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2日上午,由贵州大学人文社科处主办,贵州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化书院承办的贵州大学总第900期“溪山论道·文科讲坛”(2023年第61期)在中国文化书院勉学堂举行。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钟振振主讲“散文阅读惯性与诗词文本误读”,贵州大学文学院院长谭德兴教授主持。澳门大学人文学院王思豪副教授、贵州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赵永刚、贵州大学文学院付星星副教授以及贵州大学文学院百余师生参加。
讲座中,钟教授提出,对于一篇具体文学作品的阅读应包含三个要素:文本解读、艺术分析、审美判断。其中,“文本解读”是三个要素中最基本的。钟教授指出,诗词和散文的文体差异决定了二者在语言结构、书写策略等许多技术层面上不尽相同,有时甚至是大不相同。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一点,将诗词当做散文来读、按散文的阅读习惯来解说诗词,就容易陷入误区。
钟教授以杜甫、王昌龄、辛弃疾以及杨万里四位诗人的一首诗歌来说明散文阅读和诗词阅读的不同。首先,钟教授举例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来作讲解,指出“生长明妃尚有村”语序应该为“尚有明妃生长村”,点出语序错位是诗词最为重要的手段。随后,钟教授指出,王昌龄《从军行》“孤城遥望玉门关”一句的语序应是“遥望孤城玉门关”。“孤城”和“玉门关”是同位语,强调此诗是王昌龄的边塞想象,而非亲历。
其次,钟教授指出散文区别于诗词文本的一大特点是省略。省略分承前省和蒙后省。散文省略属于可省可不省情况下的省略,而诗词的省略是一种被动的选择,其主要是由诗词内容和形式决定的。钟教授以辛弃疾《木兰花慢》予以说明,指出“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下一句“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为由两个“是”构成的选择疑问句。该句对两种不同的方向作了推测。这里的关键词“天外”采用了蒙后省略,天外是还有另一个人间,还是天外什么也没有。
进而,钟教授强调,诗词文本由于语段或语句的省略而造成了显性的外在的逻辑链断裂。仅仅省略句子成分,是省不了多少字。写诗词而想要腾出更多的字位来表达更丰富、更关键、更具有审美价值的内容,只有成句成段地省略文意,才是更高明的书写策略。为了阐明这一观点,钟教授举了杨万里《初入淮河四绝句》其四来做具体说明。指出,“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诉不堪。”中的“莫”带有命令的语气。诗人上句让父老不要空谈,而下句是归鸿南飞。其中,诗人省去了让父老南来的思绪和语句,而以“却是”转折写大雁南归。钟老师指出,该诗运用了讽喻的手法,批评了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不思北伐以收复中原的行径。
讲座进行到尾声,钟教授详细解答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以杜甫《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领所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羌村三首》等诗说明如何理解文本本身。钟教授强调,文本阅读、创作实践和生活经历是解读文本最重要的因素。阅读、做学问固然重要,但也需要阅读者有性情、有情怀,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不要做书呆子。谈及读书方面,钟教授告诫学生要多读书,经史子集无一偏废,学有余力可读笔记、小说等,因为诗人的学问背景并不单一。
最后,谭德兴教授作总结发言。指出,钟教授从诗文关系入手,解读通过文本阅读习惯所带来的诗词阅读问题。中国古代关于诗文关系有过很多探讨,孟子提到“《诗》亡,然后《春秋》作”。诗乐分离以前,古人观乐、观诗;诗乐分离后,古人是读诗、说诗,是为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孟子》中“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实际上谈论的是读者、文本和作者的关系。钟教授用非常具体详实的证据,从诗文关系方面来讲真正的中国古典诗词如何阅读、从作者定位的视角去阅读,举的例子非常详实,分析富有启发性。
文:文学院 李彩彩 夏路 图:中国文化书院 张洪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