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6日上午,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第947期由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兼职特聘教授李桂奎教授主讲,讲座主题为“《聊斋志异》中的人狐情缘”。贵州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赵永刚副教授担任学术讲座主持人。

李桂奎教授从事学术研究,重视文献、文本、文论、文化四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次讲座就是该研究方法的具体展示。李桂奎教授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讲述了《聊斋志异》中的人狐情缘,即:情缘起源于眼缘,给人以神秘感;狐鬼两种缘,不同人生体验;缘续缘断,温馨与凄冷之美;自我身影与理想幻影的艺术投射。
李桂奎教授在讲座中谈到,《聊斋志异》中一场场的“情缘”故事,既扑朔迷离,可歌可泣,又深沉感伤,荡气回肠。《聊斋志异》叙事故事,以官场、科场、情场为重心。其中,《青凤》《狐梦》《葛巾》《小翠》《辛十四娘》等一系列小说,写情场上的男性与狐女相亲相爱,往往始于“缘”,终于“分”,富有传奇性。缘起时,素昧平生的一对青年男女一见钟情,靠着“眼缘”赢得互爱,正如《牡丹亭》所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
缘分的来临,男性与狐女柔情蜜意,聪明的狐女给男子带来了乐趣,解除困厄。缘分断时,狐女飘然而去,曲终人不见,令人无限感伤。李桂奎教授认为,蒲松龄之所以热衷于写一场场“未了缘”,一方面是为了传达他从沉醉梦幻到坠入俗界的人生体验,另一方面是为了传达悲凉美感。正如《长生殿》所言:“只怕无情种,何愁有断缘!”一场场断缘,令人可悲可叹,又让人感到真情之可贵,不宜错过,否则悔之晚矣。《聊斋》情缘,荡气回肠,余韵缭绕。

李桂奎教授从蒲松龄、《聊斋志异》等基本文献、基础文本出发,运用中国小说批评理论,并以清代学术文化背景为参照,深入剖析《聊斋志异》人狐情缘的文学成就、美学特质与思想内涵,并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与《红楼梦》《阅微草堂笔记》《子不语》等小说进行对比,以此凸显《聊斋志异》的独特文学魅力。
李桂奎教授总结说,《聊斋志异》文本创造凭借着传奇性取胜,人奇而有形影依据,事奇而有世情灌注,文奇而有自情寄寓。无论如何,可爱的小狐狸,出现在夜深人静的时空,出现在多情者的梦中,飘然而来,倏忽而去。伴随着这种痴心妄想,蒲松龄作为一代才子情种的孤独落寞灵魂得以有所安放,我们也不免心驰神往。

李桂奎教授还悉心解答了听众提出的问题,对蒲松龄诗文研究现状、《聊斋志异》研究展望等问题进行了详细介绍。李桂奎教授的讲座兼有学术性与普及性,语言生动优美,逻辑严谨有序,抽丝剥茧,条分缕析,深入广大听众好评。
文:赵永刚 图:李选国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