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丁为祥教授主讲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阳明心学的当代价值” 贵州大学刘凤霞教授主持

发布时间: 2023-04-09 浏览次数: 10

    202349日上午,第950期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在孔学堂明伦堂举行。本次讲座主题为“阳明心学的当代价值”,主讲人为中国哲学学会暨中华孔子学会理事、中国朱子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孔子学会阳明学会副会长、陕西师范大学关学研究院院长、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丁为祥。贵州大学阳明学院教授、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刘凤霞博士担任本次讲座的学术主持人。

    两个小时的讲座,丁为祥教授全程站立,以宏阔的视野和鲜明的现实关照视角,对阳明心学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深度梳理,对程朱理学与阳明心学的关系进行了重新审视,对阳明心学在当前社会公民道德建设、个体生命成长、行业专业发展中的积极意义进行了全面阐发。其讲解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呼应了“阳明心学当代价值”这一主题。

    讲座伊始,丁教授从公民道德意识角度出发,对当今社会存在的公民意识淡漠、缺乏担当精神现象进行了批判,进而引申到阳明心学对生命个体的独立、自由精神的激扬上来。讲述过程中,丁教授不仅回溯到五四新文化运动,讲述了“民主”与“科学”精神对公民意识的塑造,还重点阐释了中国社会从明到清的文化选择问题。在丁教授看来,我们不仅仅需要科学、民主,还需要独立与自由。认为,清代朴学代表——乾嘉学派重训诂、重考据,在历史上自有其知识学价值,却与个体独立、大义凛然的中国文化精神距离甚远。相较而言,重理气心性的程朱理学和重德性的陆王心学实为这一精神提供了诸多价值。

    随后,丁教授从儒释道三教融合的维度阐释了“宋明理学是我们精神家园”这一重要命题。丁教授主要从赵宋王朝对士人、对仕宦态度讲起,对王治要略与儒者命运等内容进行了深度阐发。认为,宋皇帝“厌武修文”的“文治”社会模式,促使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迅猛发展,也因此,“自宋代开始,儒学酝酿了新的创造”。在他看来,唐代韩柳的古文运动之后,经学复苏,经北宋三先生(胡瑗、石介、孙复)的扬波助澜,到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的层递阐发,再经孟子、陆王心学一脉的持续高扬,三教合流下的儒家精神价值立场基本定型。在他眼中,从“月印万川”“理一分殊”“天道本体”“天理本心”到“真是真非”“真知真行”,体现的正是儒家君子精神落实到实践生活中来的转变历程。期间,丁教授更以范仲淹、富弼、王安石等名人事件,阐释了儒家“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志士仁人精神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士大夫精神。

    在第三部分,丁教授主要阐释了阳明心学与程朱理学的差异性问题。讲解时,丁教授将王阳明的生平家世穿插进来,重点围绕人生第一等事、阳明格竹、为学三变等重要事件,就阳明对程朱理学扬弃的心路历程进行了多重阐发。对此,他以“知行并道、身心并在、内外互证、主客为一”十六字归纳总结。接着,他以王阳明与朱熹对《大学》阐释的差异性为例,阐述了王阳明“致良知”与《大学》的关系;又从《中庸》出发,追溯孔孟之道,对儒家“慎独”思想进行了全面阐释。

    讲座最后,丁教授又在前述基础上对“阳明心学当代价值”这一命题进行了更有现实指导意义的阐发并将此概括为六大概念,即:慎独立身、诚意用世的做人原则,与世谐行、四民异业而同道的平等观,诚实守信、遵守契约的公民意识,相亲修睦的人际交往观,做好本分、遵守行业行规的公民精神,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进一步指明了阳明心学对当今社会的积极指导作用和建设性意义。

    在观众提问和互动环节,丁教授就大家关心的阳明心学教育理念、阳明心学与康德道德哲学的差异性、阳明心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阳明心学对社会风气的矫正等核心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讲座结束之后,现场观众仍意犹未尽,涌到台前与丁教授进行对话交流。

    丁教授博闻强识,视野宏阔,具有深厚的学养。讲座内容宏富,讲解深入浅出,纵横捭阖,使在场听众沉浸其中,不时响起阵阵掌声。观众纷纷表示,丁教授的讲解精彩、富有感染力,是一场思想深刻、富有启迪意义的思想盛宴。讲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丁为祥,陕西西安人,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关学研究院院长。现任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暨中华朱子学会常务理事等学术兼职,长期从事中国哲学的教学与研究,著有《熊十力学术思想评传》《虚气相即——张载哲学体系及其定位》《学术性格与思想谱系——朱子哲学视野的形成及其历史影响的发生学考察》《实践与超越——王阳明哲学的诠释、解析与评价》等著作,发表论文180余篇。

 

文:刘凤霞 图:王恒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