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徐小跃教授主讲孔学堂公益讲座 贵州大学黄诚教授主持

发布时间: 2022-09-06 浏览次数: 120

    202294日上午,孔学堂第921场传统文化公益讲座在线上举行。南京大学徐小跃教授在孔学堂明伦堂明德厅进行线上直播,带来题为“国学与人生”的学术演讲,180余位海内外国学爱好者和研究者在线上听讲。讲座由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副院长、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黄诚教授主持。

    徐教授开宗明义地指出,国学乃国故之学,是指中国过去的学术思想,又称为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国学寄寓在经史子集之中,国学的基础和核心是,而道是由思想、精神和信仰所构成,且以《周易》所言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对道之本体加以形象说明。

    他勾勒了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以先秦子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为主要线索论及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简略划分及其所具之时代性特征,尤其强调了儒、道、佛三家乃是国学或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体,并以数的概念逻辑与精神内理,形象地展示了中国文化具有的特征和特质。三教,即指儒、道、释及其所具足的三类智慧之光;三世,即儒家的入世情怀、道家的超世心态和佛家的出世境界;三为,即儒家的有为、道家的无为和佛教的空无(无为)。他援引儒道经典进行理论诠释,以生活化语言通俗性讲解,向听众分享了对佛教空、慈悲真实涵义的理解,通过儒释道三家互释而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中国文化的真义。

    徐教授在演讲中深度诠释和开掘了儒释道三家义理所蕴含的人生思想,认为儒道佛对人生的意义重大,且特就道家之无为内涵提出自己独特之洞见。他从词源学、语言文字学以及个人哲学思想体悟三重维度分析和指出,之本意乃变化之义,无为即无变化,无变化即恒常之道,颇有新意。

    徐教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道德建设,特别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主要体现在儒家文化之中,而儒学的本质乃是一种心性之学。他强调,儒家重人性、讲人伦、尚伦理,即重人文教化。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化成天下的责任则是体现在张载的横渠四句教中,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徐教授还指出,孟子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几希即是良心,是将人与动物禽兽区别开来的根本。建立人伦之目的就是要变化人的气质,而让人过上符合人性的生活,并脱离和超越近于禽兽的生活。有亲、有义、有别、有序、有信之人伦,必然地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道德之建设。

    徐教授特别指出,仁、义、礼、智、信之五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认为,仁即爱,义即公平,礼即敬,智即良知(善),信即诚至;而对应爱、正、敬、善、诚,五常精神,即恒常不变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关联性,彰显传统优秀文化能够滋养社会。在徐教授看来,儒家重德性,仁、敬、忠、孝、慈、信、惠、顺,道德秩序才能建立起来。因为儒家重人伦,所以儒家重道德,且儒家的人伦关系是一种相对关系,并非局限在血缘关系中,而是扩充至非血缘关系之外。仁、义、礼、智、信具有更多普遍性,道德具有普遍性,才更具有实用性。

    中国传统文化蕴藏丰富的道德精神并能提供正确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是当代人安身立命的重要思想资源。学习国学经典一定要与自身的生命紧紧相连,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在徐教授的视界中,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具有以人性为根、以人伦为纲、以道德为魂的显著性特征,并合乎人性与社会文明发展的方向。

    徐教授的演讲大开大合,富于激情;生动活泼,有感染力;妙语连珠,旁证博引;顺手拈来,深入浅出,浅入深出;儒释道三家思想贯通,重视语言与思想的内在逻辑和功能,故能够就所论及的哲学概念、思想范畴,使其晦涩意义清晰呈现;演讲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化复杂为简约,化高深为平实,具有学术性、理论性、思想性、大众性、通俗性、价值性和关爱性特点,深受听众喜爱和好评。

    在线观众不仅在线上会谈群中向徐教授提问交流,部分听众还通过视频与徐教授进行面对面对话。大家认为,这是一场十分精彩的演讲,纷纷表示希望能够再次聆听到徐教授的国学讲座。

 

/图:贵州大学 黄诚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