

 

 

    ● 主持人语 / 杨国荣 

    “两创”研究

    ● 中国哲学中的王阳明心学 / 杨国荣

    ● 何为阳明学的文化研究? / 吴 震

    ● 心学色调的君子——王阳明对儒家君子人格内涵的发展及其当代启示 / 李承贵 

    学术论衡

    ● 过化与施教——王阳明的讲学活动与黔中王门的崛起 / 张新民

    ● 如何与天地万物成“一家之亲”——王阳明亲民说发微 / 陈立胜

    ● 文与悟:“良知即是易”的意本论解读 / 温海明

    ● 良知与良觉,性觉与心觉——兼论王阳明思想的儒佛之辨 / 刘悦笛 

 

主持人语

杨国荣

华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人文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际中国哲学会会长

 

    在中国哲学的历史衍化中,王阳明的哲学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通过以心立说,王阳明既实现了哲学视域上的重要转换,也体现了对世界的意义关切和人类价值的关怀。以心为体固然包含某种思辨的趋向,但其内在的旨趣则是强调外部世界的意义相对于人而呈现。在王阳明那里,对个体意识的注重,构成了其哲学趋向的重要方面。对王阳明来说,人的自我意识表现为良知,这种良知首先与自我存在相关,包含个体性的品格。具体而言,它表现为个体的道德自觉,是个体进行道德选择和评价的根据。以心为体所隐含的意义关切与良知所内含的责任的意识相结合,进一步引向天下的情怀,后者具体表现为万物一体的观念,其中包含无人己无物我两个方面:无人己涉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无物我则关乎人与对象世界的统一。与之相涉的知行合一说,进一步为践行以上观念提供了依据。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不仅仅是历史的陈迹。在形而上的层面看,从人与世界的关系中把握世界的意义,不同于在人的存在之外构造思辨的存在图景;在现实的层面上,这一观念又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提供了传统思想的依据:人类命运共同体既不是人之外的未知世界中的存在,也不是人出现以前的洪荒之世中的对象,而是展现为人通过自身的活动建构并生活于其间的意义世界。事实上,心学以心为体所包含的意义关切,也为我们接受、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逻辑前提。从更为普遍的层面看,王阳明注重心体的观念,包含注重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意向,它对今天的创造性思想文化建构,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引导意义。作为心学核心思想之一的良知说,同时蕴含唤醒道德自觉要求,后者既意味着超越道德的自发,也表现为扬弃道德的麻木。与个体确立道德的自觉意识相辅相成的,是建构良好的人伦道德秩序,王阳明将致良知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过程联系起来,其中的内在指向便是建立合乎道德规范的普遍道德秩序。无论是注重道德明觉的观念,还是建构普遍道德秩序的要求,都包含规范性的要求,其旨趣体现于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可以看到,作为传统的哲学系统,王阳明的心学在500余年之后的今天,依然有其内在的生命力。


 

过化与施教——王阳明的讲学活动与黔中王门的崛起

张新民

    摘要: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针对大、小两种传统受众的不同,开展了一系列的讲学活动,既吸引了大量地方普通民众,化导移易了民间社会风俗,也培养了不少科考读书士子,构成了王学地域学派的中坚。贵州既是阳明的“过化”之地,也是他的“施教”之区。而黔中王门学者受阳明心学思想的沾溉,主动践行“知行合一”实践哲学精义,不仅人才群体济济兴盛,即代表人物亦卓荦特出。他们或“得阳明之和”,或“得阳明之正”,遂“承良知之派以开黔学”,形成了全国最早的阳明学地域学派。无论分析或讨论阳明心学的地域分布状况及思想生态结构格局,还是研究或书写有明一代思想学术发展变迁历史进程,黔中王门作为崛起于边地的一大心学学派,都是必须客观正视不能绕过的重要文化现象。
    关键词:王阳明 黔中王门 儒学入边 心学传承

    作者:张新民,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教授。

 

信息收集与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