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献与安顺地方知识谱系的建构——写在《安顺文库》发布之际

发布时间: 2023-06-16 浏览次数: 16

    编纂《安顺文库》,从起意发凡、谋篇布局,到调查书目、搜罗文献,到撰著提要、编辑成书,一班专家学者,焚膏继晷,夜以继日,前后历时近三年。几经周折,如今付梓成书,略述两个问题:一是为何编纂《安顺文库》?二是如何编纂《安顺文库》?

 

    编纂《安顺文库》,是为整理地方文献,建立地方性知识秩序,构建地方性文化谱系。

    地方文献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是地域人文传统的物化形式。地方性知识秩序和文化谱系的构建,地域文化形象的塑造,其基础和前提是文献。搜集整理地方文献,建构翔实可靠、丰富充实的地方文献资料库,是建立地方性知识秩序、构建地方性文化谱系和塑造地域文化形象的基础性工作。

    贵州地域人文传统的薄弱,地方性知识秩序的混乱,地方性文化谱系断裂,贵州、贵州人和贵州文化长期以来处于被忽略、轻视和描写的地位,根本的原因之一在于文献不足征”——贵州地方文献没有能够得到有效的搜集、整理和传承。地方文献整理的滞后,必然出现人文传统的断层,从而导致地方性知识秩序的混乱和文化谱系断裂。由于地方文献的大量散佚,体认和建构地域人文传统就缺乏必要的支撑。缺乏我者的自我描写,必然陷入他者的描写之中,其被描写的边缘地位就不可避免。在被描写的过程中,因为自身不能提供足够的文献资料,被描写的真实性、全面性和正确性就会大打折扣,被忽略、歪曲和轻视就在所难免。因此,要建构自我的人文传统和塑造自我的文化形象,文献支撑必不可少。

    因此,我们编纂《安顺文库》,对历史以来安顺府属八地的历史文献进行普查、搜集和整理,就是为整理安顺地方性知识,建立安顺地方性知识秩序,构建安顺地方性文化谱系,为培育地方人士的地域认同、地域自觉和文化自信,提供文献支撑。

 

    编纂《安顺文库》,对安顺府属八地的历史文献进行普查、搜集、整理和出版,是基于地域文化研究之需要。

    地域研究是当代人文社科研究领域的显学。就当代人文社科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总体格局来看,以地域为重点研究对象,从地域角度切入学术研究,或者说对地域研究最感兴趣的,莫过于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和文学。就历史学而言,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学,其学术发展趋势,呈现出两个显而易见的特点:一是自上而下的特点,二是自整体而局部的特点。所谓自上而下,即从长期以来主要关注上层政治秩序的研究,转向对民间社会秩序的研究,民间政治、民间经济、民间文化和民间生活等等,逐渐成为历史学家关注的重点领域。所谓自整体而局部,即从过去长期以来主要关注国家整体史的研究,转向对国家社会内部某些地理空间作深度的个案研究。当代中国史学的这两大转向,皆是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演进,即无论是自上而下的发展,还是自整体而局部的转向,皆指向着地域研究。因此,可以说,由整体史研究转向地域研究,是当代中国史学发展的显著特点。

    与历史学这种自整体而局部的发展趋势相反的,是当代中国人类学和社会学呈现出由局部而整体的发展趋势。早期中国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大多主要从事以村落为单位的社区研究,在当代,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似乎不再满足于仅仅做以村落为中心的社区研究,而呈现出由村落研究而走廊研究而流域研究的发展趋势,有逐渐扩大经营空间和研究范围的野心,有由局部而整体的发展特点。其实,走廊研究和流域研究,是人类学家村落研究的自然延伸,从一个村落的研究,延伸到一条走廊或一个流域内具有相近自然、地理、气候、植被、生态特征,并且有经济交换、人际往来的系列村落之研究,这是学术延伸研究和学理自然演进的结果。无论是走廊,还是流域,皆相当于历史学家关注的地域或区域。历史学与人类学或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在新时期有了一个共同的指向,即地域研究成为它们的交集之处。历史学是自上而下”“自整体而局部走向地域研究,人类学或社会学是自局部而整体走向地域研究。

    地域学术文化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是地方文献。我们编纂《安顺文库》,整理安顺地方文献,就是为研究安顺地域文化和学术提供基础资料。

 

    编纂《安顺文库》,是为推动安顺地域文化学术研究,建立安顺地域人文传统,重构安顺地域文化形象,构建安顺学提供文献支撑。

    通过对地域学术文化的深入研究,梳理地域人文传统,构建地域学术品牌,重建地域人文形象,是学者的一贯做法。通过研究贵州文化而构建黔学,是贵州文化研究者的学术目标。

    对于黔学的构建,我们充满信心,认为贵州建省的动机和区域构成,其不边不内的地域区位,多山多石的地理特征,因交通枢纽地位而形成的通道地域及其通道文化,因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格局而导致的五方杂处,和而不同的文化特征,与国内其他地域和文化类型相比,皆具有相当显著的特殊性。因其具有显著的特殊性,故而具有独立研究的价值,可以从文化类型学的角度研究它作为一个文化类型的典型性。从这个意义上看,黔学建构具有学理上的必要性,黔学是有学术价值的、不可替代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学。

    对于安顺学的构建,我们亦充满信心。钱理群、杜应国两位先生已做出一定的论证。他们认为:安顺学是传统基础性学科之外的分支性学科,归属于地方学范畴之列,安顺学的提出,是基于安顺已有的知识体系特征,尝试将传统的地方史、地方志研究,与现代的地方性知识和地域文化研究结合起来,适时地将之提升到学科建设的高度,为地方性知识谱系的学科化建构作出更进一步的努力和富有成果的探索。安顺学能否成为?尚需深入研究和认真论证。我们编纂《安顺文库》的目的之一,便是为构建安顺学提供文献支撑。

    总之,编纂《安顺文库》,是为传承地域文脉,开展地域文化研究,建立地方性知识秩序,构建地方性文化谱系和重建地域文化形象,构建安顺学,建立文献基础,提供文献支撑。

 

    编纂《安顺文库》,首先遇到的问题,便是入编文献的时空界定。经再三斟酌,反复权衡,并参照其他地域文库的编纂办法,我们对于《安顺文库》入编文献的时间界定,以1949年前安顺籍作者之著作和外籍作者撰写的与安顺有直接关联的著作为限。关于入编文献的空间界定,以清代安顺府所辖八属之地为限,包括府亲辖地,郞岱(今六枝特区)、归化(今紫云县)二厅,镇宁、永宁(今关岭县)二州,普定、定平(今平坝区)、清镇(今清镇市)三县。我们认为,《文库》收录历史文献,当是经过时间过滤和历史淘洗过的有价值的文献,故以一九四九年为时间节点。《文库》收录历史文献,当尊重历史,依据地域人文传统,以历史地域而非当代政治区域为界,更能体现一地之历史文化发展和文脉传承。所以,郞岱、清镇两地,虽然今日不再隶属安顺市,但在历史上它是安顺府属地,故照例收录。

    确定入编文献的时空边界后,接下来就是调查、搜寻此时空边界范围内的历史文献。我们主要依据《中国古籍总目》、《民国时期总书目》、(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民国)《贵州通志·人物志》、《贵州省古籍联合目录》、《贵州古旧文献提要总目》、(咸丰)《安顺府志》、(民国)《续修安顺府志辑稿》和安顺府属州县地方志所载的目录、传记为基础,参考新编方志人物志,进行调查统计,并在海内外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大专院校图书馆和私家收藏者中进行广泛征集。经过各方共同努力,苦心搜寻,共获得50位作者的著述139种。

    编纂《安顺文库》,我们对1949年以前安顺府所属八地的历史文献进行了全面的普查和极其广泛的搜寻。凡有线索可追踪者,皆不遗余力搜寻到手。其中不乏重要发现,如梅建《壶山集》(梅氏家藏)、陈祥士《玉螺山说集》(国家图书馆)、谭瑞《霞庄诗集》(复旦大学图书馆)、陈若畴《自远集》(国家图书馆)、赵德昌《枕戈室吟草》(贵州省图书馆)等,皆为海内孤本。如陈法《塞外纪程》(贵州省博物馆)、陈芳《帐花飞集》(安顺市图书馆)、张元埙《还读斋笔记》(贵州省图书馆)、陈楙荣《乡居文草》(贵州大学图书馆)、章幹《章幹日记》(安顺市档案馆)等,皆是珍稀稿本或抄本。尤其是搜寻到著名收藏家罗维江先生从美国拍买回来的近30册姚大荣著作稿本,特别珍贵。一些重要文献的不同版本,亦尽力搜寻。如《马氏等音》的两个版本,虽同题为康熙四十七年刻本,但版刻有差异。另外,(道光)《安平县志》得三个版本,《河干问答》得五个版本,《明辨录》得三个版本,《易笺》得三个版本。

    目前,我们已经搜集到各种公私书目所载录和民间渠道可追踪的安顺地方文献近五成,并将之全部编纂入《文库》,其他见于目录但未能搜寻到的文献,编辑成目,附录在全书之后。我们将持续开展搜集整理,争取将目前能够掌握线索的所有文献搜罗殆尽,以为研究安顺地域文化提供更为全面的文献材料。

 

/汪文学 视觉/实习生 朱家欢 编辑/曹雯 二审/赵相康 三审/黄蔚

来源:贵州日报报刊社官方新闻客户端“天眼” 2023-06-15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经授权转载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