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智慧研究院院长贡华南主讲了孔学堂第951场传统文化公益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的主题是“中国酒精神”。贵州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方英敏担任学术主持。

贡教授从酿酒的历史进入主题,以“味”论中国酒精神,而后梳理了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国人对酒的态度,最后总结了中国酒精神为何。贡教授认为饮酒是中国人过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
贡教授首先谈到“酒味通神”。“天上人间酒最尊,非甘非苦味通神。”(宋·朱敦儒《鹧鸪天》)宋代朱肱讲酒味确定为“甘辛、大热”,甘、辛、热都具有发散之功,其运行方向是向上、升腾(飘飘欲仙)。古人观念中,“神”(“帝”“天”)在“上”,令人飘飘的酒便被当作通达、连接“神”的妙物(祭祀之物)。
贡教授又说到“酒味通人”(让人通)。其一,酒味甘辛、大热,饮之让人晕眩、陶醉,会带人升腾、突破,由此移易人的身体与灵魂,使人变形变样。其二,酒使人身心放松,解释郁结,转忧为乐。其三,酒醉会使人突破界限、消弭差异(消除个人的矜持、自限,通人群、通物我)。其四,酒能使人对抗尘俗,保真任性,即酒令人远。如陶渊明“对酒绝尘想”。其五,饮酒可以让人进入形而上的自由之境(通天、道)。李白诗云,“三杯通大道,一斗和自然。”

贡教授讲到,在历史上国人对酒的看法和态度是不断变化的。在商周,以酒为罪,饮酒被看作亡国、丧德之因。《酒诰》:“天降威,我民用大乱丧德,亦罔非酒惟行。越小大邦用丧,亦罔非酒惟辜。”在汉朝,《汉书·食货志》:“酒者,天之美禄,帝王所以颐养天下,享祀祈福,扶衰养疾。”随着佛教进入中国,酒便化为“罪因”与“苦本”。
在宋代是个转折,饮酒化为人之常情。宋孝宗一改秦汉将“路无醉人”(诸葛亮)视作政绩思想传统,而径以“街上多有醉人”自夸:街上多有醉人。朕得百姓欢乐,虽自病亦不妨。”(《皇帝中兴两朝圣政辑校》)。到了明代,“酒为日常之需”(顾炎武)不仅肯定了对酒的欲望,而且肯定此欲望是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需。
而在现代,由于西学影响,不同于儒家道德说教,也不同于佛家以地狱恐吓人,现代科学以可证明的理论与可实证的实验说明饮酒有害身体健康。

随后,贡教授从三个向度总结了中国酒精神。其一,为由醉狂到醉卧。蜡:“举国皆若狂”(汉);醉卧、醉如泥(魏晋之后)。因此,醉狂向外攻击,与世界对立;醉卧不干物,内外和顺。其二,为醉乡。醉乡中的人内心宁和,彼此无争;神人冥契,人禽不相胜。醉乡中的人内心平整清和,其人内心宁静,所取洁净,动静自得,不以人自居自限,不尚效率、功用,醉乡平等、齐一而与礼乐、刑罚、暴政精神有隔,等等。其三,饮酒乃学问之事。饮酒是一种思想方法(“酒,令人人自远”)、一种修行方式(“对酒绝尘想”;“三杯通大道”)。此外,苏轼、刘伶“以酒为命”到陈白沙“混于酒而饮”也是饮酒之学问。前者是酒成就了人,后者是人成就了酒。依据后者的精神旨趣,酒中有人,酒精神含摄了人的精神。
然后,贡教授谈了自己的一个提法,即饮酒是中国人过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首先,饮酒调理精神状态:“宜言饮酒,与子偕老。”(《诗·郑风·女曰鸡鸣》)。其次,饮酒满足精神需求:“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李白)。最后,饮酒不仅仅是口腹之事,更是学问之事,思想之事。最后,贡教授总结到,始于酒味,终于道味,饮酒不仅仅是口腹之事,更是精神之事。意不在酒,亦不离酒,不在亦不离,这是中国人独特的饮酒智慧。
贡教授的讲座讲座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娓娓道来,内容丰富,逻辑严谨,条分缕析,得到广大市民朋友的好评,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贡华南,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智慧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百余篇,围绕“味觉思想”出版有:《味与味道》《汉语思想中的忙与闲》《味觉思想》等。
图文: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 原标题:华东师范大学贡华南教授主讲“中国酒精神”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