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传承和发展,提升贵阳市司法局干部职工文化自信,4月3日上午,贵阳市司法局2023年第9期“新时代大讲堂”在局指挥中心举办。贵州大学阳明学院教授、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刘凤霞博士受邀以“清明节的历史渊源、文化传统及价值意蕴”为主题进行授课。贵阳市司法局局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张青主持,局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及局属单位相关负责人参加学习。

贵阳市局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张青主持
讲座中,刘凤霞教授主要从节日概观、历史渊源、文化传统、价值意蕴等4个方面,同时结合多个小故事、小案例深入浅出地与听众进行了精彩讲解与分享。
在节日概观部分,刘老师主要列举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如汉族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维吾尔族那吾鲁孜节、傣族泼水节、傈僳族刀杆节、彝族火把节、壮族铜鼓节等。
谈及清明节的历史渊源,刘老师认为,“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有扫墓节、踏青节、三月节等别称”,并穿插诗词、画作,从清明节气、扫墓祭祖、踏青旅游三个维度阐释了清明节的名称渊源。
在论及清明节习俗来源时,刘老师以文献史料为基础,讲述了历史上清明节与上巳节、寒食节的融合历程以及清初汤若望的历法改革情况,从而形成了禁火、扫墓、踏青、插柳、蹴鞠、荡秋千、拔河、斗鸡、放风筝,以及吃蒿饼、青团、清明果、清明螺等清明节日习俗。

刘凤霞教授主讲
在文化传统部分,刘老师讲到,清明节蕴含了中国先民的农耕智慧,反映出天人合一的理念和道法自然的生存智慧,表现出中华民族崇本尊亲的思想和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更蕴含着中华民族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在价值意蕴部分,刘老师认为,时代变迁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清明节所体现的中华文化认同和核心价值理念并没有消失,反而在时代变迁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其中,敬祖孝先、尊老爱幼,慎终追远、寻根问祖,都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性格特征,传承了民族文化基因。近年来各地举行的缅怀先烈清明公祭活动,激发了民族的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
讲座最后,刘老师从跨文化交往的角度比较了墨西哥亡灵节与中国清明节的异同,指出两个节日日期、所属文化虽然不同,却都与祭祀死者、追忆先人相关。前者代表的是拉丁美洲人民对死亡的三重价值观,后者体现的是中国人民亲近自然、慎终追远、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精神内涵。

参与听众发言交流
讲授结束,通过主动发言、电脑随机抽取等方式共选取了4名听众发言。发言听众分别从不同角度谈及自己的认识和感想,认为讲座见解深刻,听众都很有感触,反映出大家对清明节日文化价值的重视,也体现了司法局全体干部职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最后,局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张青对本次专题讲座作了总结和点评发言。通过本次授课,司法局干部职工进一步学习和了解了清明节文化历史及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对进一步增强全局干部职工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图文: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