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贵州省纪念王阳明诞辰55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2022年8月7日,由贵州龙场王阳明研究院主办的“阳明先生珍稀文献二种”最新校注版《传习录》《居夷集》(李半知校注)首发分享座谈会在贵州省修文县龙冈书院举行。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文史馆原馆长、省文联原主席、贵州师范大学教授、贵州龙场王阳明研究院名誉院长顾久先生主持首发座谈会并作会议总结。

中华孔子学会王阳明研究会会长、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院长、浙江大学董平教授,浙江国际王阳明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工商大学钱明教授,贵州省阳明学学会创会会长、贵阳学院王晓昕教授,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院长张清教授,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李俊,贵州大学阳明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明,贵州人民出版社综合图书编辑一室副主任、副编审马文博,扬州大学博士后张申,贵州播雅书院院长石行,修文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项江,修文县政协副主席吴涛等嘉宾以及修文县相关部门、贵州龙场王阳明研究院、贵州省阳明学学会、修文龙冈书院、修文阳明书院相关负责同志参加首发分享座谈会。

座谈会上,“阳明先生珍稀文献二种”《传习录》《居夷集》校注者、贵州省阳明学学会副会长、贵州龙场王阳明研究院院长、修文县文联主席李小龙(李半知)介绍了该书的校注情况。他表示,“阳明先生珍稀文献二种”所用版本很好,值得研读。修文是王阳明先生龙场悟道发生之地,是“知行合一”思想诞生的地方。校注出版“王阳明先生珍稀文献二种”,修文责无旁贷。作为贵州龙场王阳明研究院院长,更当引为己任。

作为“阳明先生珍稀文献二种”《传习录》《居夷集》两书的责任编辑,贵州人民出版社综合图书编辑一室副主任、副编审马文博介绍了出版情况。李小龙向修文龙冈书院、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修文阳明书院、贵州播雅书院等机构赠送了书籍。

与会专家学者在分享发言中表示,本次“阳明先生珍稀文献二种”首发分享座谈会,是贵州纪念王阳明先生诞辰550周年系列活动的又一举措。李小龙(李半知)所新近校注《传习录》《居夷集》是阳明先生身前刊刻的版本,十分珍贵。由阳明悟道之地和心学圣地的贵州修文地方学者校注出版王阳明先生著作,对于推动阳明文化在贵州乃至国内外的传承弘扬具有独特价值和重要意义。

贵州龙场王阳明研究院名誉院长顾久教授在会议主持、总结及两书推荐语中表示,今年是王阳明先生诞辰550周年,各地都在开展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此前,已在贵阳信息科技学院阳明书院举办了“纪念王阳明诞辰55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孔学堂举办了“阳明心学的当代价值”学术论坛。今天,再举行“阳明先生珍稀文献二种”首发分享座谈会,可喜可贺。两书参考众家,复下己说,准确简洁,篇幅便于精读熟读。对初涉“心学”者,有引向通途、步入正门之功。于有一定程度的学者,也可获回溯原本、探赜堂奥之妙。

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院长董平教授、副院长钱明教授在发言中表示,浙江余姚是王阳明个人肉体生命的诞生之地,而贵州修文则是阳明龙场悟道形成其思想体系、首先阐发其学说之地。今年是王阳明先生诞辰550周年,王阳明珍稀文献最新校注版的出版,对传播阳明文化、体现阳明文化当代价值意义非凡。本次分享会是浙黔文化学术合作的体现之一,希望进一步继续和加强两地在阳明学研究与阳明文化传承弘扬等方面的合作。

校注主要参校本《王文成公全书》点校者、贵州省阳明学学会创会会长、贵阳学院王晓昕教授在现场发言及两书推荐语中认为,李半知先生校注《传习录》与《居夷集》,西泠印社出版社称之为“阳明先生珍稀文献二种”。若与阳明先生现存文献对照读来,或可发现其独有之价值:一是所选版本善;二是校注良好;三是富有特色。

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张清教授在发言中对新近校注两书出版发行表示热烈祝贺,对贵州人民出版社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贵州地方文化所作出努力表示钦佩,感谢校注者本人向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等单位特意赠书。认为,从历史文献学、版本学的角度看,两书对于揭示阳明在黔活动及其思想形成的历史真实具有很好的价值。

《传习录》是王阳明门人弟子所记录的先生讲学言论以及先生与弟子并时人的答论之语。语言简约而含义博大,词语浅显而喻意精深,微言精义已具其中,是阳明先生全部哲学体系和学术要义的精华、研究阳明心学最基本的著作,堪称王门圣书、心学经典。本次校注的版本是阳明先生身前刊刻,在嘉靖三年(1524)阳明弟子南大吉任绍兴知府时令其弟南逢吉在薛侃正德十三年(1518)初刻本基础上,增编阳明先生与门下弟子论学书信,以原名刊刻,是现存最早的《传习录》版本。

《居夷集》以明嘉靖三年丘养浩刻本《居夷集》为底本。该本共三卷,收录王阳明谪居期间诗文198篇(首)。前有丘养浩序,后有徐珊、韩柱跋,真实反映了王阳明谪居贵州龙场的真实状况和龙场悟道的心路历程。

图文: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记者 王宁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文忠 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