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7日,由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联合主办,江西省2011朱子文化协同创新中心承办的“朱子与阳明心学”学术工作坊在上饶师范学院举行。来自山东大学、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山东省社科院、西北民族大学、贵州大学和上饶师范学院的近30位学者参会,围绕朱子与阳明心学的比较研究、互动发展,程朱陆王理学的现代意义,朱子学阳明学与全球化发展等问题展开深入研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教师暨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李秋莎博士在会上作《才兼质能:心性论域下的朱子才论》主题发言。

主旨报告阶段,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沈顺福教授与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徐公喜教授分别作了题为《体用之间:朱熹与王阳明的哲学比较》《清中晚期程朱陆王之争》的报告。上饶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周茶仙教授主持。
沈顺福教授从仁学观念这一视角对心学、理学的关系进行了厘清。指出,仁即生生不息、大化流行,仁即仁爱,属于道德的行为。作为道德行为的仁内含理,仁的行为依据于理。行为是用,故理在用中。用之体不仅有形体,而且有性体。性体即性。理在人物身上便为性。理在用中,性在体中。朱熹偏重于从用中寻理。王阳明偏重于以良知即性为本。从体用区别的角度来看,朱熹重用,阳明重体;从体用不二的角度来看,二者所说的内容几乎相同。因此,朱熹哲学与王阳明哲学差别不大。
徐公喜教授在报告中认为,清中晚期是学术多元化时期,形成了汉学、宋学(以朱学为中心)、桐城古文派、今文经学、经世之学派、诸子学、西学等多种学术流派并存格局。在宋明理学中,又有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论辩等。尤其在道光朝后,这种学术风气特别明显。而不同的学术派别由于外在的政治与社会环境、内在的学术特质的不同,发展并不平衡,学派相互之间有均衡、融合及冲突,使得清代学术显得异常丰富多彩。各种学术流派之间的论争贯穿整个清代。清中晚期不仅有汉宋之争、新旧之争,程朱陆王之争依旧存在。

第一场学术研讨由上饶师范学院历史地理与旅游学院张志云副教授主持。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张恒博士以“知”为线索,阐释广义理学思潮下朱子学、阳明学的演变问题。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博士胡荣明以明末大儒王夫之为中心,阐发了“心安理得”这一传统道德观念的思想内涵与理论张力。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马萍萍以《大学》“明明德”为中心,考察了朱熹与阳明工夫的一致性问题。上饶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唐景峰博士探讨了王阳明通过“会通三教”重构“人性论”的工作,认为阳明的人性论具有会通性、先天性、经验性与自然性的特征。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副教授郭文博士围绕朱熹、陆九渊有关“异端”之辩的道义考察,讨论了二者儒家有关道统话语权的争夺问题。
第二场学术研讨由西北民族大学赵玫副教授主持。上饶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梁从峨博士讨论了宋儒对《坤》卦“先迷后得”及顺正之辨问题得不同解释。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孔子研究》编辑部张文豪博士从心与理一的角度考察了朱子心性论,认为朱子学可以称之为另一种意义上的心学。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郭高军从“心理合一”的立场,对朱子学与阳明学进行了比较,认为二者大体一致,只是对体用有不同的侧重。西北民族大学副教授赵玫博士从“心物(心迹)”关系对朱子的格致论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辨了朱陆心物观的异同。上饶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刘佩芝教授从南宋信州的地缘优势出发,全面梳理了朱子学在信州理学的传衍问题。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吕铭威博士通过视频连线,向大家分享了他关于顾宪成对王阳明无善无恶说的理解的思考。

贵州大学李秋莎博士在第一场学术研讨中提出:从孟子、伊川到朱子,儒者论才,总是与心、性、情等名义相牵带,在心性论域下展开。因此,儒学心性论的发展历程,对传统才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及至宋代,心性论上的两个著名论断“气质之性”与“心统性情”,均促成了朱子才论的最终成型。朱子论才,以“材质”义与“才能”义自为体用,在兼论性气,似二而一的心性论域下展开,既足以裨补仅言善才之不备,也足以廓除偏言才有善恶的可能危险,从而使不同身世、遭际的人都可以由之尽才。这是朱子才论的特质,也是其在工夫论上的长久意义。

整个工作坊讲评结合,交互论辩,轻松活动。《上饶师范学院学报》主编邱忠善博士、上饶师范学院政法学院魏文超博士等学者则在论文评议过程中贡献了诸多真知灼见。会议最后,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徐公喜教授对《江右文库·子部》工作进行了部署。
图文: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朱子学研究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