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5日上午9:30,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孔子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宋立林教授开启了孔学堂第928期传统文化公益讲座,本次讲座以线上直播形式开展。讲座主题是“理解礼乐精神的十二个关键词”,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赵永刚副教授担任学术主持。
宋立林教授认为礼乐文明是中华文化的底色,礼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发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宋教授将礼的意义归纳为三点:对于共同体而言,礼意味着秩序;对于人际交往而言,礼意味着尊重;对于个体而言,礼意味着教养。毫无疑问,礼在今日依然不可或缺。
宋教授从仁(礼之本)、敬(礼之义)、序(礼之旨)、别(礼之用)、理(礼之质)、情(礼之基)、时(礼之魂)、中(礼之神)、节(礼之效)、谦(礼之德)、让(礼之行)、和(礼之道)十二个关键词展开对中华礼乐文化的深入论述,以仁发端,以和收束,提纲挈领,凝练精准,概括全面。对每一个关键词的论述又能旁征博引,阐发详尽,如论仁为礼之本,宋教授认为,如果没有仁,礼就会流于形式;因此仁是更关键、更基础、更根本的,仁是体,礼是用。仁德是所有礼的本体,忽视了仁德,礼就成了失去灵魂的空壳,礼所要求的敬、谦、节、让,都会成为虚伪的表演。
论和为礼之道,宋教授说,中国文化是崇尚“和谐”的文明体系。儒家礼乐文化所倡导的“和”,至少包含六重维度:个体身心和泰、家庭关系和睦、人际关系和善、社会状态和谐、国际关系和平、天人关系和顺。以天人和顺而言,礼乐对于天人关系来说,就是追求天人和顺。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超自然的有机连续、持久和谐。在中国哲学看来,万物休戚与共,息息相关,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无不关联。北宋大儒程颢《识仁篇》说:“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在礼乐文化之下,包含着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
礼乐文化内蕴着和谐的精神,也不断地追求着和谐的境界。不论是礼所建基的仁、理、情、时,还是别、谦、让、节等精神,以及序、中等目标指归,最后皆归元于“和”这一境界。礼不是造成“吃人”的枷锁,而是通向“成人”的桥梁。如果我们向往美好健康新生活,追求“情理交融、美善合一”的境界,自然离不开礼乐的滋养与熏陶。至圣先师孔子所言“不学礼,无以立”的教诲,梁漱溟先生“大兴礼乐教化”的呼吁,确实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笃实践履。
赵永刚点评说,宋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华礼乐文化的研究与推广,学术成果丰硕而渊懿,学术实践笃实且光辉,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本次讲座,真可谓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讲座文献资料丰富详实,讲授方式深入浅出,贯通古今,涵括经史,系统全面地阐发了中华礼乐文化的核心精神,既增加了听众的礼乐文化知识,又增强了听众践行礼乐的文化自信,获得了在线听众的广泛认同与高度评价。
图文:文学与传媒学院 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赵永刚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