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彭兆荣教授主讲“比较:文在多元样态中”

发布时间: 2022-08-31 浏览次数: 203

    2022829日,由贵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中国文化书院共同承办的贵州大学2022年第48期“文科讲坛”在中国文化书院勉学堂举行,特邀厦门大学彭兆荣教授主讲“比较:文在多元样态中”。

    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赵永刚主持讲座,向在场师生介绍了彭兆荣教授研究领域、学术成果和所获荣誉以及本次讲座的相关背景。文学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李开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张军教授、彭兴滔副教授及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闫玉教授等出席,120余名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到场聆听。

    在讲座的开端,彭兆荣教授深情追忆了曾经在贵州地区、贵州大学的学习、调研生活,表达了他对贵州、贵大的怀念与感恩之情。接着,彭兆荣教授主要从“比较”和“文学”的内涵、比较文学的人学谱系、比较文学的族群单位以及比较文学的表述范式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从文字学的角度厘清了“比较”和“文学”的关系,从历史、哲学、学科三个维度强调比较文学的人学谱系, 指出“文学是人学”已化为学者们的行动自觉,而人类学与文学的网络关系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新景观。

    彭兆荣教授指出,文化人类学研究应注意把握整体研究之“部分比较”、体质与文化不同之“属性比较”、多元“声音”与“社会对话”比较、“我者”与“他者”比较、“主位”与“客位”比较等特性;要正确看待文学人类学成为一种“新知识体”的尝试性实践。最后,彭兆荣教授从比较文学表述范式的多样、多元表述回归引发听众对“文在多元状态中”的深入思考。

    讲座最后,赵永刚副院长对彭兆荣教授的讲授内容作了精彩总结及延伸,并勉励在场学生向彭兆荣教授学习读书、做学问的方法。同学们就学习和研究中遇到的问题,积极向彭教授请教。彭教授的耐心解答与谆谆教诲,令现场师生感触颇深、受益良多。

    彭兆荣,厦门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美术学院中国艺术遗产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巴渝学者”特聘教授,福建省文化名家,贵州大学杰出校友。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非物质文化遗产遴选草案特别会议”中方专家组成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非遗与旅游融合协调委员会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项目主持人,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艺术类)重点项目“中国特色艺术学体系探索研究”项目主持人。

 

文:文学与传媒学院 李彩彩   图:文学与传媒学院 岳青 汤思丽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