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轩 | 阳明先生是“一夕悟道”吗?

发布时间: 2023-04-11 浏览次数: 23

    日前,著名文化学者郦波新作《心学的诞生》在贵州修文首发,网友学友书友们的目光又一次聚焦到贵州,关注到阳明先生“龙场悟道”。

    搜索网友发言和网络文章,浏览一些著作会发现,不少人认为阳明先生在贵州贵阳修文龙场是“一夕悟道”,或者表述为“一夜成圣”,之后,便是“开挂”的效果、人生的巅峰。

    阳明先生“龙场悟道”是“一夕悟道”吗?怀着“学则需疑”的态度,咱们来探讨探讨。

中国阳明文化园


    《明史》记载:“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王阳明年谱》记载:“(明正德)三年戊辰,先生三十七岁,在贵阳。春,至龙场。先生始悟格物致知。”

    龙场驿位于今贵州省贵阳市西北的修文县城区。据《贵州通志·建置志》记载:明代在这里设“驿丞一员,吏一名,马二十三匹,铺陈二十三副”。但当阳明先生一路惊魂、历经劫难抵达时,这里的“编制”“配置”早已荡然无存,连吃住等基本生存需求都无法保障。此种境况,令阳明先生发出灵魂拷问:“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自计一切得失荣辱皆能超脱,惟生死一念,尚在心中萦绕”的阳明先生日夜思索、不得其解,“甚而作一石棺,躺而闭目沉思”。一切的转变似乎发生在一个夜晚,《王阳明年谱》这样记载当时的场景:“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语人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大意是说,一天深夜,阳明先生在睡梦中灵光一现、幡然猛醒,悟出了圣人之道、自身本具,无须向心外寻求,理就在心中的道理,于是呼跃而起、放声大叫,众人都感到十分惊讶。

    这次经历被后人称为“龙场悟道”。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标志性的重大事件。“龙场悟道”之后,阳明心学雏形初具、走上历史舞台,将儒家之学推向了新的高度。阳明先生本人也从这里开始,逐步成为梁启超所提出的中国历史上的“两个半圣人”之一。

新编历史剧《阳明悟道》


    思想的结晶好比“十月怀胎”后的“一朝分娩”,一定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表面上看,阳明心学诞生在一天夜里的电光石火间,但阳明先生如果没有在长期的学习和磨砺中练就“一夕悟道”的功力,就一定不会成就“一夕悟道”的功果。换言之,没有数十年量的不断积累就不会迎来龙场驿那一刹那间质的猛然飞跃。如此,我们可以说:

    “一夕悟道”是志存高远后的嬗变。阳明先生12岁时,就曾请教老师,“何为第一等事?”老师听到后回答:“惟读书登第耳”,他听后反驳道:“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可见,阳明先生年少时就立下了做圣贤之志。即便是贬谪龙场驿,也一样在思考“圣人处此,更有何道?”,这可以看作是阳明先生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悟道之后,他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首倡的也是“立志”,认为“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传习录》中记载说:“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由此可见,龙场“一夕悟道”正是阳明先生“取法乎上”并痴心不改修得的正果。

    “一夕悟道”是泛滥词章后的升华。阳明先生出生在书香世家,饱受文化熏陶,加之“明睿天授”并广积博采,为“一夕悟道”打下坚实基础。《明儒学案》中黄宗羲记云:“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王阳明年谱》记载,王阳明在学习兵法时,“留情武事,凡兵家秘书,莫不精究”;精研辞章之学时,搜取诸经子史读之,多至夜分。他还认真地修习过道家、佛家、理学等学说。在阳明先生的《家训》开篇中,首先提到的就是读书增进学问。事实上,在人类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灵感乍现时刻,阿基米德在洗澡的时候,看见溢出来的水,想到了计算浮力的办法;凯库勒梦见蛇咬着尾巴,继而提出苯分子的环形结构;牛顿被苹果砸到头上,受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但这些灵感的背后都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是思想者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学习,认知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发生的跃升。龙场悟道亦是如此。

    “一夕悟道”是事上磨炼后的飞跃。众所周知,谪官龙场,是阳明先生的一次劫难,但也是促成他“悟道”的大事因缘。王阳明抵达龙场后,经历了环境艰险、疾病缠身、官吏迫害等苦难。面对如此局面和处境,他没有苟且,而是向内求力量,“再经忧患,而始豁然大悟‘良知’之旨”。后来,他回忆说:“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可见,“悟道”之路本身就是一条“在事上磨练”的上下求索之路。著名学者杨国荣说:“这并不完全是一种突如其来的神秘顿悟,而是一个长期沉思与瞬间突破交互作用的过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或许谪贬龙场,也是“心学”昌明的“必经之路”吧!

    “一夕悟道”是特殊山水人文浇灌后盛开的花朵。阳明先生走进贵州特别是抵达龙场后,展现在他面前的完全是一幅不同于中原、不同于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与山水对话、与“夷人”相处、与坏人斗争的过程中,“阳明之困”“阳明之情”“阳明之心”“阳明之学”发生悄然变化。著名学者郦波就从自然山水之助、民性质实之助、思想文化环境之助三个方面阐述了贵州特殊环境在阳明心学诞生中的作用。阳明先生一生留下600多首诗,这是研究阳明心学不可或缺的资源,其中100多首作于贵州,很多都显露出阳明先生从贵州山水人文中得到启发的痕迹。所以,可以自信的说,阳明心学是深深打上了贵州烙印、刻下贵州基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修文县阳明洞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王阳明或引用阳明学说,并把阳明心学加以转化,提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心学”,修炼共产党人的“心学”就是修炼党性。这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形成的思想理论创新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先后部署开展了党史学习教育等5次党内集中学习教育,目前正在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每一次都是理论武装的重要课堂、自我革命的生动实践和凝心聚力的奋进号角,本质上都是正己心、守初心、立天地心的过程,都是在回答共产党人的“心学”这一重大命题。当然,修炼共产党人的“心学”,仅靠几次集中学习教育还不够,必须将其作为长期任务,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直至成功“悟道”。

    我们要汲取“龙场悟道”的有益养分,正确认识和把握其时代价值,悟出修炼共产党人“心学”的秘诀。更好地淬炼“立志”的功夫,任何时候都像阳明先生一样,虽身处绝境仍胸怀天下,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更好地锤炼“勤学”的功夫,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在常学常新中开阔视野、加强修养、增强定力、提高本领。更好地锻炼“实践”的功夫,知行合一、求真务实,不断地在事上磨练,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千锤百炼中正心明道、怀德自重。


来源: 贵州宣传 2023-04-04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