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文库》 | 陈寒鸣:《罗汝芳学谱》 贵州大学张新民教授作序

发布时间: 2023-04-07 浏览次数: 30

图书信息

书名:《罗汝芳学谱》

作者:陈寒鸣

 

内容简介

明代著名哲学家,泰州学派代表人物。

万历五年,曾拜谒修文阳明洞,题刻阳明别洞

 

  《罗汝芳学谱》系《阳明文库》的一种。该书以时为序,通过详实资料展示汝芳学思历程、思想宗旨及包括从政在内的人生实践,有助于人们了解和认识谱主其人其学。罗汝芳是晚明时期与王龙溪并提的儒学宗师,是泰州学派最重要的思想家。其学以求仁为宗旨,以孝、弟、慈为核心,以提振人性、醒民化俗为目的。他将这种很有特色的心学思想施用于行政实践,取得了显著效果。

 

作者简介

    陈寒鸣:江苏镇江市人,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泰州学派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主要研究中国儒学史、中国思想史和中国文化史,有个人著作:《中国文化史纲》、《中国企业文化简论》、《中国理想社会探求史略》(两卷本)、《李贽学谱(附焦竑学谱)》、《罗汝芳学谱》等,《中国儒学发展史》(三卷本,主编和主要撰稿者之一),编校《王艮全集》,另有200余篇论文公开发表。

 

求仁实践工夫的社会化开显与落实

——陈寒鸣教授《罗汝芳学谱》序(节选)

  寒鸣教授继承侯外庐、黄宣民两先生的学术传统,长期从事泰州学派的研究工作,以为儒学深入民间,进入平民阶层,不仅是士大夫安身立命获取精神力量的专门学问,同时也是普通庶民移风易俗吸取思想资源的重要凭借。就传统中国的思想世界与历史实际而言,儒家的义理价值与百姓的生活日用,二者本来就存在高度黏合的可能,泰州学派无疑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历史例证。以平民儒学派的概念来加以定义或概括,显然是十分允当和妥适的。今天如果要重建符合时代需要的平民儒学,泰州学派的理论主张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有用的思想遗产或文化资源,当然也是值得认真总结分析和批判继承的。 

  正因为如此,着眼于传统中国儒字发展的整体性传统,尤其是泰州学派身家国天下一体的理论主张及具体实践,寒鸣教授主张不仅要接着讲,同时更要接着做,所谓接着讲即必须在理论解释层面上消除权力运作与百姓日用之间的隔阂,而接着做则是在生活实践层面上真正确立现代人民大众的政治主体地位。我们从中正可看到寒鸣教授治学的路径取向,他是以古今融的视野来展开其思想史的客观研究的…… 

  我读寒鸣教授之书既竟,殊感受益颇多,以为是书之梓行问世,必能嘉惠士林。青年朋友如能取此书与程玉瑛之《晚明被遗忘的思想家:罗汝芳诗文事迹编年》、吴震之《罗汝芳评传》、罗伽禄之《一代思想大师罗汝芳》,同置案头,时时比较对读,收效必更深更巨。而泰州学派学术思想及工夫实践之创造性重新诠释,亦必因此书之出版发行而多得一重现实助缘。至于如何了解、把握和继承传统平民儒学的丰厚遗产,从而推动其朝着现代性的合理方向转换或发展,乃至能够具化为活生生的人文事实,并为制度的良性安排提供必要的借鉴资源,则是蓄积在寒鸣教授心中而有待共同解决的时代问题。我屡受其请而勉力撰成此序,亦望世之君子读其书而知其意焉。

张新民

(贵州大学二级教授、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


  终于完成了这部 30 余万字的《罗汝芳学谱》。这是继完成《李贽学谱附焦竑学谱》(孔学堂书局于2020年出版)后,完成的又一部关于泰州学派人物的学谱。而这次的谱主罗汝芳,则堪称泰州学派的殿军,在晚明王学史乃至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上都有着极重要的地位。 

  值此稿成之际,我特别怀念和感恩先师黄公宣民先生。宣民先生生于1934年,殁于2001年,江西萍乡人。他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思想史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正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特聘教授、湘潭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中国哲学》主编,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孔子基金会理事及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等。黄先生少年时代就学于萍乡中学,17岁时在江西参加财经工作,1955 年考入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师从陈寅恪、刘节、杨荣国等著名历史学家。这使他大学时代就已初步掌握了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有了一定锻炼,如其所撰作业——《南宋爱国学生运动领袖陈东》即受到陈、刘诸师嘉奖,并蒙推荐而能以在校学生身份公开发表。在校期间,黄先生刻苦求学,又任班学生会主席,热心于公益之事,喜爱吹笛、拉二胡等文体活动,故而在老师、同学中留有深刻影响。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的李锦全先生,当时留校为助教,担任他们的辅导员,从此与黄先生结下终生深厚的师友情谊。1959年,黄先生大学毕业,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今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跟随著名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侯外庐教授长期从事中国思想史研究,他是外老晚年的主要工作助手。外老晚年卧病在榻,言语不利,黄先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外老的学术事业之中,协助外老完成了《船山学案》(岳麓书社 1982 年版)、《中国封建社会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韧的追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5 年版)、《侯外庐史学论文选集》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871988年版)、《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又为外老撰写各类文章20余篇。长期以来,黄先生积极参加集体写作,尤以主要精力参加侯外庐学派的集体研究工作,为侯派学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先后参加的集体撰著之著作有《中国近代哲学史》(侯外庐主编,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中国思想史纲》上下册(侯外庐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01981 年版),《中国史稿》第六、七册(与刘重日及何龄修、郭松义、刘永成等合著,人民出版社 19871995 年版),《宋明理学史》上下卷(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人民出版社 19841987 年版)等。黄先生治学十分严谨,既重理论,更重史料乃是其治学的重要特点。他勤于读书,善于收集资料,每读书必做札记。他不仅积累下难以计数的资料卡片,而且在其研读过的许多书(如二十五史《十三经注疏》《皇清经解》《通志堂经解》《续通志堂经解》《百子全书》《全唐文》《朱子语类》《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等等)中还留下大量颇能反映其学术思想的批语及各种圈点、标记。平日谈话,无论是对理论或史实,他均言之确凿,所论多中肯綮。至于其所撰写的《中国:社会变革与儒学的演变》《明代平民儒者颜钧的大中哲学》《蕺山心学与晚明思潮》《清初的早期启蒙思潮》《清初理学与汉学述略》《王柏、金履祥的疑经思想》《侯外庐对中国历史的探索》等论文,不仅表述了他在深入研究基础上形成的真知灼见,而且他的那些学术见解都建立在坚实的史料基础之上。这充分体现了他不作虚空之论、唯求踏实之言的学风,故而其论文一经发表,即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正是在深入扎实的科学研究基础上,黄先生提出了许多富有价值的观点。如其综论中国儒学发生发展史,认为从儒学的发展历程看,先秦的孔子以上古以至三代,尤其是西周礼乐文明为渊源,继承学而又创造性地提出学,开创了儒家学派。汉代儒学的特征主要在于其提出的天人之学。到宋代,儒学发展成圣人之学,即理学。他认为,中国儒学思想理论的高峰是宋明理学,而学术成就的高峰则是清乾嘉汉学。再如,黄先生曾投入很大集力研究前人不甚关注的宋元时代的金华朱学。他发掘金华朱学具有不同于其他朱子学派别的思想特色,一是带有浓厚宗法色彩的道统观,宗派色彩浓厚;二是强调分殊而理一,注重由传以求经,循此而发展了朱学沉埋于故纸的支离烦琐的笺注学风;三是疑经精神,反映出正处于上升时期的朱学面貌。他还指出,金华朱学开启了明初理学,成为洪武儒学的主流。这些发前人所未发的概括和分析,现在已被学界普遍认同。又如,黄先生对于明代思想有较为广泛而又深刻地研究。他认为,从朱学到王学,从王学到反正宗儒学的异端思想,最后到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潮,这是明代思想发展的主脉,王学则是明代思想学术的巅峰。他对王艮及泰州学派、对刘宗周(蕺山)与晚明社会思潮等的研究均很有特色。此外,黄先生早年既已从事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对戊戌以前的王韬、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戊戌时期的变法维新派,辛亥革命准备时期的民主派,五四时期的民主与科学思潮等等都进行过深入探讨,并有自己的评价。黄先生多年来特别注重探求中国早期启蒙与近代启蒙思想的连接。他认为,早在明清之际的社会进步思想之中,已经出现民主思想与科学思想的萌芽,这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近代思想因素,如早期启蒙者的公天下观念、公仆观念、公是非主张、法律平等要求和平均地权的思想等等就都是近代民主思想的萌芽。他的这种研究和分析,对于厘清中国思想文化近代化历程并进而探析中国思想文化现代化问题极有裨益。 

  我 1981 年初立志自学中国思想史时,曾致函侯外庐先生求教,外老时因病住院,特嘱黄先生以思想史室名义给我复信,热情鼓励,又详列从马列经典到史学理论著作以及经、史、子、集应读的基本书目。不久,黄先生又将姜广辉先生介绍给我,要姜先生与我保持经常性联系。此后,我即受到黄、姜二先生的指导和奖掖,不仅从中感受到侯外庐先生人格的伟大及其学术思想体系的博大精深,而且学会了治学、为人及将这二者有机结合。多年来,我追随黄先生治学。他对我期望甚殷,我则受益良多。他的高尚人格和学术更直接给我以深刻影响。如其治学谨严,每着手做一课题,必阅遍所能看到的全部资料,详尽了解国内外学术界与之相关的研究状况,然后加以深入研究,努力提炼出自己独到的心得之见;每临文,精心构思,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力求使之既能经受当下乃至未来学术界的检验,又能经受既往历史的验证,不仅要尽可能使史学论文能够比较真实地再现历史,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可读性。责己严而待人宽,视学术如生命。所有这些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并导引着我治学做人。 

  正是在黄先生引领下,多年来,泰州学派成为我学术研究上关注的重点。记得 1991  11  26 日,先生在给我的信中写道:泰州学派尊崇孔子,发扬孔子有教无类传统,尤为注重在市井山林的普通百姓中传播儒学,使儒学平民化,乃至创造性地发展出平民儒学。他们讲说经书,不泥传注,多发明自得;倡扬所谓百姓日用便是道’‘愚夫愚妇与知能行便是道,强调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这个学派无论在思想主张和学术风格上都表现出鲜明特色,在中国思想史上独树一帜。自嘉靖以后,泰州学派风行天下,上自师保公卿,中及疆吏司道牧令,下逮士庶樵陶农吏,几无辈与之。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在泰州后学中出现了一批非名教所能羁络的进步思想家,如颜钧、何心隐、李贽等都曾因反抗专制压迫而被统治阶级目为异端,遭受残酷的迫害。正因如此,也使泰州学派更负盛名,为历代学者所瞩目,对其是非功过,聚讼纷纭。然泰州学派是平民学派,自其创始人王艮(心斋)开始,即只重口传心授,不重文字著述,故其传人(特别是平民出身者)很少著述,即便亦所著述,亦由各种原因而流传不广,乃至湮没不闻。新近从江西永新颜学恕先生处发现的《颜山农先生遗集》即为一份非常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而目前我国学术界虽已有不少系统研究泰州学派的论著,但还没有较为完整的文献资料汇刊,有些泰州学派学者的著作甚至还没有发现,如徐樾(波石)的文集是否存世就不清楚。您近年研究泰州学派,已发表了几篇文章,未审是否考虑协助我来搞这样一部文献资料汇刊,以期为泰州学派研究者提供一套较为完整的历史文献资料?黄先生过早地辞世,编辑《泰州学派文献选辑》成为他无法完成的遗愿,而我这些年来承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钱明研究员的邀约勉力整理编辑出《泰州王门集》,今又继《李贽学谱附焦竑学谱》和《泰州学派活动系年》后完成了这部《罗汝芳学谱》,庶几亦算是在完成黄先生的遗命,只是不知先师在天之灵对学殖浅陋的我交出的这作业是否满意? 

  这部《罗汝芳学谱》之所以能够完成,我要衷心感谢贵州大学的张新民教授。他是位我极敬重的真正的君子!他不仅热情地将那本《李贽学谱附焦竑学谱》推荐给孔学堂书局并鼎力促成了出版,而且当他得知我又有编撰《罗汝芳学谱》的计划时,热情激励,不时促我奋力,还从体例上提出了极好的建议,又常与我就阳明学和泰州学派,尤其是近溪其人其学进行讨论,提出了许多对我有重要启迪的精彩观点。拙稿既成,长期翳目的新民教授在自身工作极其繁忙的情况下,认真审阅,并且经深思熟虑后赐撰宏论作为拙书之序。如此古道热肠,今世能有几许?此生得识、得交真君子,实为万幸!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的吴光、钱明、张宏敏先生,南开大学的周德丰先生,南京大学的周群先生,山东大学的葛荃先生等学界贤达均对我的工作予以关注和支持,谨此一并致谢。 

  我要感谢夫人白凤英女士,在我所有的文字背后都有她默默的付出。感谢我的二位兄长秋鸣和春鸣先生,以及所有的亲人与朋友,是他们无私的关怀成为我生活和工作的内在精神动力。当然,我同样要感谢所有支持、关心我的朋友们。谨以此书稿献给所有我铭感于心的人们。

陈寒鸣


 

目录


    “求仁实践工夫的社会化开显与落实——陈寒鸣教授《罗汝芳学谱》序 / 1

 

    自序 / 38

 

    小引 / 001

    武宗正德十年乙亥(1515),一岁 / 006

    正德十二年丁丑(1517),三岁 / 013

    正德十四年己卯(1519),五岁 / 014

    正德十六年辛巳(1521),七岁 / 016

    世宗嘉靖元年壬午(1522),八岁 / 018

    嘉靖三年甲申(1524),十岁 / 021

    嘉靖六年丁亥(1527),十三岁 / 023

    嘉靖八年己丑(1529),十五岁 / 026

    嘉靖十年辛卯(1531),十七岁 / 030

    嘉靖十一年壬辰(1532),十八岁 / 034

    嘉靖十二年癸巳(1533),十九岁 / 037

    嘉靖十四年乙未(1535),二十一岁 / 039

    嘉靖十五年丙申(1536),二十二岁 / 043

    嘉靖十九年庚子(1540),二十六岁 / 048

    嘉靖二十年辛丑(1541),二十七岁 / 055

    嘉靖二十一年壬寅(1542),二十八岁 / 058

    嘉靖二十二年癸卯(1543),二十九岁 / 061

    嘉靖二十三年甲辰(1544),三十岁 / 064

    嘉靖二十四年乙巳(1545),三十一岁 / 069

    嘉靖二十五年丙午(1546),三十二岁 / 071

    嘉靖二十六年丁未(1547),三十三岁 / 073

    嘉靖二十七年戊申(1548),三十四岁 / 077

    嘉靖二十八年己酉(1549),三十五岁 / 081

    嘉靖二十九年庚戌(1550),三十六岁 / 085

    嘉靖三十年辛亥(1551),三十七岁 / 087

    嘉靖三十一年壬子(1552),三十八岁 / 090

    嘉靖三十二年癸丑(1553),三十九岁 / 093

    嘉靖三十三年甲寅(1554),四十岁 / 097

    嘉靖三十四年乙卯(1555),四十一岁 / 099

    嘉靖三十五年丙辰(1556),四十二岁 / 104

    嘉靖三十六年丁巳(1557),四十三岁 / 107

    嘉靖三十七年戊午(1558),四十四岁 / 109

    嘉靖三十八年己未(1559),四十五岁 / 113

    嘉靖三十九年庚申(1560),四十六岁 / 116

    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四十七岁 / 120

    嘉靖四十一年壬戌(1562),四十八岁 / 122

    嘉靖四十二年癸亥(1563),四十九岁 / 126

    嘉靖四十三年甲子(1564),五十岁 / 129

    嘉靖四十四年乙丑(1565),五十一岁 / 140

    嘉靖四十五年丙寅(1566),五十二岁 / 147

    穆宗隆庆元年丁卯(1567),五十三岁 / 158

    隆庆二年戊辰(1568),五十四岁 / 163

    隆庆三年己巳(1569),五十五岁 / 166

    隆庆四年庚午(1570),五十六岁 / 168

    隆庆五年辛未(1571),五十七岁 / 171

    隆庆六年壬申(1572),五十八岁 / 176

    神宗万历元年癸酉(1573),五十九岁 / 179

    万历二年甲戌(1574),六十岁 / 190

    万历三年乙亥(1575),六十一岁 / 195

    万历四年丙子(1576),六十二岁 / 204

    万历五年丁丑(1577),六十三岁 / 212

    万历六年戊寅(1578),六十四岁 / 217

    万历七年己卯(1579),六十五岁 / 222

    万历八年庚辰(1580),六十六岁 / 229

    万历九年辛巳(1581),六十七岁 / 232

    万历十年壬午(1582),六十八岁 / 234

    万历十一年癸未(1583),六十九岁 / 240

    万历十二年甲申(1584),七十岁 / 246

    万历十三年乙酉(1585),七十一岁 / 250

    万历十四年丙戌(1586),七十二岁 / 254

    万历十五年丁亥(1587),七十三岁 / 262

    万历十六年戊子(1588),七十四岁 / 270

 

    附录一 罗明德公本传(《罗汝芳集》)/ 281

    附录二 罗汝芳(《皇明理学名臣传》)/ 285

    附录三 近溪罗先生传(《王时槐集》)/ 288

    附录四 罗汝芳(《周汝登集》)/ 291

    附录五 参政罗公(《续藏书》)/ 295

    附录六 参政罗近溪先生汝芳(《明儒学案》)/ 298

    附录七 罗汝芳传(《明史稿》)/ 301

    附录八 罗汝芳传(《明史》)/ 303

    附录九 罗汝芳传(同治《建昌府志》)/ 304

 

    参考文献 / 307

 

    跋 / 309

 

《阳明文库》简介

  在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在贵州省孔学堂发展基金会和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的支持下,孔学堂书局启动了《阳明文库》的编辑出版工作。《阳明文库》以阳明文化为核心,多角度、深层次深入挖掘阳明文化资源,高水准、全方位汇聚和推出海内外阳明学研究精品力作,打造一个具有权威性、唯一性、现象级的时代出版工程。

  在“十四五”期间,孔学堂书局邀请海内外学者共同实施《阳明文库》出版工程。该出版工程计划分四个部分推出:一是出版海内外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阳明学及阳明后学的研究著作;二是出版阳明学及阳明后学古籍善本、孤本的影印本;三是出版阳明学及阳明后学优秀历史文献的点校本;四是实现阳明文化的数据化工程。

  欢迎海内外学者参与《阳明文库》出版!


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购买现在就下单吧!

 

 

孔学堂书局

主要出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著作和通俗读物的专业出版社。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大坡路26孔学堂杂志社(550018/贵阳市花溪区孔学堂中华文化国际研修园1号楼(550025

邮箱:gzkxtsj@163.com

图书订购:0851-85895323

 

立足当代   弘扬中华文化

面向世界   对话多元文明

 

孔学堂书局

孔学堂书局微店


来源:孔学堂书局 2023-04-07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