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5日上午,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第925场通过“腾讯会议”网络平台进行。讲座主题为“阳明学良知说与朱熹之‘虚灵不昧’明德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翟奎凤教授主讲。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邓国元担任本次讲座的学术主持人。

翟奎凤教授
讲座中,翟教授从“虚灵不昧与晚年朱子明德论及阳明对其的翻转”“虚灵”“明觉”“灵明”与阳明的良知论,以及明清儒者论阳明良知说与朱子明德论之一贯等三个方面对所涉主题进行了具体而深刻的梳理与阐释。
在第一部分的内容中,翟教授首先基于朱子在《大学章句》中对《大学》“明明德”的诠释,指出朱子通过“虚灵不昧”诠释“明德”的意义从而形成朱子独特的“明德”论。翟教授在讲座中强调指出,虽然从范畴概念上来说“虚灵不昧”可能来自于佛教,但就朱子本人来说,充分认识到这一范畴及其所反映的“明德论”与佛教有着根本的差别,即判定佛教的有关“虚灵不昧”的思想不具备“应万事”“具万理”的积极性价值与义理。基于朱子在“虚灵不昧”的诠释中所强调的“具万理”“应万事”维度,翟教授认为朱子思想中的“理”并不能完全被理解为“只存有而不活动”,而是呈现出一种“活拨”的气象。就阳明对朱子“明德论”“虚灵不昧”的翻转来说,翟教授认为如果说朱子是“应万事”,阳明则理解为“万事出”,彰显出阳明在《大学》“明德”的理解上更为“积极”的面向。
在第二方面的内容中,翟教授紧扣讲座主题,结合相关文献,对阳明思想中有关“虚灵”“明觉”等范畴,尤其是这些范畴与阳明良知说之间的内在关系作了精微的阐释。具体内容上,翟教授分别从“主体”与“本体”两个维度对阳明良知说中所蕴含的“虚灵不昧”思想作了分别梳理。在“主体”维度上,翟教授认为阳明对“虚灵”等范畴的运用于朱子没有本质的区别,反映了阳明与朱子之间的承接性。在“本体”上,翟教授通过分析相关文本指出,在阳明思想中,灵明就是良知,灵明与良知共同关联着万物一体、一气流通,且在一体、流通过程中具有强烈的“主宰”性。

线上讲座
在有关明清儒者论阳明良知说与朱子明德论之一贯部分,翟教授通过聂豹、刘宗周、高攀龙等人物的相关论述,揭示阳明通过“虚灵不昧”所呈现的良知说,以及具体到《大学》“明德”诠释与朱子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基于阳明良知说与朱子明德论之间的一致性,翟教授从结论上对阳明学与朱子学之间的关系作了新的理解,认为二者之间更应该被理解为一种一贯的发展继承关系。
讲座中,翟教授围绕阳明学与朱子学之间的关系、阳明学在明清之间受到的反思与批判、儒家与佛教在“心”上理解的差异等问题,对线上观众提出的问题作了详尽的解答,深化了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与讨论。
讲座最后,主持人邓国元对翟教授的讲座作了简要的概括与总结,高度评价了翟教授在讲座中所呈现的学术观点与研究态度,指出翟教授的讲座不仅在具体内容上丰富而详尽,而且对于我们客观而完整地理解阳明学与朱子学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文: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邓国元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