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立军 乔毅 | 从《王阳明全集》入手看明代南赣地区省镇营兵将领建置

发布时间: 2023-04-11 浏览次数: 10

    作者简介肖立军,男,辽宁锦州人,先后于南开大学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现为天津师大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明史学会理事,民盟天津师大基层委员会副主委,天津南开区特聘政协委员。        

 

    摘要:南赣地区位于江西、福建、广东、湖广四省交界之地,是明代治安的重灾区,江西设立的镇戍将领主要在南赣。明初,明廷在南赣地区仅设一卫、三守御千户所,至迟景泰年间,南赣地区设立守备,后一度设参将、副总兵,乃至总兵等镇戍将领,以缉捕盗贼,维持地方治安,因时局变化时设时撤。大致明中期之后,南赣地区形成专设镇戍将领,跨省界管辖四省交界地区省镇营兵,保卫地方的局面。省镇营兵的建置及其演变,与南赣地区治理、军政关系等问题密切相关。王守仁曾任南赣巡抚,《王阳明全集》中对南赣地区省镇营兵的建置情况有比较丰富的记载。

   关键词:明代;南赣;省镇营兵制;《王阳明全集》

 

     明代省镇营兵将领也称镇戍将领,两种提法着眼点不同。《王阳明全集》多处提到省镇营兵将领,据粗略统计,提及守备75处,参将42处,副总兵23处,总兵23处。省镇营兵制将领设置及其履职,反映了明代军制演变、地方治理、军政关系等问题。本文试对南赣地区省镇营兵制将领设置稍加探讨。


一、明代南赣州县及卫所设置概况

    众所周知,江西设立镇戍将领的主要地区是南赣,该地区包括南安府(治今江西大余)和赣州府(治今江西赣州市)。南赣处于江西、福建、广东、湖广四省交界,地形复杂,山川险峻,但又四通八达,为“四省咽喉,而粤则南贛肩背,郴、衡其左腋也,汀、漳其右臂也”,易流民啸聚,是治安重灾区。明朝设南赣巡抚,管辖闽粤赣交界地区的南安、赣州、惠州、潮州、汀州、漳州等区域。明代赣州府地区在行政组织方面,洪武初“改路为府,辖十县”。隆庆三年,增设定南县;万历四年,增设长宁县,12县,分别为:赣县(附郭)、雩都县(现称于都)、信丰县、兴国县、会昌县、安远县、宁都县、瑞金县、龙南县、石城县、长宁县(现称寻乌)、定南县。

    南安(府)地区在行政组织上,共设置4县,“明太祖洪武元年改南安路为南安府,领大庾、南康、上犹三县”。正德十二年取大庾、南康、上犹的部分划分出崇义县,至此南安府辖4县:大庾县(附郭)、南康县、上犹县、崇义县。

    赣州地区在军事方面,共设置一卫、两守御千户所。赣州卫最早在元至正时期乙巳年(1365)设立,后可能短暂裁撤,洪武五年二月复设,治所在赣州府治东南。会昌守御千户所、信丰守御千户所都设立于洪武十七年,治所分别位于会昌县治东、信丰县治西北。南安府只设置了一个南安守御千户所,设立于洪武二十一年,治所在南安府治西。南赣地区至迟于景泰年间设立守备,后一度设参将、副总兵,乃至总兵。


二、统领卫所等军队的省镇营兵将领设置

    明廷在南赣地区设置省镇营兵将领主要为了缉捕盗贼,维持地方治安,省镇营兵将领包括总兵、副总兵、参将、守备等。《王阳明全集》所记载的省镇营兵将领部分事例与南赣有关,特别提到南赣守备。综合《明实录》、南赣一带志书等记载,南赣地区省镇营兵将领设置情况如下:

     守备。宣德年间,明廷多次调派南赣地区及临近各卫所官军进行“捕盗”、“巡逻”等活动以稳定地方。宣德五年十一月,“赣州卫指挥张俊领军三百赴茶陵捕盗”。张俊作为赣州卫指挥领军捕盗。宣德七年十二月,因“赣州府会昌县贼徐仕荣等纠集广东、福建逋逃军民劫掠,被其害者数县。敕江西、广东二都司发兵捕之”。宣德八年六月,“敕江西都指挥佥事吴坚领兵一千人,镇守赣州卫及信丰、南安、会昌千户所,往来巡逻”。宣德九年十月,“瑞州府高安县强贼谢文彬、严牙仔等六十余人入南昌府奉新县,强劫富家,杀死民人,烧毁县廨。已委署都指挥佥事吴坚擒捕”。总之,这一时期南赣地区卫所官军的巡逻、捕盗等活动多为临时性措施。

     明廷在赣州定设守备、参将等省镇营兵将领的时间应该在景泰以后(嘉靖)《赣州府志》七《秩官》记载历任赣州守备:“国朝方政(正统中以江西都指挥佥事莅赣) 刘顺(正统八年以江西都指挥佥事莅赣)、冯广(存远袭父遇赣州卫指挥佥事职,天顺中巡抚韩都御史雍以威武才能荐升江西都指挥守备南赣)……”。

    以上记载中,首任赣州守备是方政,正统年间任,但在《明实录》中未找到明确记载。方政的事迹见于何文渊《江知县平寇记》:“正统戊辰(十三年)夏六月,贼人邓茂七作乱于延平府之沙县……都指挥方政于县之新坊里后屯岭遇贼,为贼所攻”,表明当时方政是以都指挥身份防御邓茂七。

    刘顺,(嘉靖)《赣州府志》记载“正统八年以江西都指挥佥事莅赣”为守备。据《明英宗实录》记载,正统十四年春正月,巡按江西监察御史韩雍奏,“赣州府龙南县贼盗生发,其备御都指挥佥事刘顺、按察司副使顾侃、布政司右参议罗宗闰、知府李聪等失机误事,宜治以罪”。备御都指挥佥事与其他布、按两司同责,估计为临时性“备御”。

    (乾隆)《石城县志》记载“明正统十三年戊辰福建沙县邓茂七自称闽王,江西都指挥刘顺,赣卫指挥冯广领兵一千来守。”刘顺作为江西都指挥,与赣卫指挥冯广领兵守石城(今江西石城)。未见方政和刘顺等人守备的旁证材料。

    到了景泰七年十二月,“升赣州卫指挥使冯广署江西都指挥佥事,守备长河峒等处地方”。这是《明实录》明确记载的较早赣州守备,其中长河峒在赣州北雩都县(今江西于都)。

     综上,(嘉靖)《赣州府志》卷七《秩官》所罗列的赣州守备名单中,冯广以前的方政和刘顺,在《明实录》中都未见记载,但冯广任守备在《明实录》有明确记载。冯广之后,任赣州守备一职者前后更代,《明实录》中保留有大量记记载:

    成化十年二月,江西都指挥同知叚晟守备南安赣州;

    成化十四年二月,都指挥佥事武瑛备御江西南、赣二府;

    成化二十二年十月,江西都司署都指挥佥事谢智守备南安赣州二府;

    弘治元年四月,江西都司署都指挥佥事冯泰守备南赣等处;

    弘治九年二月,江西都司都指挥佥事杨泰守备南赣地方;

    弘治十二年八月,湖广都司都指挥佥事陶玉守备江西南赣二府;

    弘治十八年二月,守备江西南赣等处都指挥陶玉以久病废事罢,升南昌左卫指挥使赵钺为署都指挥佥事代之;

    正德四年正月,大兴左卫带俸都指挥佥事胡玉守备南赣地方……

    其中,叚晟、武瑛两人不在(嘉靖)《赣州府志》七《秩官》守备名单中却载于《明实录》,《明实录》所载的人员沿革也比较清楚,信息比方志更多,但没有方政、刘顺任守备的记载,再结合上面的其他史料,关于(嘉靖)《赣州府志》中方政、刘顺为赣州早期守备的记载,可能指二人承担过赣州防守盗贼的军事行动,但未必是朝廷钦准的守备。

     参将及副总兵。成化二十三年十二月,兵部议准,“设分守参将、兵备副使各一员于会昌县”。该参将时设时罢,嘉靖三十九年二月“复设”。嘉靖四十一年六月,以副总兵代参将,于江西、广东、福建交界之处的“兴宁(今广东兴宁)、程乡(今广东梅州市)、安远(今江西安远)、武平(今福建武平)四县间建设镇城,赐名曰伸威,改南赣参将俞大猷为协守南赣汀漳惠潮副总兵,升宁国府知府方逢时为广东按察司副使整饬兵备,俱驻本城备盗。罢南赣参将,改设守备一员,添设把总三员分驻要害,悉听副总兵、兵备节制”。俞大猷为南赣副总兵节制把总,统兵平盗。 

     总兵。嘉靖四十一年十一月,“改伸威营副总兵俞大猷为镇守福建总兵官,令其仍驻本营,兼辖全省而以镇守福建,副总兵改为分守,听总兵节制”。嘉靖四十二年十月,“福建巡抚谭纶条陈防海善后事宜。兵部覆行……副总兵戚继光宜擢为总兵,镇守全闽,仍增设坐营都司一员把总二员充其任使,其原设三路参将悉宜改为守备。总兵官俞大猷宜复还伸威营,与南赣军门事权为一,在福建止备汀、漳二府山寇……”。嘉靖四十一年十一月,伸威营副总兵俞大猷为镇守福建总兵官,戚继光为分守副总兵,第二年戚继光为福建总兵,兵部议准总兵官俞大猷宜还伸威营主持南赣军务。

     实际上,俞大猷在嘉靖四十二年前后还在福建、广东抗倭。嘉靖四十二年正月,巡抚福建都御史游震得奏称:“漳州月港亦通倭要地,并宜添设守备一员,即以指挥殴阳深升署都指挥佥事充之,而听节制于总兵俞大猷……兵部覆如其言,诏可”。嘉靖四十三年三月,“广东东莞水兵徐永泰等四百人守柘林澳。五月,无粮皆怨望思乱,会领军指挥韩朝阳传总兵俞大猷檄,调戍潮阳海港……”。所以说,俞大猷因忙于在广东和福建抗倭,实际无法分身回伸威营。

    嘉靖四十三年二月,“改南赣守备驻信丰县,长沙营把总驻南安府”。嘉靖四十三年九月,“命广东总兵俞大猷移住潮州,裁革南赣守备改设参将”。至此,南赣设有参将,总兵移往他处;守备取消,不过后来时而设立,《明熹宗实录》天启六年五月戊午日提到“南赣守备何国典”。

    南赣省镇营兵将领设置情况,见下表:


3:南赣省镇省镇营兵制将领设置情况表

武职

时间

设置

出处

备注

 

 

副总兵、总兵

嘉靖四十一年六月癸丑

擢俞大猷副总兵

 

 

《明世宗实录》卷之510,嘉靖四十一年六月癸丑

“协守南赣汀漳惠潮”

嘉靖四十三年九月

命广东总兵俞大猷移住潮州

《明世宗实录》卷538,嘉靖四十三年九月癸亥


嘉靖四十五年正月

福建总兵戚继光兼管惠湖二府并伸威营总兵事

《明世宗实录》卷554,嘉靖四十五年正月庚辰




嘉靖四十五年正月

福建总兵戚继光兼管惠湖二府并伸威营总兵事

《明世宗实录》卷554,嘉靖四十五年正月庚辰


崇祯十六年

令郑鸿逵以副总兵职衔选练,以资援剿

《崇祯长编》卷2,崇祯十六年丁未

守南赣

参将、

守备

景泰七年十二月

设守备

《明英宗实录》卷273,景泰七年十二月戊申,第5766页。

 

“升赣州卫指挥使冯广署江西都指挥佥事,守备长河峒等处地方”

成化二十三年

设参将

 

《明孝宗实录》卷8,成化二十三年十二月癸酉;(同治)《赣州府志》卷12


弘治四年

裁参将,设守备

(天启)《赣州府志》卷1;《明孝宗实录》卷53,弘治四年七月丁酉,第1047页;《明孝宗实录》卷54,弘治四年八月庚戌,第1052


 

嘉靖三十九年

 

复设南赣参将一员驻会昌。先是会昌参将,以寇平改设守备

《明世宗实录》卷481,嘉靖三十九年二月第8030页;(同治)《赣县志》卷26

 

(天启)《赣州府志》记载为嘉靖36年。

嘉靖四十一年六月癸丑

因设副总兵,裁南赣参将,改设守备一员,添设把总三(当为二)员分驻要害,悉听副总兵、兵备节制

《明世宗实录》卷510,嘉靖四十一年六月癸丑


嘉靖四十三年二月

改南赣守备驻信丰县长沙营

《明世宗实录》卷530,嘉靖四十三年二月


嘉靖四十三年九月

 

广东总兵俞大猷移住潮州,裁革南赣守备,改设参将,

(天启)《赣州府志》卷12

《明世宗实录》卷538,嘉靖四十三年九月癸亥

 

《大明会典》卷127记载,驻扎会昌,统团操、及汀漳、南韶、郴桂三守备。

隆庆五年

赣州建参将衙门

(参将移到赣州府)

(天启)《赣州府志》卷12、(天启)《重修虔台志》均作到镇城,(同治)《赣州府志》卷31《经政志》作到府城。

此后一直延续到明末



隆庆五年

赣州建参将衙门

(参将移到赣州府)

(天启)《赣州府志》卷12、(天启)《重修虔台志》均作到镇城,(同治)《赣州府志》卷31《经政志》作到府城。

此后一直延续到明末

 

 

 

把总

 

嘉靖四十一年

 

长沙营、羊角水各添设把总一员

(天启)《赣州府志》卷12

据《明世宗实录》卷510嘉靖四十一年六月癸丑,记载为添把总三,但是记述不详,可能嘉靖41年设副总兵,参将改守备,另设把总,《明实录》记为三把总,谭纶兵部题本两把总,以后者为是。

 

嘉靖四十三年

二月

长沙把总改驻南安,驻南安府

(天启)《赣州府志》卷12;《明世宗实录》卷530,嘉靖四十三年二月己酉


万历四年

长沙营把总调守长宁建营(实录未见)

(天启)《赣州府志》卷12

可能长宁营把总新设,万历四年后长沙营有军队,参将一度驻此地;而且可能也一度有把总存在。后来才取消长沙营官兵,一直延续到到明末

南赣团操

 

嘉靖十五年

都御史王浚请设坐营官于镇城专司操练

 

(天启)《赣州府志》卷12


     

    (天启)《赣州府志》卷一二《兵防志·军制》,对于南赣省镇营兵制将领曾有总结:成化二十三年罢守备,设参将“驻札会昌防御”。弘治四年,以地方宁息,裁撤参将,“照旧设守备官”。嘉靖十五年设坐营官于镇城“专司团练”。嘉靖三十六年复设参将,仍驻会昌。嘉靖四十年改南赣参将为“伸威营副总兵”,会昌参将改设守备。嘉靖四十一年伸威营副总兵“为镇守总兵”,移驻潮州,重在防倭。嘉靖四十三年照先年复设参将,“专一防御山寇,仍听总兵节制。其南赣守备应行裁革。隆庆五年参将衙门移于赣州城”。有几个年份不准,嘉靖三十六年复设参将,仍驻会昌,应为嘉靖三十九年。嘉靖四十年改南赣参将为“伸威营副总兵”,应为嘉靖四十一年。

    (万历)《大明会典》卷一百二十七《兵部十》记载,江西守备四员,包括南湖嘴守备,驻扎九江湖口;宁州守备,驻扎宁州(今江西修水),位于江西西北,靠近近湖广北部;鄱阳湖守备驻都昌(今江西都昌),在江西东北部。这三处守备当属江西巡抚辖区。此外,南赣设有巡抚,而另一员守备——万安守备当划归其管辖。

    明廷在赣州设团操坐营官一员。(天启)《赣州府志》卷一二《兵防志·军职》记载,“南赣坐营,王勋,字世爵,由赣州卫指挥同知,嘉靖十五年任升江西都司署都指挥佥事”。王勋其人以及南赣坐营设立于嘉靖十五年前后,在《明实录》未见到记载,不过与(嘉靖)《虔台续志》所记倒能相印证。结合(嘉靖)《虔台续志》嘉靖十二年(议论)和二十四年(执行中有弊端)记载的相关事例,可能嘉靖十二年筹划,嘉靖十五年设立团操坐营官。


三、南赣地区诸“营”及其把总官

     明代江西省设有许多“营”,有关此问题,于志嘉先生已有研究。这些“营”中驻有武装。明中后期,南赣地区各营多由把总等武官主管,下文试进一步梳理南赣地区主要营的设置。

  1)长沙营。该营在会昌长河堡,宣德间曾有军驻守。关于长河堡位置,(同治)《会昌县志》卷四《城池志·附入疆域》记载,“重石墟在长河保,县西一百六十里……篔筜墟在长河保,县西一百里”。长河保在会昌县西一百余里,长沙营也在这一带。长沙营附近有“河口巡检司”,该司“河口巡检司在(会昌)县西百十里”,说明长沙营在会昌县西110里左右。

    关于长沙营的设立时间,(天启)《赣州府志》卷十二《兵防志·军制》及同书卷十八《纪事志》均记为“成化十九年”,但这一说法存在破绽,有待进一步考察。长沙营固然重要,但成化设立年的背景,与史实无法相印证。(万历)《江西省大志》卷六记载,“长沙营界会昌、安远二县之间,密迩赣之黄乡、闽广之象洞、背寨、溪南等诸寨洞,贼欲犯南赣,必从此入,今筑有城堡,设守备官驻札其地”。一般都记载成化十九年“闽广交界盗贼生发”。但据吏部尚书罗钦顺《长沙营记》记载:

    已成化间庙堂深深,惟至计,特遣大臣建台于赣,以镇抚之,正德间复改授督军之章兼任抚循之……广贼王五、蔡子显等顷复乘间而岀,剽会昌掠信丰以及于赣……公于是按盗所由,知故长沙营之为要地,遂属薛君往经理之。营在会昌之南,长河之口,南通惠之龙川,潮之程乡、饶平,东达汀之武平、永定,乃数邑之交衢而赣之门户也。宣德间,始奉朝命兴筑。宿兵千人,统以参将,后更为守备指挥,堤防惟谨……。丁酉日记载,“追营记中未明确提成化十九年设立之事,所载“广贼王五、蔡子显”之事发生于嘉靖间。

    (天启)《赣州府志》载成化十九年“长河洞余孽朱绍纲反,总兵官率兵讨平之,即其地立长沙营,添设守备官一员,统兵千人驻札其地……”。但朱绍纲反叛应发生于天顺间。《明宪宗实录》成化三年冬十月赏天顺六年擒获江西长河峒贼朱绍纲等功”,镇守太监、巡按御史、都指挥、布政使黄琛,按察使、副使、知府分别赏赐。

    (同治)《赣州府志》卷三二记载,“(天顺)六年八月,江西乱民朱绍纲伏诛。明书本纪:朱南郑之孙绍纲入信丰县,据新田里罗老营埸为巢,大掠者十余载。新田约长黄习率乡勇捣其巢,擒绍纲于螺峰,斩之。至成化十九年,请即其地立长沙营,设守备统兵驻防,又于羊角水置堡,会昌千户所拨军防守。张志参信丰志李志按:绍纲伏诛本纪属天顺六年,谢志并叙入成化十九年,殆误。长河峒贼朱绍纲谋叛,郡县驿骚,按察使副使余复往赣督兵讨之,生擒绍纲等七十余人,贼平,赐彩币宝钞”。此处指出了朱绍纲之事不在成化十九年,但也沿袭成说,与朱绍纲事有关,成化十九年设长沙营。

    有关记载似乎比较牵强。目前所见资料,关于长沙营设立背景乃至设立于成化十九年之说,有待进一步考察。

    成化二十三年南赣设参将,不在长沙营,而在会昌县。长沙营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是在嘉靖二十二年。据(嘉靖)《虔台续志》记载,嘉靖二十二年十二月,巡抚南赣汀漳都御史虞守愚疏称,此前“未曾筑有城堡,守备官升迁不常,兼之已后贼势猖獗,孤军无所凭藉,守备官寄居会昌城中,各军散寄民居,遂致颓圮不修,至今空有堤备之名而无防御之实。臣到任之日,访知其故,即行该道转行守备指挥金恩、会昌千户所千户石璧相度地宜,修复故垒。仍添砌墙垣一百五十余丈,盖营房,设衙门,迁守备官入居其中”。(天启)《重修虔台志》亦沿袭嘉靖二十二年“十二月,复长沙营”的记载。而《明世宗实录》记此事在嘉靖二十三年三月。从当地角度,起草奏疏到上报朝廷,再到朝廷批示,文书程序也会费些时日,所以地方志记此事稍早,《明世宗实录》记此事稍晚。长沙营工事营建也是在嘉靖二十二年,后续是请示迁守备及巡检司于营中。

     嘉靖四十一年,因设副总兵,“南赣参将改设守备,长沙营、羊角水堡各添设把总一员”。嘉靖四十二年,因“会昌壤地褊小,备、总三员丛集一处,非独将领权分,无兵可统,抑且供亿繁费”,于是南赣巡抚吴百朋奏准“改南赣守备驻信丰县,长沙营把总驻南安府”。此事《明世宗实录》记为嘉靖四十三年二月,(天启)《重修虔台志》记为嘉靖四十二年十二月,可能后者所记有误。信丰在赣州南(今江西信丰),南安在赣州西南(今江西大余)。

    嘉靖四十五年正月“参将标下续添募兵六百名,共足一千二百,坐营长沙营”。虽然长沙营把总移南安,但一度参将驻扎此营。

    2)伸威营。该营位于赣粤闽三省交界处,即广东兴宁(今广东兴宁)、程乡(今广东梅州)、江西安远(今江西安远)、福建武平(今福建武平)四县间,当在广东平远县(广东平远北)。嘉靖三十九年会昌复设参将,嘉靖四十一年设伸威营副总兵,但俞大猷在此时间不长,其后任总兵戚继光辖区包括这里,设副总兵后取消参将,嘉靖四十三年副总兵移驻扎潮州“裁革南赣守备改设参将”。嘉靖四十五年正月,“革惠湖总兵俞大猷职闲住,命福建总兵戚继光兼管惠、湖二府并伸威营总兵事”。(乾隆)《福清县志》卷十一《艺文志》,《瑞岩寺新洞碑》记载,“嘉靖四十三年丙寅秋九月,荣禄大夫中军都督府署都督同知奉勅镇守福、浙、广东、伸威营等处总兵官定远戚继光撰,吴郡周天球书”。戚继光负责福、浙、广东、伸威营等防务,辖区包括伸威营。至隆庆五年,“参将衙门移于镇城”。镇城,指赣州府治。

    (3)羊角水营。羊角水堡在会昌县南百二十里,“旧名郎溪,东达武平,南达程乡,为本县襟喉”。

 嘉靖二十二年十月,筑羊角水城堡。该堡初设时规模较小,且无专设将领,“先年置堡瞭望,属之会昌千户所,亦专为江西而设。缘置堡之初,主于瞭远,未暇虑及民居,其地有居民千家悉置堡外,堡中通无居民,止有孱军五十人,每贼一至,仅足闭门自守”。嘉靖四十一年,因设伸威营副总兵,取消南赣参将,改设守备。同年,长羊角水堡与长沙营各自“添设把总一员”。至万历十五年十一月,还提到,“羊角水堡把总楼大有”。

    4)长宁营。(天启)《赣州府志》卷十二《兵防志·军制》记载,“万历四年江都御史一麟剿平黄乡贼巢,奏设长宁县,议将长沙营把总调守长宁建营安插”。然而起初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不是迁长沙营把总于长宁。《潘司空奏疏》卷五《裁革小江堡疏》提到“黄乡荡平已建县治,又有把总谢勅统兵在县驻镇……见奉钦依分拨赣营官兵三百余名,设有把总在彼守御……。长宁营军队来自赣营,应是指隆庆五年迁到赣州时情况,其官兵开始可能不是直接由长沙营兵调防而来。另外(天启)《重修虔台志》记载,万历八年十月前后,赣州“有南赣参将一员,团操坐营指挥一员,会昌羊角水堡、南安、长沙营、长宁各把总一员,而武平、南韶、郴桂各守备一员”;万历十二年三月,“虔镇之兵有四营,赣营二千名,长沙、长宁二营各三百名,而羊角水堡六百名”。两处记载都提到了长宁营设立后,仍存留有长沙营把总。直到万历十六年二月,长宁“设营兵三百余名,把总官一员统率”。而同年四月,兵部奏覆南赣抚按议岑冈善后事宜时提到,“赣镇长宁县新设营兵无几”。至天启时期,南赣地区各营情况如(天启)《重修虔台志》卷三所载:“赣镇团操营兵二千一百名,坐营官一员统领……长宁营团操兵五百名,把总一员统领。羊角营团操兵四百十二名,把总一员统领。南安营团操兵三百名,把总一员统领。万安营团操兵七百三十名,守备一员统领”。其中已无长沙营,可能后来长沙营裁撤,由长宁营取代。

    总之,虽然资料记载万历四年议将“长沙营把总调守长宁建营安插”。然而起初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不是把长沙营把总迁到长宁,而是在长宁营新设把总。后来长沙营把总及守兵当撤防。

    到了天启二年十月,“赣镇营兵仅一千八百余名……统以一参将,一坐营,一管操指挥,四千、百户,而听用名色把总等官又数员”。南赣参将自隆庆五年移驻赣州城,上述万历八年和天启二年所记载的情况,指赣州城参将、坐营同城,参将统南赣“所属团操汀漳、南韶、郴桂三守备,长河营、羊角水堡二把总”。此坐营当听命于南赣巡抚。汀漳、南韶、郴桂三守备分别在福建、广东和湖广境内,这也反映了南赣地区军事跨省界管辖的特点。

    江西设立镇戍将领的主要地区是南赣,包括南安府(治今江西大余)和赣州府(治今江西赣州市)。该地处于江西、福建、广东、湖广四省交界,是治安重灾区,明朝设立南赣巡抚,管辖南赣及相邻区域。

    南赣地区景泰末年设立守备,成化二十三年于赣州府会昌县设立参将,弘治八年设立江西南赣等处巡抚,嘉靖四十一年六月设立伸威营副总兵取代参将,驻扎安远县伸威营,以俞大猷为副总兵。当年十一月,俞大猷升为镇守福建总兵官,但因忙于抗击倭寇,无法分身管理伸威营事务。嘉靖四十三年九月,广东总兵俞大猷移驻潮州,裁革南赣守备,改设参将。嘉靖四十五年南赣参将“坐营长沙营”,隆庆五年,赣州参将移驻赣州府城。

    南赣一带诸营,包括长沙营(今江西会昌西110余里)、伸威营(今广东平远北赣粤交界处)、羊角水营(今江西会昌南120里)、长宁营(今江西长宁)、赣州营(今江西赣州)等,主要任务是维持治安。嘉靖四十三年长沙营把总迁到南安(今江西南安),万历四年新设长宁县,增设长宁营。后来长沙营取消。(天启)《重修虔台志》卷三还提到万安营,该营应隶属于南赣巡抚。

    明代赣州府龙南县的武装力量主要是民兵和归顺的“新民”。龙南县是王守仁平盗的军事要地,(嘉靖)《赣州府志》卷六《戎卫》记载,龙南设“守备行司”,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也多次提到龙南,但是,明代龙南应未设卫所,应该只是一度选派其他卫所部分军队操守于此,“守备行司”为“行署”。

    正德十二年,龙南强贼突袭信丰,龙南县知县卢凤呈称“本县捕盗主簿周政,会同镇抚刘镗、千户洪恩,统领机兵、旗军,于本月十八日前去信丰县截捕。”提到了龙南负有常规治安责任的镇抚和千户,未涉及省镇营兵将领(守备及把总等)。正德十三年,王守仁汇集众军围攻浰头贼,“指挥余恩兵从龙南县高沙保入,推官危寿兵从龙南县南平入,知府邢珣兵从龙南县太平保入,守备指挥郏文兵从龙南县冷水径入……臣自率帐下官兵,从龙南县冷水径直捣下浰大巢。”提到“守备指挥郏文兵从龙南县冷水径入”,但郏文身份是 “守备南、赣二府地方以都指挥体统行事指挥使”,当不专驻龙南,是在遇紧急情况下到这里执行任务。

    明代龙南武装力量主要是民兵,还有归顺的“新民”或被招降者等。王守仁在制定围攻浰头的军事计划时,曾提出用“龙南县招安新民王受、谢钺等兵共二千名”。战后,又犒赏新民,“据招抚新民张仲全、陈顺珠等呈,解擒斩贼首池满仔、屠天佑等八名颗到院……为此牌差百户周芳前去龙南县,着落当该官吏,即将赍去银牌给与张仲全、陈顺珠,牛酒及赏功银两,照数给与部下有功兵众。”


  

     南赣地区据四省行胜之地,南安府“控广引闽,据上流,遏边徼”,赣州府“交、广、闽、越铜盐之贩,道所出入”,一旦有流民作乱往往祸及四省,其治理也一直是明代的难题,设置省镇营兵镇守要地成为明廷治理南赣地区的重要手段。明初,南赣地区的军事力量比较薄弱,只有一卫三守御千户所。大致正统时期,叛乱屡发,明政府多次尝试增强在南赣的军事力量临时性“备御”,至迟于景泰年间设立守备,后一度设参将、副总兵,乃至总兵,专设镇戍将领,跨省界管辖相邻四省军事防御,以省镇营兵为主的军事力量不断增强。到明正德时期平定南赣叛乱时,王守仁汇集的军队有几万人,嘉靖时期,俞大猷为总兵镇守南赣。后随着军事防御重点的转变,各级省镇营兵将领时设时罢,隆庆以后,主要在赣州建参将防守南赣地区,省镇营兵的规模大致保持在一两千人,直至明末。有明一代,南赣地区省镇营兵的建置及其演变,一直与南赣地区的治理情况密切相关。

 

原载:《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2年第2期 转载来源:赣南师范大学王阳明研究中心 2023-04-11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