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3日上午,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第914场在明伦堂顺利举行,主讲人为北京大学哲学系郑开教授,讲座主题为“梦与化——庄子关于无限流变与永恒生命的思想”。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暨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生导师邓国元教授担任本次讲座学术主持人。

郑教授首先对《庄子》文本及庄子个人的复杂性、《庄子》文本中所记载的“梦”作了相应介绍,并结合讲座主题对“梦”的内涵和本质作了清晰的说明。在郑教授看来,“梦”所反映的是人们对世界真实性的追问与反思,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特有的精神性现象,如同人的意识,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在对“梦”作本质性诠释的同时,郑教授也对“化”作了精到的界定,认为就庄子哲学而言,“化”除了“变化”之意外,还在一等程度上等同于“物”,并通过“万化”与“万物”之间的关系作了具体的论证说明。
在对“梦”与“化”作基本的界定后,郑教授进一步通过“髑髅之梦”“梦中梦”“蝴蝶梦”“孟氏梦”等对庄子思想中的“梦”之内涵、意义与价值作了更精微的诠释。具体言之,在“髑髅之梦”,通过“生死”呈现“梦”与“觉”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梦中梦”中,揭示的是“梦中有梦”“觉中有觉”的复杂性与无限性;在“蝴蝶梦”“孟氏梦”中,则通过不同事物之间的转换彰显的“物”“物”之间从“分”走向“齐”,从“有待”通向“无待”的超越性。

在对“化”的阐释上,郑教授从“流变之化与永恒之不化”与“物化:审美之意味与永恒生命”两方面进行的深刻论述。在“流变”问题上,郑教授指出,就单一个体来说,因为“流变”体现的是生命的“有限性”,但当把个体置于整个宇宙大化中,则个体的有限性之流变有转成了永恒性,有限与无限、有穷与无穷之间存在统一与融合的向度。在“物化”的内容上,郑教授明确指出,这一范畴与思想的根本意涵在于强调物与物之间的和谐与统一,在“物化”的精神与实践智慧中实现自我生命的永恒性。
在讲座中,郑教授还围绕道家“真人”的基本内涵与“梦”“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庄子“鼓盆而歌”等典故所反映出来的庄子生死观,与现场观众进行了互动与交流。
最后,主持人邓国元对郑教授的讲座及内容进行了概括性点评,指出郑教授的讲座具有思想的深刻性、语言的生动性等特点,不仅为我们理解庄子相关思想具有积极价值,也为我们建构自己的生命思想世界提供了精神指引。
文:贵州大学 邓国元 图:贵阳孔学堂 黎明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