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黔地经典 奏多彩华章

《平黔纪略》
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由洪秀全等人领导的农民战争所建立的革命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南方兴起而波及全中国的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但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最终在清政府和外国列强的联合打击下失败。
在太平天国的影响下,全国共18个省爆发农民战争,战事波及半个中国,使清廷国力大伤。其中在贵州也同样爆发了各族人民大起义,历时长达20年,在太平天国失败后还延续了9年。
下面要为大家推荐的,是详尽地记述了清咸丰、同治年间贵州农民起义的全过程的《平黔纪略》。

罗文彬,字质安,贵州贵阳人。清同治九年(1870)中举人,次年中进士,授礼部仪制司主事,曾任清廷会典馆纂修,后官至云南永昌府知府。精书法,有小篆《诗经》传世。另纂有《四川盐法志》四十卷,(民国)《贵州通志》有传。
王秉恩,字雪澄,四川华阳人。清同治十二年(1873)癸酉科举人,后在广州粤海堂任提督。
贵州咸同起义的范围遍及全省,涉及苗、教、仲、回等多个民族,战事时间长达20年,贵州省多个府州县陷入战火之中,无论是起义军、清政府的镇压军或者是普通百姓都受到很大程度的流血伤亡,造成的影响程度极深,是贵州近代史上不可回避的大事件。
《平黔纪略》正是为记录这一重要历史事件而形成的官方史书,由罗文彬、王秉恩受命编撰。全书按编年体分为二十卷,采用大量当时的往来奏折、禀报、咨议和对当事人的采访记录,详尽地记述了清咸丰、同治年间贵州农民起义的全过程,较为充分地利用了当时保存完整的各种原始资料。
作为一部官方修撰的史书,它有两个特点。
一是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历史观,该书编撰的目的是为统治当局提供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全书是站在清政府的视角,将当地的起义农民看作是造反的贼匪,着重记述了各族人民起义所造成的伤亡,而对起义的原由并无太多记述。
二是发挥官方优势,编撰者罗文彬为进士,王秉恩为举人,都有很深厚的编撰功力。书中收录了当时的奏报、禀报、咨文、采访等原始资料,以宗教为大纲,条理分明。同时处理史实的态度十分严谨,记述较为客观,不过多加入个人评价,以各级官方文件为主,辅以口述资料。
编者在例言中写道:”全书体例,略仿《通鉴》,惟无自案语,窃取谕旨以为裁断。其有指授方略及申饬臣下之文,敬谨恭录。凡皆据事直书,不以意为增省。惟恭录谕旨中,其一件中有牵涉他事与本书无关者,不无节取,要以片段为起止,不敢字句有删涂。”

考究扎实,资料清晰
贵州历史上一直是多民族聚居区,自清代改土归流以来,各族劳动人民深受封建统治阶级、地主、土司、土目等的压迫,以至各族劳动人民终于揭竿而起,爆发了震撼清王朝的咸同年间贵州农民大起义。
对于编撰者而言,要记录这场发生在贵州的农民斗争并不容易。一是因为参与起义的各族人民的语言复杂难懂,且行踪分布不定;二是贵州山高路险,且因很多山峰河流名字重复,容易混淆。
为解决上述问题,编撰者对各种资料进行详细考究,并将其整理分类。此书不仅是对战争情况进行详实记录,同时在地理方面对贵州的道路、山势、水源都做了详细考究。此外,书中也对各民族的特点以及分布进行了描述概括,有很大的研究参考价值。例如,编者在书中总结道:
“苗、教、仲、回,分合聚散,然大抵亦有分地,虽出没无常,必归本境。约略论之:贵阳、平越、都匀苗多教少;镇远、黎平、思州、安顺,苗、教各半;安顺尤苦仲夷;思南、遵义、石阡号匪,大定杠匪,兴义回匪,各有分据。”
《平黔纪略》一书采用通鉴体例,详细记述了贵州咸同年间起义发展的完整经过,其间各方死难无数,读之令人感叹。
近二十年的战争,对于起义军和清军还有当地的平民百姓,都是沉重的打击。这段清朝贵州农民起义的历史,虽只是太平天国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却也值得我们所有人铭记。
来源:贵州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贵州文库”公众号 2023-03-10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