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0日上午,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王思豪博士开启了孔学堂第966场传统文化公益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的主题是“山水文化与国学精神”,贵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贵州大学学科学术带头人培育对象、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付星星担任学术主持。
中国文化之精神,寄托山河。中华山水在华夏文明、公共礼仪以及家族伦理多层面参与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建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中国人仰望山脉,俯观水脉,以化成人文之脉,营建中国式的文化空间。天人合一观,是山水文化的旨归,是国学精神的核心,是中国古代文化最古老最有贡献的一种主张。
讲座中,王思豪老师从“中国文化‘山脉’:从‘神山’到‘仁山’”、到“中国文化‘水脉’:从‘畏水’到‘乐水’”、再到“国学精神:‘天人合一’”三个方面,深入地讲述了中国山水文化与国学精神之关系与内涵。他从历史、神话、思想、文学、地域空间诸层面,展现了山水文化与国学精神的内在关系;在上古神话资料与历史资料的交互考辨中,将深深印记于中华民族思想世界中的神圣山脉作了空间地理与人文精神之形塑与演变历史的讲解。
正如《论语•雍也篇》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或如王维云:“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或如杜甫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又如欧阳修云:“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再如朱熹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山水,成了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中国山水书写,具有重要的文化意蕴与价值内涵。
对象征中华文化的重要山脉,王老师作了从神话到地理的双重考证:如对神话中作为“神山”的昆吾如何成为凝聚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作为“仁山”的昆吾作了深入而细致的讲述;将名川圣山之空间地理、史实记载、观念形塑作了深刻的阐释,呈现出中华民族乐山、好仁、好德之生命历程、文化历程与审美历程;水是流动的、变化的、灵敏的、快速的,因此变迁有如水。
从“畏水”到“乐水”,王老师讲述了包含变化之道的中国文化、哲学精神对于处于变化、变革之际以及面对自然、社会、人生之变的指导功能。在变与不变的“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的包容中,呈现出中国文化“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处事态度与应对万物变化的智慧与法则、勇敢与坚韧。
在山水文化空间的知识游览中,王老师用深厚的文献考据知识,以他自己所作、孙晓云所书《中国大运河赋》之雄健宏泽大赋创作实践为例,给听众展示了中国人文精神凭兹山水而建构华夏文明、公共礼仪、家族伦理、人文精神、民族情感、生命气概、价值信仰的历史脉络以及深远而绵长的生命体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理一分殊,月映万川”。山水,是中国诗人叙写天地四时瞬息变化、自然万物死生消长之生命智慧与文学之思的重要寓意主体。他强调,山水在中国文学、绘画、伦理与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指出中国山水具有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中国山水文化,是中华民族崇尚自然、德性智慧与天人合一观念的精粹呈现。
王思豪老师的讲座引起了广大听众的强烈共鸣,深受广大听众好评。王思豪,文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现为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马万祺罗柏心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出版《义尚光大:汉赋与诗经学互证研究》等著作4种,在《光明日报》《文学评论》《文学遗产》以及 Journal of Chinese Humanities、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 等中英文报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
文:付星星 图:黎天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