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学荐书】荐读赵平略的《王阳明居黔思想及活动研究》

发布时间: 2023-04-01 浏览次数: 19

    王阳明因贬谪至贵州而成就其思想之一变,即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贵州则因阳明文化的繁荣而享誉世界。但阳明居黔期间的思想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关学术成果也显得单薄。赵平略教授《王阳明居黔思想及活动研究》一书的出版,全面详述了王阳明入黔后的事功、思想、交游、诗文、教育等思想,立体的呈现了阳明居黔期间的心路历程。全书条分缕析,深入浅出,言语淳厚,娓娓道来,是了解阳明思想与贵州文化的一部佳作。

    全书总共十三章,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五章对阳明入黔及龙场悟道的原因、内容、意义进行了深入分析。第六至第十一章详述了阳明知行合一、《五经臆说》、同少数民族的交往、诗文创作、教育及其它思想内容。其余章节则对阳明与诸学者的交往、所授黔中弟子、对贵州的影响等进行了概述。

    王阳明三十五岁的时候,给正德皇帝呈上了一封奏疏,称言政事得失,许诸人直言无隐。认为如果治罪谏官,皇帝将会耳目塞听,危及国事。由此被当权宦官刘瑾廷杖后发配贵州,任龙场驿丞。但阳明并无远赴贵州的打算,他以病为由,游历西湖,好不惬意;又以投江为由,决议远遁而南下福建。而后受人指点,为防连累家人而远赴贵州,由武夷至广信、溯彭蠡、历沅、湘、至龙场。但中途还绕道去了玉山、草萍等地,于正德三年春天到达龙场驿,此地既没有马、粮食、驿务人员,也没有房子。阳明此时面临住房、粮食、自己及仆人就医、地方小吏谪难、交通、环境等八种苦难。阳明皆能化解危难,常常苦中作乐、乐山乐水、静心自在、自食其力、与民同乐。

    通过内外各种原因,又有环境、时间的锤炼加持,王阳明悟出了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圣人之道)、天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道德良知)、心即性、性即理(保持真己,便致良知)。龙场悟道使得阳明化解了朱熹格物致知的难题,无须外求便可成为圣人,化解了道德生活与快乐生活的紧张,并将道德生活与快乐生活统一融摄,合二为一。同时也为普通人打开了成圣的大门,此乃龙场悟道最为重要的意义之一。

    关于知行合一。要从三点去讨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知始,行是知之成。”“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但是,问题在于,行的主意不等于知的工夫也不等于知之始知之成不等于整个明觉精察不是全体的真切笃实也不是的全部。应当如何去理解知行合一呢?道德原理来自人的本心,是内在的,但人心往往容易被外在所障蔽,除去障蔽,探求本心,乃是,也是,即道德本心只有在道德行为当中才能把握,道德行为同样只能在道德本心的过程中才能展开。而体悟本心,照着本心去行事,就是致良知,二者实无大区别。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但凡有一理,需求得名正言顺,而《五经臆说》便是阳明悟道后,仍觉尚不完整,需求得古人经典的佐证方可。阳明用得鱼忘筌作比喻,认为五经乃是,其价值在于究理,虽然五经依旧是判断道德的标准,但道德规则源自人心,对追求道德的人来说,关键是要认清自己的本质需要,是求其放心,而非由外而内,穷究经典。所以五经是可以舍弃的,否则就是执念不去。

王阳明

    王阳明进入贵州以后,与当地土官、百姓、少数民族都有深交。如三次书信给安贵荣,婉拒赠礼、拒绝撤驿以及赴水西之邀等;阳明在龙场之时,当地人口以彝族为主,礼俗颇异,但当地百姓为其建房,帮其种地,解决了生活上的重大难题,阳明也邀请百姓喝酒欢歌,大块朵颐,酒后席地而睡,这种与民同乐、人人平等观念,使得阳明与当地百姓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通过此种方式,也改变了当地百姓的民风,提升了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知识结构。

    阳明在贵州也留下了不少诗歌和散文书信。诗歌包括咏物诗、山水诗、田园诗、纪事诗、酬答诗等。在《王文成公全书》当中便收录了大部分诗歌,名曰《居夷诗》。散文书信二十余篇。但有些文章实情尚待考证,如《象祠记》等。

    授徒讲学及交游是传统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备受历代学者推崇,阳明游历贵州,在文明书院讲学、开办龙冈书院,授徒弘道,很受欢迎。他与席书的讨论,到场聆听的人就有数百之众,他与毛科、朱玑父子等都有密切的交往。他在龙场写下《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更是体现出阳明有关教育的重要论述,从立志、修养、方法、改过、态度等方面都进行了精辟的论说,成为后人教育的典范之作。阳明还培养出了黔中王门的重要弟子,王学三先生孙应鳌、马廷锡、李渭便是其中佼佼者,他们为贵州文化的发展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综上,只是赵平略教授书中内容的点点滴滴,其实际内容丰富而深入浅出,对了解阳明文化、贵州本地多民族文化、阳明后学(黔学)、贵州教育等都大有裨益。

 

作者介绍:

    赵平略 1963年生,湖北鹤峰人。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院长、教授,贵州省阳明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贵阳孔学堂签约入驻学者,黔浙阳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韩国忠南大学儒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整理有《阳明先生集要》(合作)、《王文成公全书》(合作)、《王阳明集》(合作)、《黔记》、《贵州古代纪游诗文译注》、《王阳明散文选译》、《〈黔记·大事记〉考释》(合作)等,主编《王学研究》(1-6)等,著有《阳明文化》、《重读老筑城》(合作)等,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朝西南驿递制度研究”“清朝西南驿递制度研究、国家古籍整理规划项目王文成公全书点校、国家古籍整理年度项目黔记点校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

 

撰文:曾顺岗 编审:梅 来源:贵阳孔学堂图书馆 2023-3-31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