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代莉《近五百年清水江流域文明发展史研究》出版 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获赠图书

发布时间: 2023-06-01 浏览次数: 18

    202110月,贵州省委党校教授王代莉所主编《近五百年清水江流域文明发展史研究》由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孔学堂书局出版发行。近日,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暨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获王代莉教授特意赠书。

    本书为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张新民教授所主编《清水江区域学文库》之一,为国家社科基金“近500年清水江流域文明发展史研究”(10BZS002)的最终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11&ZD096)阶段性成果,获二〇二〇年贵州省出版传媒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并获贵州省孔学堂发展基金会资助。全书43.4万字。

    张新民教授在《清水江区域学文库》“总序”中写道:

    近数十年来,随着清水江文书整理编纂成果的大量出版,相关研究论文或论著的数量也在明显增多,而清水江流域无论作为长江支系文明或民族社会区域空间,也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以流域或区域作为分析讨论框架,探讨族群、聚落、区域、国家多方面的互动关系,进而了解或把握中国历史文化整体而全面的发展进程,也越来越成为研究者广泛接受或采用的一种重要方法。正是有鉴于此,我们在原有文书整理和研究成果积累的基础上,拟以“清水江区域学文库”为题,编纂一套大型学术研究丛书,希冀能够借此汇聚起更多的优秀学术研究成果,从而推动区域学或中国史研究的健康发展。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清水江流域自然-人文历史变迁发展的状况,尤其是国家对当地的长期经营与开发、区域与区域之间交流和互动以及乡民对自身生活秩序的维系及建构,我以自身长期从事研究所积累的学术经验或学术旨趣为出发点,特撰下列文字以作导读性的总序。(全文已由本网单独推出)

 

    本书“前言”写道:

    1939年,从日本学习社会学归国不久的傅衣凌教授,在距福建永安县城十多里的黄历乡的一间老屋里,无意中发现一大箱民间契约文书,他在仔细研读这些契约文书的基础上,写出影响深远的《福建佃农经济史丛考》。傅衣凌先生一直强调“把活材料与死文字两者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使他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科重要的奠基者之一。作为新发现的清水江文书材料,亦能帮助我们走进新的认知领域,为建立国际性的学问——清水江学,提供了契机。正如朱荫贵教授指出:“清水江文献的发现和研究,除了她本身的价值和可以预想的灿烂前景以外,我认为,她还给贵州——这个位处西南大山之中的省份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让外界认识和了解的重要机遇,为贵州学术界的同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走向世界和进行学术活动的平台。”

    清水江流域五百年文明史研究的意义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推进清水江流域研究,尤其是从长时段的历时性考察与全局观的视野把握,从族群共生与边疆开发的角度切入,不仅将清水江流域研究向纵深方向推进,而且为“清水江文明”的确立奠定了历史根基和理论基础;二是与其他边疆民族地区的开发,如与其他边疆民族地区的开放相较,清水江流域多族共生与自觉开发的经验,为民族关系的处理、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提供了另一种可资借鉴的地方知识和民间智慧,具有现实意义;三是从国际多元文化并存、世界和谐共处的全球性背景来说,多族共生、民族融合与和谐发展是国际发展新秩序的良善诉求,探析清水江流域文明的特点和发展模式,可为世界多元和平提供良好的示范案例和治理经验;四是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从文书发现史来看,西北的吐鲁番、吐蕃、敦煌文书,东南、华南的福建、广东文书,及清水江文书当时的发现点集中在边疆,且多为少数民族或族群交处之地,足见多族共生与边疆开发的命题对文书研究具有普遍性意义。而清水江文书的进一步研究,对全面把握“中国文书史”具有不可或缺的学术价值和学理意义。这些研究意义,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一直用心用力,诚如中国古语所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努力做出一二基础工作,期待更多同仁完成愿景。

    基于以上认识,清水江流域文明史研究的重点是发现、阐述和论证清水江的社会历史事实;通过长时段的历时性考察,探究清水江文明的形成、发展和变迁。探寻并解答多族如何共生,多族共生的局面如何推进当地社会、政治、经济的开发或发展,该区域多族共生的生存性智慧怎样才能成为中国甚至世界不同民族—国家“自治”或“共治”的资粮?要解答这些问题,五百年长时段的文明史考察,如何梳理和把握该流域文明在不同历史时代中的形成、发展和变迁,把握其历史脉络中的变与不变是本课题的难点。以多民族作为一个研究主体,如何分析、归纳和总结其共同的生存智慧,似在传统以单一民族作为研究主体的研究理路中缺乏可资借鉴的案例,这是课题的又一难点。此外,清水江文书与其他文书是怎样的关系?如何将之置于“中国文书史”中研究,也是难点之一。

    课题组在有效的合作中,克服种种困难,努力做到以下几点诉求:第一,“清水江流域文明”概念的提出,既从地理学将该区域视为一个研究整体,又从民族学(史)把多族整合为统一的研究主体,不仅从总体上提升该流域研究的学术理论水平,而且可能打破传统民族史研究多以单一民族为研究或论述主体的“旧局”,努力推动一个研究领域的进展,并为之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让民间说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出民间史学的声音”,建立与“国家历史”相应或互补的“民间历史”,即利用民间契约文书叙述当地历史的同时,回应“正史”资料的国家或政治史观点;第三,跳出改朝换代政治区分的历史书写传统,立足文明绵延承续的客观实在。质言之,清水江流域文明史研究尝试摆脱民族—国家的政治格局及以此为依据的传统叙事方式,又正视国家行政力量之影响,从文明和发展的角度对区域史展开研究,亦可谓为清水江学的成立与建设做出添砖加瓦的具体工作。

    王代莉教授在“后记”中写道:

    本书是在我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基础上修订而成。2009年,我博士毕业回到贵州省委党校工作,因各种机缘,有幸参加了贵州大学张新民老师主持的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项目“清水江文书整理与考释”课题组,并领受了文书考释任务。当时的清水江文书尚在发掘阶段,文书的发现与整理数量也很有限,学术界对其关注度还比较小,但张新民老师及其团队成员却敏锐的意识到清水江文书所蕴含的巨大学术价值,决定对清水江文书进行系统搜集、整理与考释。由于清水江文书数量大,保存好,归户性强,且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点和民族性特征,成为继敦煌文书与徽州文书之后的另一大文书系统,引起团队成员极大的研究热情。当时,我与爱人罗正副君同在课题组,基于我们专业的分殊,常常会就文书整理与考释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从思想史、文化史以及文献学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进行交流与探讨。随着调查组深入清水江流域的调研与文献搜集,我们得以率先阅读搜集到的第一手资料,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新文书的发现与整理,既拉长了历史时段,又增加了文书类别,丰富的清水江文书就是一个宝库,以往学界关注林业契约,从经济学与民间法等视角考察,只是打开了研究大门而已,整个文书系统所呈现出的价值,涉及到清水江流域的方方面面。从文书的视角,对整个清水江流域的文明发展史进行系统立体考察尚无人涉及,于是决定以此为题申报当年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并得以顺利立项。

    此书从立项到结项,再到如今准备出版,时间跨度已有十一载之久。这次能够得以出版,要特别感谢张新民先生及孔学堂书局的编辑同志,没有他们的支持,它可能会一直压在箱底。主要原因是因为,课题结项后,我又有了新的研究任务,便暂时搁置了出版一事,加之顾于家事,照顾两个孩子,没有精力虑及此事,一放便是六年,可见光阴易逝,令人感叹。着手研究时,“清水江文书研究”尚处“冷门”“伶仃”状态,如今,“小众”已然跃为“热门”,多个学术团队组建,多个研究基地建立,各种资料整理出版,各种课题项目立项,各种深度论著涌现,“清水江文书研究”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正在走向它的“高光”时刻。当前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丰富多元,优秀著述也层出不穷,但从长时段历程,多学科交叉视角来立体考察清水江流域文明发展史的著作仍未有系统之作。缘此,本文虽属于起步阶段的成果,仍有一二可取之处,固不避浅陋,呈于学界。为了适应新的研究现状,趁着这次出版之机,我重新作了学术动态的梳理与补充,并对全书内容作了修订与调整。

    本课题是集体智慧的成果,自始自终是在学术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王代莉为课题主持人,负责课题的选题、论证及内容结构的安排以及全书的统稿。

    本书的章节作者依次如下:序言王代莉,第一章吴述松,第二章第一、二、三节分别是林东杰、粟坪、罗正副,第三章李士祥,第四章王辉,结论由罗正副和王代莉共同完成。

    此项研究只是给其后蓬勃兴起的“清水江学”研究抛出了小小的一块砖,随着清水江文书的陆续搜集、整理与出版,随着更多优秀学者的加入,相信会有更多优秀的著述陆续面世。这是一片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

    谨以此书献给我两个可爱的女儿。因为本书的成长与她们的成长,也一直促使着我不断成长。清晰的记得,我是在同一天收到怀孕的消息与国家课题立项消息的。回想当初不怕孕吐,穿上双层防辐射服,在电脑旁一字一字进行文书的录入与考释,一直做到孩子出生前夕才停工的奋斗姿态,不禁有些感动。一边搞研究,一边新为人母的纷乱,顾此失彼令人焦灼的状态让人难以忘怀。所幸团队成员的“给力”,课题才得以顺利完成。感谢生命的馈赠,让我在学当人母中得以坚韧前行,感谢团队成员的同心协力,让我能够在集体中感受关爱。尤其感谢我的先生罗正副君方方面面的支持与帮助,他的学识,他的研究态度,他的做人准则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对于此书的成形与付梓他功不可没。

 

    本书主编简介:王代莉,女,汉族,贵州遵义人。二00二年、二00五年于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分获历史学学士及硕士学位。二00六年至二00九年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师从耿云志先生,攻读中国近代思想史专业博士学位。现为中共贵州省委党校教授。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两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完成一项,在研一项),参与多部学术著作撰写,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丛书主编简介:张新民,贵州大学二级教授、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贵州大学清水江学研究中心主任、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长期从事历史文献学与区域史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文: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图:张洪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