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30日上午,最新一期的贵阳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邀请到了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朱存明教授,他带来了题为《汉画像艺术赏析》的精彩演讲。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副教授、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罗启龙博士担任本次讲座学术主持。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朱存明教授
一、汉画像的发现与研究
朱老师先讲述了自己将汉画像作为自己研究方向的缘起:朱老师首先从自己2000年在南京大学读博为何选择汉画像作为博士论文题目说起,因为汉画像研究比较具体,材料真实可信,可以深入研究下去。
在汉画像发现方面,朱教授指出汉画像亦称“汉画”,包括汉画像石、画像砖、壁画、帛画、漆画、玉器装饰、铜镜纹饰等图像资料,而汉画像石则是汉代人在一些石板上雕刻的图画。汉画像得以保存到今天的原因,一是在于石头质地坚硬不易腐朽;二是由于汉代人视死如生,主张厚葬,往往在墓室、祠堂、汉阙棺椁等建筑构件上雕刻图画。所以就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汉画像石。
在具体研究中,结合符号学等各种理论,把汉画像定性为一种象征主义艺术,可以通过象征的符号来研究汉画像所表达的民族精神。接着回顾了20世纪以来的相关学者对汉画像的高度评价和研究贡献。汉画像石被历史学家翦伯赞称为“绣像的汉代史”,被美学家王朝闻视为是一种“难以匆匆理解的艺术”,被思想家鲁迅誉为“深沉雄大”的艺术。今天在“视觉文化”、“图像理论”、“图文互释”的理念指导下,汉画像石又以崭新的面貌进入人们的视野。另一方面,当代也涌现出一批研究汉画像的杰出学者,包括大陆学者信立祥先生、台湾的邢义田等老师。然后,归纳了汉画像研究的四个历史范式:金石学、考古学、艺术学和文化学。

线上讲座现场
二、汉文化
文化学虽然是一个从西方译介的外来术语,但在中国古代确实存在这种观念。《易经》里的“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提到这个概念。一般而言,汉文化主要是在两汉时期形成,本来是一个区域性概念,或者说是一个朝代的文化,但是它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优秀的代表,并且对世界产生影响,形成了一种海外研究中国的汉学。朱老师认为,研究文化,需要从它的种族、文字、语言和所形成的一种风俗习惯上来立论。汉文化就是在汉族形成的基础上,以汉语作为一种表现形式,以汉字为符号系统,记录与表现汉民族共同体的一种文化体系。我们可以把它分成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在2000余年的中华文明的文脉中,它从中原传播到从全国,再传播到亚洲,逐渐影响到世界。

线上问答
三、汉画像表现的汉文化精神
朱老师认为,汉画像主要包括崇天、敬祖、尊礼、循道、归仁、贵生等汉文化精神。崇天是说中国人崇拜自然神、信天命,中国古代的建筑便是以一种模仿宇宙的样式出现。敬祖是建立在宗法血缘关系之上的伦理,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尊礼就是中国的礼乐文化,沂南汉墓的乐舞图、山东滕州的乐舞图、徐州汉王祠堂画像里的乐舞图,就表现了祭祀祖先、歌舞升平的场景。循道是指老子哲学,汉画像石里的是“孔子见老子”画像就是明证。守仁是儒家学说,汉画像石里的宴乐图、饮宴图、六博图等等,都是居家饮宴,其乐融融,然后用并蹄莲、连理枝加以象征。贵生是中国古代的生命哲学,不仅仅指人是有生命的,而且指万事万物都是有生命的。构成生命是由于气,如同老子所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所以汉画像石中存在较多云气纹。汉代人认为阴阳交感化育万物,有气则生,无气则死。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气韵生动理念,其实就是从古代的生命哲学里发展深化出来的。
汉画像表现了全面的汉代生活是一部汉民族文化的形象史诗。从日常生活到神圣的信仰;从安居乐业到残酷的战争;从吃喝玩乐到衣食住行。
朱存明教授在讲座中与听众分享汉画像艺术研究成果,不少观众表示,听了朱教授的讲座之后,对汉画像的认识变得愈发清晰。
文:罗启龙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