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圻教授主讲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 贵州大学陈艳波教授主持

发布时间: 2023-04-01 浏览次数: 64

    2023年4月1日上午,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第948期在明伦堂顺利举行。主讲人为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贵阳孔学堂学术委员会执行主席徐圻教授,讲座主题为两种“自信文化”的契合——中华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怎样的精神土壤。

    贵州大学哲学学院院长、阳明学院院长、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陈艳波教授担任本次讲座的学术主持人。

    本场讲座中,徐圻教授通过梳理和审视10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解答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需要结合。徐圻教授联系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一百多年来所引发的文化转型和社会变迁,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的西方理论”,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的强大理论说服力和真理的光辉,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国情与深厚传统文化为其在中国的立足、扎根、传播、长存提供了土壤和滋养,指出二者的结合具有理论的真理性,实践的正确性和历史的必然性。

    其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可以结合。徐圻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包含“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两个维度。长期以来,我们主要依据现实的需要而对马克思主义中的“现实主义”较为强调,对其“理想主义”的方面注重不多。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理想主义”的方面与中华优秀传统文有诸多的内在契合性。比如: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都将理论的重心和关切聚焦到“现实的人”之上;马克思主义对共同理想的憧憬和对人类美好生活目标的设计与中华传统文化孜孜以求的“世界大同”“天下为公”境界的有价值指向和情怀理想的内在契合性;马克思主义关于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分为二”“合二为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等智慧有理论上的一致性和实践中的贯通性;在“人的解放”特别是“人的精神解放”的问题上,马克思关于“克服异化、回归人自身”自由人的共同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等等思想,与孔子、孟子、朱熹等关于“诚意正心”“修齐治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等理念,也可以彼此提供思想的启示和理论的滋养;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这个鲜明特色与中华传统文化长期传承、发展的“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贵君轻”“与民休息”等民本主义思想,有许多内在的一致性。所有这些,都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的许多重大观点具有天然的、内在的契合性。正是这种契合,使得一百年来中国人民在认知、认同、接受、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心理基础,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生根发芽、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思想资源和文化滋养。

    再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结合。徐圻教授通过梳理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过程中的认知与实践,认为从早年毛泽东同志的“心之力”到刘少奇同志以优秀传统文化修养党性再到习近平同志提出的“第二个结合”,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自身赖以生长的精神土壤、文化条件的积极运用与转化。当今中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作为执政七十余年的中国共产党,非常需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在内省自律、主体自觉、心性锻造、道德律己、自我修炼、党性修养等等方面持续提升,既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最后,围绕“人的思想境界和精神生活的提升与营建”“人生与哲学”等问题,徐圻教授与听众进行了交流讨论,鼓励大家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心”,营造敏锐的心智,打造坚韧的心理,锻造坚强的心灵,拓展宽厚的心胸,保持良好的心态。

    徐圻教授的讲座思想深邃,视野开阔,引经据典,诙谐幽默,娓娓道来,给在场的听众提供了一思想盛宴,引起了强烈共鸣。


文:曾君子 陈艳波 图:李逸依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