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林岩教授主讲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 贵州大学罗启龙副教授主持

发布时间: 2022-07-25 浏览次数: 145

    2022724日上午,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第907场在孔学堂明伦堂明德厅顺利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林岩老师担任主讲,主题为苏轼与王安石新政——一个十一世纪地方官员的作为与困境,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副教授、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罗启龙博士担任本次讲座的学术主持。

    林岩教授在讲座中与听众分享了苏轼从初入仕途到乌台诗案过程中的宦海沉浮,立足于《苏东坡行迹考》等学界新研究进展,对苏轼在新法颁行前后的仕途境遇作了深度剖析。听众在聆听了林教授精彩报告之后,对苏轼的官宦生涯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讲座中,林岩教授先从讲述了苏轼初入仕途时的境况。苏轼于嘉佑元年(1056)年进京赶考,在第二年登科中进士后,母亲便离世,于是苏轼回乡守丧。在治平二年(1065),苏轼妻子王弗与父亲苏洵先后离世,守丧结束后,再娶王闰之。
    林教授随后介绍到,苏轼在守丧期间内,朝廷发生两件大事:一是英宗去世;二是神宗亲政。熙宁元年(1068)春,王安石赴京,荆公新政由此展开,苏轼的命运也在此次变法之中发生了重大改变。
在变法期间,有苏轼对新法的激烈批评,苏轼等人与王安石等人因基本思路不同而进行的尖锐交锋。政见的不同,导致苏轼先从权开封府推官改任为杭州通判,尔后长期在地方任职,远离权力中枢。

    林教授随后对苏轼在地方任职时的政绩做了详细的阐述。苏轼初任是凤翔府签判,相当于公署的副长官。他颇有工作的热情,且具实事求是的品质。秦岭森林茂密,凤翔府要完成的一个任务是伐木伐竹,并从渭水运黄河,再运京师,以供建筑之用。公署规定在渭水暴涨之季操作,这固然有效率,不过也频频损命破家。苏轼发现问题以后,修改规定,让服役之人自己决定怎么工作。他们或进或止,相机而动,只要能完成任务就行,从而其害速减。苏轼到徐州三个月,便逢黄河决口澶州,泛滥梁山泊,溢涌南清河。其奔流漫延,有一股竟汇集徐州城下。积水上涨,城外之水便渐高于城里。暴雨不息,随时都会倒墙致灾。苏轼的具体措施是要筑一道长堤,以阻水冲城。长堤984米,建成了,也挡住了水,险情遂顿削。 

    然而暴雨连绵,城下原有的积水还在上涨。苏轼便组织劳力增高其墙,并加固之。他还要从吏分段守护,各负其责,保证墙不垮。他还派青年送干粮给困水之人,并伺机解围。苏轼在墙上搭了一个草棚,几十天就宿于此,过家门而不入。上下奋战,终于保证了徐州的安全。1089年至1091年,苏轼任杭州知州。他不辞风流,更有政绩。 

    最后,林教授总结到,苏轼精神的旷达豁朗,性情的本真脱俗;他独立不羁的人生态度,他内在的真诚理想与乐观,他言谈创作的厚重与风趣,都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图文:罗启龙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