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王恒教授主讲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 贵州大学陈刚博士主持

发布时间: 2023-05-22 浏览次数: 10

    2023521日上午,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第961场在明伦堂举行,由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博导王恒教授为听众带来“中西之间”专题讲座之心性的超越性——一个中西哲学比较的视角。讲座由贵州大学哲学学院讲师、贵州大学现象学与德国古典中心副研究员、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硕士生导师陈刚博士担任主持。

    在本次讲座中,王恒教授尝试用“心性即超越性”建构一个视角来理解中西哲学,寻求心学、唯识学和现象学的共同通道,将这一问题展开为超越性心学的显性表现、超越性心学的隐性运作、高阶或本源超越性三个方面。

    从第一个方面看,超越性之心学的显性表现即:心性即超越性。这一表现关联着中国哲学对心性”“成人的理解。核心问题就是何以成为一个人?儒家讲礼敬圣贤、学以成人。《孟子·尽心上》说: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王阳明《大学问》大人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万物皆备于我,吾心即宇宙,天人合一。同时,道家也说,至人无己”“吾丧我

    王恒教授出入各家解释,进而认为心性问题就是成人的问题,进而是的问题,是成就构成。这就与西方哲学中超越问题、超越论或先验论相契合。后者谈论的超越性构成,也是人之何以可能、知识何以可能的问题。西方哲学传统认为超越即超出存在者、超出范畴。

    王恒教授认为中国哲学的传统研究对超越作出内在超越和外在超越的区分,已经预设了某种空间性意念的先行。但空间性内外恰恰是派生的,并不能究竟超越的根本。真正的内在性,其实是确定性、明证性和真理性。传统成人意义上的心学谈论构成,停留在使其可知道层次的意义发生,忽视使其存在层次的发生。在以上意义上,王恒教授根据心学和现象学传统认为,心性即超越性超越就是以出离自身的方式成(就并作)为自己

    第二个方面,王恒教授谈论超越性之心学的隐形运作。既然超越之心学是自我构造、自我构造的主体之学,必然需要进一步开辟成就自己的多层次通道。作为中西之间共享的通道,讲座借助唯识学这种学修来层层展开超越性自我的运作。

    王恒教授引用倪梁康教授的研究成果,指出胡塞尔现象学意义上的意识和伴随性自身意识,可以对应唯识学前六识,第六识意识贯穿前五识。但也指出,不同于唯识学的一镜观的是,现象学认为前五识本身就已经是构成的,无法独立存在。唯识学的末那识,就是恒审思量我执深。这里是的出现,我知的出场,可以对应现象学的前自我

    唯识学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轮回之中的主体性和同一性的问题。各个世间的轮回个体如何在无意识上是同一个,唯识学的阿赖耶识即这种隐性的主体性和超越性,可以对应现象学的原自我。后者使得万法得以运行和发生,是活着的当下,是活性,是整个精神构造的主体性。人之何以构成和知识对象何以构成都在这一意义上得到解释其发生,即心性之超越性的隐形运作。 

    第三个方面,为超越性之心性的高阶或本源超越性。上述对超越性之心性的显性和隐形的运作都仍然在可理解性的意义上展开对万有的我知”“我领会。我们需要审视这种超越性,区分超越和超脱,将何以出离自身上贯彻到底。可理解性意义上的超越常常预设了对知识的神话和迷信,忘记知识的活生生的来源。

    知识作为一种把捉,背后预设着一种同一性和自身性,将对象和他人抓取为、同一化为自我的一部分,使得作为超越来源的他人被湮没、被堵塞,失去其活生生的个体化的出离自身。这里需要高度仰视来引入超越的心学,破除自以为是、自己的存在,让活生生的他人出现。这种高阶的超越指向了伦理-主体性的更本源的超越,来修正或者抛弃我们对一切的同一化和确定性把握。超越是形而上学的本性。 

    最后,王恒教授还就存在和存在主义的区分、王阳明心学的超越结构、康德实践理性对理论理性的奠基与后现代伦理主体的差异等问题回答了听众们的提问。

    王恒,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现任系主任。主持南京大学现象学研究所,兼任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常务理事等。曾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德国弗赖堡大学做访问学者。出版专著《时间性:自身与他者——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到列维纳斯》,译(校)著《政治的回归》《论来到观念的上帝》《从存在到存在者》《伦理与无限》《五分钟哲学家》等。

 

文:陈刚 图:王丽婕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